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创造性误读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层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读是阅读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旧有的阅读理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是错读,曲解了文本的本义;现代的阅读理论对之则肯定有加,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具有个性化、新颖化的特征。创造性误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此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并立足三所学校高二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师生眼中的创造性误读,及其表现的几个层次。
  一
  误读一词最初是一个负面的概念,在文艺理论界,最早将其作为文学术语提出来并为之“正名”的是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他在1973年出版的《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和1975年出版的《误读图示》两书中,提出了“影响即误读”的理论,积极肯定误读,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国内一些学者也肯定误读。童庆炳先生提出了“正误”与“反误”的观点。童先生认为前者即合理误读,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显然,这是作为读者所乐见的:即便理解错了,也能得到赞赏。至于“反误”,即不合理误读,“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1],这就是一种“错读”,应是我们所需避免出现的情况。潘新和教授认为误读是有别于错读的,“误读是通向自由想象、情思创新的必由之路”“它是一种原创的发现,或是有意识地对正读的偏离,是在文本指涉范围内的意义的滑动、引申。误读是一种解读智慧”[2],从而肯定了误读给文本及阅读本身带来的新鲜意义和价值。国内较早提出“创造性误读”一说并对之定义的是胡亚敏教授,她说:“主体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质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与一般误读的根本区别。”[3]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误读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既是阅读的主角,又是学习的主角。他们既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积累,又处在不断成长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中语文课堂的创造性误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偏离文本意蕴或作者意图所做出的个人化理解,这种理解是一种带有积极、审美倾向的别样阐释,是产生新因素的新理解,它是童庆炳先生提出的“正误”。在创造性误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带领学生竭力去寻觅所谓的文本原意,而是应当更多地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学会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文本,重新解读文本,甚至构建文本。
  二
  这种创造性误读,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是现实存在的。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每个学生受制于本人的阅读体验、生活阅历等等影响,对同一篇课文自然会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解读,与原文本意或作者原意就会有一定偏差。于是,创造性误读就应运而生了。笔者在三校(国防科大附中、望城区第一中学、湖南师大附中)的高二学生中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文本阅读学习中,对于这种误读,学生是意识到了的。
  (1)阅读一篇课文后,你对文本的理解与教参、教辅的解读是否一致?
  从以上表可看到,C项与D项合计人数73人,也就是说三校学生在文本理解上与教参教辅的解读经常不一致的情况达到46%,这也说明受访者中接近一半的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从三校所作的调查来看,学生敢于将这种个性化解读在课堂上当众表达出来的较多,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生的解读距离“创造性误读”更近了。课堂上发声的学生情况如下:
  (2)课堂上,对一篇课文的解读,你是否发表过不同于教参教辅或老师的见解?
  从表中可看到,发表过个人见解的学生,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大的,ABC三项高达80%。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每节课都积极发表即如A项这类情况,三校都是较少的,说明学生无法保证自己每堂课都会生发出创造性误读来。因此,BC两项的情况占了大头,这比较符合真实的课堂情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感受到的创造性误读现象情况又如何呢?笔者也对三校高二的老师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3)在您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产生创造性误读的情况多吗?(
其他文献
了解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当选”终身大总统是对国会议员实施暴力威慑的产物。然而,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被许多西方法学家称赞为“象征着自由、正义、平等”的美国宪法,在当初批准生效的过程中也不乏暴力的干预。  在1787年5月到9月,4个月的时间里,制宪会议代表经过对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和康涅狄格妥协案的激烈讨论之后,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成文宪法。该宪法既坚持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又对诸多事务如国会
二十世纪的史学研究领域,中国文化史作为新兴的门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和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早期的代表,已具有经典性意义。而近十年来文化史研究著作的不断涌现,无疑为这一领域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诸多论述中,许结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可谓别开生面,引人注目。  文化史内涵极为丰富,如何提挈把握,至为重要。这本42万字的《论纲》,共21章(即21个专
自启蒙以来,大写的历史(Histo-ry—His-story)(他——上帝——的故事),被小写的历史(history)(他的——人——的故事)所取代,历史首先是关乎具体人的叙事。但是,我们今天读的历史著作,还是太多从上帝全知视角观照下的宏大历史。朝代更替,帝王沉浮,制度变迁,时代演进。而人在历史大潮中是那么渺小,如沧海一粟。最近看到一部不同凡响的历史教科书,它从活生生的人物人手,从私人史切入公共史
长久以来,外交战略的理论化问题一直是摆在国际关系学者,尤其是战略学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一方面,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如肯尼斯·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确实可被视为外交理论的基础,但因为其模型专注于体系层面,将国家简化成同质单元,用单一的假设来说明国家所具有的各种利益和动机,难以起到对具体外交政策的解释和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外交史研究在这方面虽有先天优势,却由于其不同于政治学的研究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品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棉花姑娘》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   一、创设情景,培养批判性思维   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上课伊始,我对
书院传统的传衍及其精神    书院之所以有研究的必要,一方面是因为书院这种教学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功不可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书院的教学方式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模式有某种借鉴之用,亦即古今、中外之间可以互补。  清代书院承宋元明书院而来,与近世教育更多关联,其现代意义尤应值得留意。学者撰文研究清代书院,多有从此意图出发者,譬如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一文就表明此意:“当清光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光荣任务。这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
下面所刊文字,是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先生寄给本刊的。文章直接用中文写成,本刊仅在个别地方略作调整。另外,应竹 内实先生之请,亦将本刊主编与他的书信往来一并刊出。     今天收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也是《博览群书》主编常大林先生惠寄的《博览群书》三册。《博览群书》是老早听到大名的。但我没有机会拜读;我大概地浏览一下,觉得缺了什么:应该有主编的来信。所以查了送杂志来的袋子,就
我经常奇怪,港台娱乐商家从哪里雇佣的高手,每每把西方电影名译成很地道的中文且锦上添花。美国经典影片《Ghost》的中文译名《人鬼情未了》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原剧名直译是《幽灵》,有点恐怖,了无情趣,而《人鬼情未了》,体现出爱情那足以让两位深深相恋的情人突破阴阳间隔的力量,那才叫一好片名。  情未了,相爱的双方却人鬼殊途,阴阳间隔,无疑是人生最为无可奈何的极大憾事。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虚构,在想象中超
2018年语言文字应用题可以说是近几年高考变化最大的一次。学生考完后的第一反映就是题型没见过,做过的一个都没考。与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相比,201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在语言文字应用上最大的变化是将第17、18、19三道原来独立并行的题合并为同一语境下的三个小题。其实这种组合出题的方式并不新鲜,在以前的湖南卷、山东卷和后来的北京卷中都出现过,而且组合题的材料延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