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热心肠”绞杀了学生的阅读智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对梁任公先生“热心肠”的所谓“深层次”解读,是将梁实秋先生所记的梁任公先生演讲使用的三则材料用“爱国”二字捆在一起,从而得出“热心肠”即“炽热的爱国情怀”的结论来。这种解读,作为个性化的阅读自无可厚非,但从教师之口宣泄到课堂,作为集体硬性的标准化分析和标签式的理解,绑架到学生的阅读思维上,则是荒谬而残酷的。不仅因为这种解读本是毫无依据的荒诞式联想,更因为它直接封杀了学生阅读的想象,开启了学生牵强附会的反科学阅读之路。这是与新课程理念根本背离的。而不幸的是这种悲剧并非孤例地正在课堂上演。笔者作为评委,在最近一次某县级教学竞赛中连续听了7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比武课,却有6堂课把这种错误的解读作为亮点铺陈,并作为唯一的答案硬塞给了学生,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一、作为文学的阅读,即使是正确的,也不能是唯一的。
  梁实秋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取了梁先生演讲的三则材料,一是古诗《箜篌引》,二是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是《桃花扇》唱词片段。作者通过对梁先生这三个材料演讲时的表现,或悲哀,或喜悦,或痛哭,演讲变成“表演”了,从而活画出了梁任公这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但是,其中梁任公先生演讲到这些材料时,为什么喜,为什么悲,梁任公先生没有说,梁实秋先生也没有说。如果没有其他的佐证材料,单从孤立的这一篇文章是看不出什么的。所以,讲到这儿,梁任公先生当时究竟想到了什么,大概只能凭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根据自己的联想来填补这个空白。
  于是,有人作了这样的分析:
  其一,《箜篌引》。“诗写一位狂夫不顾家人所劝渡河而死,实际上所表达的是一种疯狂的人格力量。是抗争的极致,也是一种执着地追求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讲到这儿,梁先生想起了昔日的战友——谭嗣同。正是执著的追求——追求国家富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驱使着谭嗣同坚定不移地像《箜篌引》里的狂夫一样奔赴死地!谭嗣同如此,梁任公先生也是如此。”
  其二,杜诗。梁先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高兴地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这句诗写于唐朝基本上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当杜甫听到朝廷军队已经收复了部分失地,此时已经收复蓟北时高兴的‘欲狂’之状。梁先生讲到此时就好像看到朝廷割让的土地一一 收复回来,祖国大好河山就好像完全收复了一样,不禁‘张口大笑’”。
  其三,《桃花扇》唱词。梁先生为什么演讲到此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呢? “这部分内容是‘左良玉在听到崇祯帝上吊而死’的消息时悲痛万分而唱的一段曲词。崇祯帝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生前也曾有过远大的抱负。他励精图治,力挽狂澜,希望改变明朝的命运,但是当时明朝已经内忧外患,最后只能是以失败告终,而他自己也悲惨地上吊而死。当讲到这儿时,梁先生想起了命运相似的曾经被寄以厚望的君主光绪帝。曾几何时,梁启超等人和光绪帝发动戊戌政变,君臣一起策划美好的未来,希望借此改变国家命运,使国家强大起来。但是,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光绪帝被软禁,抑郁而死,一切终成泡影。于是乎,说到崇祯帝上吊而死时,梁先生‘不能自已’‘痛哭流涕’。”
  以上的分析将这三则材料统一用“爱国”二字捆绑在一起,作出的结论是: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即“炽热的爱国热情”。
  这看上去似乎颇有道理,作为个人的解读也应该值得赞赏。但这种分析是否有“故意拔高”之嫌?难道就只有这一种解读吗?是不是还可以有其他的理解?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梁先生当时的真实思想,只能凭文章推测。比如,讲到《箜篌引》时,是否想到了自己?如果上面对《箜篌引》的分析正确的话,不正好也是梁启超先生自身经历的写照?还有好多其他类似的精神和情景,为什么只能是“想到了谭嗣同”?对后面二则材料的理解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
  文学的阅读,是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文学阅读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并不确定的问题,教师应该,也必须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决不能因为这种解读能将作品中的人物定位得更加高尚,就不顾事实不管个性,唯此为是,整齐划一的硬塞给学生这个也许并不科学的观点。
  二、作为科学的阅读,即使是推断,也不能是无根据的。
  高考语文阅读常常有二类完全不同性质的阅读,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可以发挥想象,而实用类必须判定有据。所以命题者常将“没有根据”作为错误点命题,可见“依据”对于科学阅读的重要意义。
  对于梁任公先生“热心肠”的理解,我们也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如前所述的观点之所以说“似乎颇有道理”,其前提是单从课文文本来看。如果加上一点可作依据的背景资料,则可见其大谬不然了。前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课文选的三则材料,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些材料回归到梁公演讲的原始内容和场景中来考察。
