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这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呼唤. 每一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潜力,但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或者说自身发展的特性. 教育只有根据每一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性施教才能收到促进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怎样去寻找应对每一名学生发展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怎样解决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制的矛盾?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 转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教与学方式?我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摸索出“预习题反馈——开放题探究——自选题研习——拓展题交流”,的教学模式,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引入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可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但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如何让预习与课堂学习很好地联系起来呢?
1. 三级预习
一是大预习. 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预习下学期的教材,粗读数学课本,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初识概念、公式、定理,看懂例题,对教材有大致印象. 二是中预习,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预习下周要学习的内容,找出疑难,记下想问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三是小预习,就是当晚预习次日学习内容. 通过三级预习,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充分的前期准备.
2. 学案导学
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我在空泛的布置学生预习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开始编制预习学案,用预习学案指导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
2008年春季开始,每天都使用预习学案. 提前把学案编制好,上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根据学案自学,上课前要交上来,老师要批改,课堂上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预习学案如何编制更有效呢?
第一,学案的预习部分在时间上不能超过15分钟. 由于学生每天的作业有两种,预习作业和巩固作业,所以完成预习作业的时间就要控制,基本是规定15分钟左右.
第二,确立预习学案的基本框架. 预习学案的框架要体现学科特点,体现课标要求,所以学科框架很重要.
第三,学法指导. 预习学案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所以预习学案编制时要体现学法的指导.
二、变换座位,为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1. “排排坐”变“团团坐”
新的教学方式有没有建立,归根结底的标准在我看来,应该是课堂上有没有呈现合作学习的场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 为了给自主互动的课堂创造条件,为了给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把学生的课室座位上进行了改变. 班级秧田式“排排坐”变为“团团坐”,班级分成团团坐的6个小组. 为了分组合理科学,在如何进行分组方面进行了探索,主要是考虑了这样的几个要素:一是根据成绩来分,每个组要有不同等级的学生,就是组内异质,就组间来说,各组成绩大体相当,即组间同质;二是根据性格来分,每个组都要有各种性格的学生;三是根据学习习惯来分,每个组都要有习惯好、中、差的学生;四是根据组长的素质要求来分,每个组里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等.
2. 学生当小老师
座位的变化并不意味实质的改变,为真正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潜能,启用了学生当小老师的制度. 开始的时候要求自己每节课至少有3名学生到黑板前给学生讲解问题,后来为了扩大学生参与课堂的覆盖面,每节课坚持有5名学生到黑板前讲解问题,并且每节课尽量安排不同的学生,渐渐地安排的学生更多,面更广,久而久之课堂上生成了学生大胆质疑、互帮互学等意想不到的场景,看到这样的课堂振奋、激动、充实.
三、实践探索,形成了“预习题反馈——开放题探究——自选题研习——拓展题交流”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预习题反馈——开放题探究——自选题研习——拓展题交流”教学模式预习题反馈. 学生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把在预习中学到的心得进行交流,既课堂的第一部分预习展示,也就是温习预习学案中的知识点.
这样的课堂实现了“从重课堂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堂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重课堂教学转变为预习和课堂并重,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从重知识识记转变为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能力”,“从重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信息的多向交流,让学生享受合作的快乐”,“从使用教材转变为开发教材,让教师与专业一起成长”,这种新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同伴沟通、收集信息、反馈信息等综合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引入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可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但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如何让预习与课堂学习很好地联系起来呢?
1. 三级预习
一是大预习. 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预习下学期的教材,粗读数学课本,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初识概念、公式、定理,看懂例题,对教材有大致印象. 二是中预习,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预习下周要学习的内容,找出疑难,记下想问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三是小预习,就是当晚预习次日学习内容. 通过三级预习,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充分的前期准备.
2. 学案导学
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我在空泛的布置学生预习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开始编制预习学案,用预习学案指导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
2008年春季开始,每天都使用预习学案. 提前把学案编制好,上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根据学案自学,上课前要交上来,老师要批改,课堂上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预习学案如何编制更有效呢?
第一,学案的预习部分在时间上不能超过15分钟. 由于学生每天的作业有两种,预习作业和巩固作业,所以完成预习作业的时间就要控制,基本是规定15分钟左右.
第二,确立预习学案的基本框架. 预习学案的框架要体现学科特点,体现课标要求,所以学科框架很重要.
第三,学法指导. 预习学案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所以预习学案编制时要体现学法的指导.
二、变换座位,为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1. “排排坐”变“团团坐”
新的教学方式有没有建立,归根结底的标准在我看来,应该是课堂上有没有呈现合作学习的场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 为了给自主互动的课堂创造条件,为了给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把学生的课室座位上进行了改变. 班级秧田式“排排坐”变为“团团坐”,班级分成团团坐的6个小组. 为了分组合理科学,在如何进行分组方面进行了探索,主要是考虑了这样的几个要素:一是根据成绩来分,每个组要有不同等级的学生,就是组内异质,就组间来说,各组成绩大体相当,即组间同质;二是根据性格来分,每个组都要有各种性格的学生;三是根据学习习惯来分,每个组都要有习惯好、中、差的学生;四是根据组长的素质要求来分,每个组里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等.
2. 学生当小老师
座位的变化并不意味实质的改变,为真正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潜能,启用了学生当小老师的制度. 开始的时候要求自己每节课至少有3名学生到黑板前给学生讲解问题,后来为了扩大学生参与课堂的覆盖面,每节课坚持有5名学生到黑板前讲解问题,并且每节课尽量安排不同的学生,渐渐地安排的学生更多,面更广,久而久之课堂上生成了学生大胆质疑、互帮互学等意想不到的场景,看到这样的课堂振奋、激动、充实.
三、实践探索,形成了“预习题反馈——开放题探究——自选题研习——拓展题交流”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预习题反馈——开放题探究——自选题研习——拓展题交流”教学模式预习题反馈. 学生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把在预习中学到的心得进行交流,既课堂的第一部分预习展示,也就是温习预习学案中的知识点.
这样的课堂实现了“从重课堂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堂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重课堂教学转变为预习和课堂并重,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从重知识识记转变为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能力”,“从重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信息的多向交流,让学生享受合作的快乐”,“从使用教材转变为开发教材,让教师与专业一起成长”,这种新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同伴沟通、收集信息、反馈信息等综合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