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在全省范围内的推行,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面貌,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新课改使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有了更多的不同。第一,教材编写的结构、体例不同。初中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历史事件,时序性强;高中教材则是采用专题式结构,把人类历史中同一领域有关的基本史实相对集中在一起,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跳跃性强。第二,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比较浅显,具体生动;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影响,注重事件间的联系,强调理性分析和综合,有一定深度。第三,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初中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在识记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考试方式不同。初中是开卷考试,高中是闭卷考试。这就使得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历史基础薄弱。这些不同使新课改下有效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大为增加。
二、课堂教学中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
英国科学家卢梭说到:“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
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给了我很大启示,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从兴趣和方法两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难题。
第一,上好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实现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换。
俗说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有效的导言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领学生尽快步入高中历史学习的大门。
在以往的导言课上,我往往会把讲授法和谈话法相结合,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比如,针对“为什么要学历史”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主动谈谈自己的认识、看法,再引用一些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阐释学习历史对学生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对人类文明三方面的功用。这一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新课改下的导言课,我又增加了一方面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熟悉初高中历史对教材的编写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通过这一环节的分析,使学生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把自己的心理和学习方法调适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上。
第二,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进行初高中知识的链接。
高中历史所采用的专题式教学,打破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打乱了学生在初中构建起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有支离破碎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教学中试着采用多种方法,找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切合点,帮助学生梳理和整合知识。
在一个模块的教学中,我会适时引入初中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课本和课外阅读素材中经常接触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本身就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讲解鸦片战争及影响时就可以适时导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得出结论。
在一个模块教学结束时,我会用结构式图表帮助学生梳理一个模块所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加强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见附表)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高中历史学习的金钥匙。
学生应该具备的多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着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以课堂为基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能力。
在授课中,我提示学生关注教师和同学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做好示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我通常以课本为主,选取重点段落,要求学生分层概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同时还注意唯物史观的渗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等,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能力。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还要在练习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推出未学知识,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课下通过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写小论文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实践出真知”,面对新课改中新的困扰,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勇于探索,运用新的思路,尝试新的方法,走出一条新路,争取新的成绩。
附表: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新课改使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有了更多的不同。第一,教材编写的结构、体例不同。初中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历史事件,时序性强;高中教材则是采用专题式结构,把人类历史中同一领域有关的基本史实相对集中在一起,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跳跃性强。第二,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比较浅显,具体生动;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影响,注重事件间的联系,强调理性分析和综合,有一定深度。第三,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初中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在识记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考试方式不同。初中是开卷考试,高中是闭卷考试。这就使得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历史基础薄弱。这些不同使新课改下有效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大为增加。
二、课堂教学中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
英国科学家卢梭说到:“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
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给了我很大启示,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从兴趣和方法两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难题。
第一,上好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实现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换。
俗说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有效的导言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领学生尽快步入高中历史学习的大门。
在以往的导言课上,我往往会把讲授法和谈话法相结合,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比如,针对“为什么要学历史”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主动谈谈自己的认识、看法,再引用一些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阐释学习历史对学生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对人类文明三方面的功用。这一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新课改下的导言课,我又增加了一方面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熟悉初高中历史对教材的编写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通过这一环节的分析,使学生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把自己的心理和学习方法调适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上。
第二,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进行初高中知识的链接。
高中历史所采用的专题式教学,打破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打乱了学生在初中构建起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有支离破碎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教学中试着采用多种方法,找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切合点,帮助学生梳理和整合知识。
在一个模块的教学中,我会适时引入初中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课本和课外阅读素材中经常接触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本身就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讲解鸦片战争及影响时就可以适时导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得出结论。
在一个模块教学结束时,我会用结构式图表帮助学生梳理一个模块所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加强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见附表)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高中历史学习的金钥匙。
学生应该具备的多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着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以课堂为基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能力。
在授课中,我提示学生关注教师和同学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做好示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我通常以课本为主,选取重点段落,要求学生分层概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同时还注意唯物史观的渗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等,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能力。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还要在练习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推出未学知识,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课下通过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写小论文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实践出真知”,面对新课改中新的困扰,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勇于探索,运用新的思路,尝试新的方法,走出一条新路,争取新的成绩。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