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曲讲究好的“引子”,文章讲究好的“开头”,讲课同样讲究好的“导语”。一段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针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设计导语。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讲故事、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课堂上一定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例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奇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神话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父子俩,姓龙,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起来也非常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死逼着父子俩连夜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们搜刮完了,不要闹饥荒,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在这里的岩洞里,因没有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到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麽密山,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喜欢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吗?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二、巧设悬念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悬念是指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有很大的诱惑力,能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急于阅读的兴趣。大教育家孔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形象地说明了如何巧妙运用悬念法。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我们一般怎么向别人借东西呢?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向谁借的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能借到吗?怎么借的?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从中找出答案。”
三、直接导入法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通过简短的导语,把所要学习的课题一下子出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课题后迅速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而且有一定的新鲜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且课文写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导入,文章是围绕邱少云来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班长,叫李兴元。这篇课文是他在朝鲜战场上夺取三九一高地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感人事迹。
四、歌唱导入法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作为表情艺术,能动之以情,通过音乐来打动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或者传统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这些歌,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产生共鸣。
例如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正好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学生对剧情基本了解,尤其对主题曲《好汉歌》更是情有独钟,都能把这首激烈跳跃直抒胸臆的主题曲唱得出神入化。我紧扣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这首歌大胆地齐唱了两遍,学生的积极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课文是怎样深入细致地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好汉的。
五、意境法
饱含情感,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借助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地进入知识新天地。
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如下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壮丽多姿,有数不清的胜景,有描不完的神韵。广博无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皑皑的冰峰,树立壮观;千万条涓涓细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奇山险峰,怪石嶙峋,又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祖国的版图,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看作者是怎样用他那细腻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奇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到寻觅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
六、图画导入法
这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挂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有意识地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思维中接触课文,如《诚实的孩子》可利用书中插图导入:“图中画了几个人?他们在望着什么东西?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法具有直观性,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得法,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从各方面刺激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讲故事、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课堂上一定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例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奇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神话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父子俩,姓龙,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起来也非常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死逼着父子俩连夜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们搜刮完了,不要闹饥荒,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在这里的岩洞里,因没有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到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麽密山,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喜欢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吗?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二、巧设悬念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悬念是指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有很大的诱惑力,能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急于阅读的兴趣。大教育家孔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形象地说明了如何巧妙运用悬念法。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我们一般怎么向别人借东西呢?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向谁借的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能借到吗?怎么借的?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从中找出答案。”
三、直接导入法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通过简短的导语,把所要学习的课题一下子出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课题后迅速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而且有一定的新鲜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且课文写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导入,文章是围绕邱少云来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班长,叫李兴元。这篇课文是他在朝鲜战场上夺取三九一高地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感人事迹。
四、歌唱导入法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作为表情艺术,能动之以情,通过音乐来打动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或者传统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这些歌,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产生共鸣。
例如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正好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学生对剧情基本了解,尤其对主题曲《好汉歌》更是情有独钟,都能把这首激烈跳跃直抒胸臆的主题曲唱得出神入化。我紧扣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这首歌大胆地齐唱了两遍,学生的积极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课文是怎样深入细致地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好汉的。
五、意境法
饱含情感,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借助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地进入知识新天地。
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如下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壮丽多姿,有数不清的胜景,有描不完的神韵。广博无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皑皑的冰峰,树立壮观;千万条涓涓细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奇山险峰,怪石嶙峋,又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祖国的版图,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看作者是怎样用他那细腻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奇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到寻觅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
六、图画导入法
这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挂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有意识地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思维中接触课文,如《诚实的孩子》可利用书中插图导入:“图中画了几个人?他们在望着什么东西?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法具有直观性,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得法,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从各方面刺激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