实施人文关怀,构建和谐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ou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文主义不再是仅存于书本上的美好远景。大而至于治国方略,小而至于人际交往,人文的光芒正在温暖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 人文主义 语文教学 和谐课堂
  
  复兴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人文思想之所以迅速发展为教育的主导理论,正是因为它将培养学习者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成为合格的人,让孩子在自由中茁壮成长,在努力、勤奋中变化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倾注人文关怀。在我国,虽然人文主义的观念引入较晚,但令人欣慰的是以人为本、平等尊重、包容和睦不再是仅存于书本上的美好远景。大而至于治国方略,小而至于人际交往,人文的光芒正在温暖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课程标准在明确落实教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情感、性格志趣、人生态度的培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平台,把人文关怀融入教学实践中去,既是贯彻新课程标准,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更是启迪思想,传播人类先进文明火种的历史重任。
  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的存在发展,对未来充满神往和想象,對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正如巴金所说:“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这就是语文文学教育的魅力和功用。但是忽视受教者是作为有思想、有情感、个性鲜明、禀赋各异的人的存在,不能不说也是问题所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快乐、幸福及对世界乐观的感受。教育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快乐和幸福。”可见,人文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可以直接导致教育效果的产生。同时论断也告诉我们,读书生活也可以是而且应该是幸福快乐、令人向往的。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论语》中有一篇记叙大教育家孔子课堂教学情景的文章——《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师生间谈笑风生、知无不言的融洽气氛成为释放内心、寻求交融的理想寄存在记忆里。从直观印象来看,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形象最具冲击力。子路的坦率雄心,公西华的谦逊狡黠,冉有的清静散逸,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孔子这位尊师面前,三个弟子不掩性不抑美,真可谓从心所欲,率性而为。然而,透过三个张扬的形象,我们真正看到的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循循善诱的态度、兼容并蓄的胸襟和对个性的充分关爱。虽然隐身幕后,却时时刻刻将关怀的目光投向每一双求知的眼睛。这样的课堂何愁缺乏生气?教师又怎会口干舌燥而劳而无功?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扬语文的人文性,展现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要体现人文关怀,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内心情感、培育语文素养、弘扬创新精神、创造诗意课堂、满足发展需要。我认为结合教学过程,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情况,科学指定可供操作的学习目标
  大纲和教学参考既定的学习目标,涵盖了学习内容各个方面,仅供参考。教育者要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将其“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应在吃透教材内容、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充分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心理需要和生活阅历进行“再创作”。要尽量指定出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甚至乐于接受,接受后又具有一定意义的学习目标。让适合的学习目标,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动机,并从参与中丰富知识、提高素养、体验快乐幸福。多多注入人文关怀这一缕温馨,将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地方,不应该是一人独白的对话。在课堂上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教师应彻底抛弃“一言堂”的做法,巧妙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恰当地使用态度和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任情感在酝酿中生发,让思想在碰撞中闪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倘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课堂上的每一件事情都为自己发生发展时,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就会走向深入热烈。
  三、引导学生的情绪生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课文,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语文教师要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同学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执着地充满热情地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四、摒弃功利主义教学目的,把关怀的目光投向课堂上的“弱势群体”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转变学困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倾注人文关怀,师爱付出与流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心灵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优秀教师所关注的绝非一部分学生,他们心里装得下所有的人。在他们鼓励的目光中,那些流露胆怯眼神、内心渴望被关注的所谓“差生”也敢于一次次站起来,通过不断的尝试,突破自我,改变人生。这是课堂上最令人感动的人文关怀,恰似伟大的母爱——不分彼此,每一个孩子都是妈的心头肉的母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实施人文关怀,构建和谐课堂,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明朗而多彩的天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神圣、严肃之地的课堂,如果再能多一些人文色彩,让每一片心田都得到开垦,每一点热量都得到释放,每一种声音都不会被淹没,我们的教育园地就一定会迎来桃李芬芳、万紫千红的春天。
其他文献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動的受教育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课题,谈谈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 要: 本文从多媒体为教师扩大了诗词鉴赏的范围;多媒体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提供了平台;多媒体为诗词教学创设情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古典诗词教学 多媒体 功能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我以为就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而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不
摘 要: 本文从“素质教育观”和“实施途径”两大方面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阐述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观的三个具体内涵,即语文特质教学观、人才服务教学观、多元化教学观,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论述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途径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支点,目前学校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和理论研究不断地扩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就是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探究。就是要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它辛辛苦苦掰了许久玉米,最终胳肢窝里夹着的只不过左右各一,这是典型的贪多反少的例子。  殊不知,有时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做这样的事情,教学内容上贪多求全,教学效果却适得其反。作为殚精竭虑的一线教师,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效果好,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精彩纷呈的。于是,他们往往忘记“一口吃不成胖子”、“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等有益格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