  梁任公先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据梁公自述,是1922年“在清华学校讲国史,校中文学社诸生请为文学的课外讲演”所作的。其“讲义随讲随编”,发表在《改造》杂志,后也编入《饮冰室文集》。其讲义原文现在尚可查,网络上也不乏转载。梁实秋先生所记的三则材料均见于讲义的第三部分,“奔迸的表情法”。什么叫“奔迸的表情法”呢?梁先生说:“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最乐道。但是有一类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迸一泻无余的。我们可以给这类文学起一个名,叫做‘奔迸的表情法’。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在这种时候,含蓄蕴藉是一点用不着。”这是梁先生所总结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的一种类型,还有二种类型是“回荡的表情法”和“蕴藉的表情法”。《箜篌引》、杜诗、《桃花扇》都是演讲者在讲“奔迸的表情法”时的举例。   《箜篌引》其实并不是一开头就讲的。在讲《箜篌引》之前,梁先生还讲了《诗经》(《蓼莪》《黄鸟》)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再说: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他冬天早上在河边“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妻子做了一首“引”,是: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然后又引了一首《陇头歌》,一起小结道:“这些都是用极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的情感尽量表出;真所谓‘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你若要多著些话,或是说得委婉些,那么真面目完全丧掉了。”
  由此可见,演讲者其实并没有过多的联想,既不可能有时间多想,也不可能有心境作这种无妄的联系,仅仅只是众多的直接抒情中的一例而已。所谓想到谭嗣同者,实在是臆断妄想。
  而据吕峥先生说,很多年后,当闻一多向他的学生们“表演”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的情形时,依然情绪激昂。他模仿道:“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过一声,并无半句解释。然后黑板一擦就算讲完。”(见《文史参考》2010年第23期)在这样的演讲情境中,又哪里可见演讲者的爱国情怀来?梁实秋先生之所以印象深刻,二十年后还能记起,大概主要是和闻一多先生一样,因为演讲者的表演独特之故。
  开头讲的这一些都是感情哀痛的例子, “这类一泻无余的表情法,所表的十有九是哀痛一路。”而这种表情法的形式往往是在不受格律束缚的韵文中表现的,如《虞兮歌》、《大风歌》、《五噫歌》、《上邪曲》,“正式的五七言诗用这类表情法的很少,因为多少总受些格律的束缚,不能自由了”。但“独有表情老手的杜工部有一首最为怪诞”,居然是用格律诗写的,而且表喜悦的感情。这一首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演讲者感叹道:“凡诗写哀痛、愤恨、忧愁、悦乐、爱恋,都还容易;写欢喜真是难。即在长短句和古体里头也不易得,这首诗是近体,个个字受‘声病’的束缚,他却做得如此淋漓尽致!那一种手舞足蹈的情形,读了令人发怔。据我看过去的诗没有第二首比得上了。”
  “此外这种表情法我能举得出的很少。”
  梁任公先生讲杜诗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一是举出格律诗中的独特例子,二是举出表欢喜之情的来。杜诗二者兼备,所以“怪诞”。至于演讲者“状极欢喜”就很好理解了,要知道,梁启超先生老而率真,演讲而具“表演”风格,讲到杜诗的欢喜,表演者也自然也要表现出欢喜之状了。
  梁公演讲思路十分清晰,逻辑谨严。讲了格律诗中的“奔迸的表情”,再讲词中的,接下来自然还要讲曲中的。“曲本写这种情感,应该容易些,但好的也不多。”这便有了《桃花扇》的举例:“以我所记得的独《桃花扇》里头,有几段很见力量。”于是开始悲悲切切的演唱开了《桃花扇》选段。唱毕,演讲者说:“这几段,我小时候读他,不知淌了几多眼泪。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他感人最深处,是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小时候读它就不知淌了几多眼泪了,难道次次都想到了崇祯帝?真是无稽之谈。
  三、教学的阅读,不仅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态度。
  阅读教学,本质上是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特别强调,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从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对阅读教学作出了原则规定。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这个学会就不仅是方法的问题,也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虽然是针对文史研究提出的,却也恰好表达了现代阅读观不可偏废的二个方面,即求新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大胆假设”是要人们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小心求证”即是要求人们不能停在假设或可能的路上,而要进行证明,小心的证明则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在证明过程中不能捏造事实,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事实,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充当事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能有半点马虎,千万要“小心”。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脱离文本实际任意发挥、无穷解读,那不仅是对文本的不尊重,更是对学生阅读习惯的误导。
  李季华,教研员,现居湖南华容。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品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棉花姑娘》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   一、创设情景,培养批判性思维   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上课伊始,我对
书院传统的传衍及其精神    书院之所以有研究的必要,一方面是因为书院这种教学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功不可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书院的教学方式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模式有某种借鉴之用,亦即古今、中外之间可以互补。  清代书院承宋元明书院而来,与近世教育更多关联,其现代意义尤应值得留意。学者撰文研究清代书院,多有从此意图出发者,譬如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一文就表明此意:“当清光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光荣任务。这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
下面所刊文字,是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先生寄给本刊的。文章直接用中文写成,本刊仅在个别地方略作调整。另外,应竹 内实先生之请,亦将本刊主编与他的书信往来一并刊出。     今天收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也是《博览群书》主编常大林先生惠寄的《博览群书》三册。《博览群书》是老早听到大名的。但我没有机会拜读;我大概地浏览一下,觉得缺了什么:应该有主编的来信。所以查了送杂志来的袋子,就
我经常奇怪,港台娱乐商家从哪里雇佣的高手,每每把西方电影名译成很地道的中文且锦上添花。美国经典影片《Ghost》的中文译名《人鬼情未了》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原剧名直译是《幽灵》,有点恐怖,了无情趣,而《人鬼情未了》,体现出爱情那足以让两位深深相恋的情人突破阴阳间隔的力量,那才叫一好片名。  情未了,相爱的双方却人鬼殊途,阴阳间隔,无疑是人生最为无可奈何的极大憾事。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虚构,在想象中超
2018年语言文字应用题可以说是近几年高考变化最大的一次。学生考完后的第一反映就是题型没见过,做过的一个都没考。与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相比,201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在语言文字应用上最大的变化是将第17、18、19三道原来独立并行的题合并为同一语境下的三个小题。其实这种组合出题的方式并不新鲜,在以前的湖南卷、山东卷和后来的北京卷中都出现过,而且组合题的材料延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
误读是阅读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旧有的阅读理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是错读,曲解了文本的本义;现代的阅读理论对之则肯定有加,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具有个性化、新颖化的特征。创造性误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此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并立足三所学校高二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师生眼中的创造性误读,及其表现的几个层次。  一  误读一词最初是一个负面的
《春》创作于1933年7月,七百余字,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当前国内语文教育者对《春》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同一课文,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即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文旨在以节令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引领学生观赏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时春天的美丽,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  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以及教学的必要性  1
朱启钤,字桂辛,晚年号蠖公,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卒于北京,享年92岁。他的一生正处于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朱启钤视为“政客”,但他一生的活动绝不局限于政治方面,他还是一个杰出的实业家、古建筑专家、文物收藏家。  朱启钤任内务总长三年,同时督办京师市政,在此期间他办了一系列有利于北京市民的事,如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
很多学者认为,散文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只是在文学实践中约定俗成而运用的文类概念。这里谈的散文,主要是指在文类演变中“被剩余”的文体,首先它是现代散文;其次它剔除了“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作品;“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传记、演讲辞”等“非文学性”的“实用文章”亦不在其列;它还圈出了“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较清晰的亚文类,最后剩下的那些“文学性”较为显著的“杂文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