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百年中日交涉史,日本总是能巧妙利用时间点实现自己的侵略、扩张目标。这些时间点或是中国发展关键期,或是中国困难时,或是中国格外重视的节点。
中日是东亚最重要的邻居,有着上千年的交往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日本是中国文明的学生,而且是最好的学生。中国古代文明许多重要内容得以保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像日本这样的学生。礼失求诸野。古老的中国应该庆幸。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世界市场逐步一体化,中日两国都面临西方的挑战。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犹豫之后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西方,步履艰难。而日本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应西方,转身向西,脱亚入欧,发誓在远东建设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应该承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做到了,至1900年义和团战争,日本就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的一个重要成员,而此时的中国,却沦为被大国俱乐部处分的对象。
日本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发生跨越式的发展,除了日本转身向西,与世界一流大国和舟共济坦诚交往认同世界主流价值“通大道”外,还应该承认日本最好地继承了中国文明中的智慧。在过往岁月中,日本对中国文明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中国也进行了周密考察,尤其是对中国人并不屑的智慧比如《孙子兵法》,比如三国智慧,比如权谋,比如诈术等,中国人只是一般性地说说,并不信以为真,中国遵循孔子的教导,君子坦荡荡,不屑于阴谋,不屑于诡计,更不屑于诈术。日本则不然,或许是因为岛国生存的特殊忧患意识,日本对这些东西吃得很透,深入骨髓。
既通“大道”,又精小计,这是日本在近代成功的关键。回望百年中日交涉史,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每次重大交涉的时间的选择上,日本绝对不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总是牢牢把握先机,甚至不惜以小计刁难、发难。
中日近代交涉第一次出故障,应该是1876年的《江华条约》,日本利用清政府刚刚萌生的外交孤立主义,曲解清政府宣布的“番国自主”原则,与朝鲜构建了另外一种关系,挑战中国在亚洲的盟主地位。必须承认,日本在这一次交涉中得逞,中朝宗藩关系因日本搅局面临转型。
中国拥有第一流的人才和智慧,日本的挑战使中国人看到先前宗藩关系不可持续。此后,李鸿章那一代中国外交家为建构一个稳固的东北亚环境,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引进朝鲜,用“大国均势”抵消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独占,维持东北亚和平。1882年5月22日,在中国帮助下,《美朝通商修好条约》签字。此后不到两个月,朝鲜分别与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的签订相同条约,一个全新的“大国均势”基本成型,日本对朝鲜的独占完全破局。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主管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丁忧回籍守孝。日本人在朝鲜策划了一场兵变,杀害主导构建大国均势的朝鲜实际领导人闵妃,使刚刚成型的东北亚大国均势破局,东北亚由群雄逐鹿变成了中日对峙,由此注定12年后的甲午战争。日本在李鸿章丁忧这个准确时间点达到了一个准确目标。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从朝廷立场看,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就是大清王朝政治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因此进入1894年,就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年”,中国所有的事情都必将围绕在这件事情转。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间点,日本利用朝鲜内部出现的小问题大肆发难,清政府为了荣誉为了内部稳定,情报、决策、兵力布局调度、后勤保障,甚至国际沟通等,一律跟不上。清廷当时不能为了对付日本宣布中止,暂停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那样的话,清廷必内乱。中国就在那种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左右应对,日本却利用了这个机会猛攻。战争的结局从开始就已注定。那是中国历史的根本转折。
此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在经历了“二次革命”之后,国内严重分裂,在参战还是不参战问题上争论不休,就在这个混乱时期,日本义无反顾宣布参战。但它并没有立即出兵欧洲,而是发兵中国,抢占山东,从德国人手里夺取全部权益。这件事是现代中国的巨大转折,此后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均与此关联。
1915年,日本为了让中国政府确认其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利用袁世凯萌发的帝制野心,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的关键不在山东,而是日本对满洲、蒙古权益的诉求。此时的中国,内政分裂,根本无法寻求共识,无法凝聚共同抵抗的力量。
经过十几年的混乱、重组,蒋介石在1928年大致统一了关内。然而就在这个时间点,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其目的众说纷纭。但从大历史观察,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清晰。
回望百年中日交涉史,日本总是能巧妙利用时间点实现自己的侵略、扩张目标。这些时间点或是中国发展关键期,或是中国困难时,或是中国格外重视的节点。
日本的这些做法对中国有极大的伤害,也非君子所为。但是从历史教训说,中国要提防尽量不能给对手留下可攻击的目标。中国在坦荡荡的同时,也应该适度注意“小计”。这或许应该引起中国人的警惕,不要再以“倭人”视日本,更不能阿Q一样蔑称“小日本”。
好在当今中国已经非昔日可比,何况小伎俩终究不敌天下大势。面对今天日本的再次发难,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
中日是东亚最重要的邻居,有着上千年的交往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日本是中国文明的学生,而且是最好的学生。中国古代文明许多重要内容得以保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像日本这样的学生。礼失求诸野。古老的中国应该庆幸。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世界市场逐步一体化,中日两国都面临西方的挑战。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犹豫之后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西方,步履艰难。而日本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应西方,转身向西,脱亚入欧,发誓在远东建设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应该承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做到了,至1900年义和团战争,日本就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的一个重要成员,而此时的中国,却沦为被大国俱乐部处分的对象。
日本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发生跨越式的发展,除了日本转身向西,与世界一流大国和舟共济坦诚交往认同世界主流价值“通大道”外,还应该承认日本最好地继承了中国文明中的智慧。在过往岁月中,日本对中国文明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中国也进行了周密考察,尤其是对中国人并不屑的智慧比如《孙子兵法》,比如三国智慧,比如权谋,比如诈术等,中国人只是一般性地说说,并不信以为真,中国遵循孔子的教导,君子坦荡荡,不屑于阴谋,不屑于诡计,更不屑于诈术。日本则不然,或许是因为岛国生存的特殊忧患意识,日本对这些东西吃得很透,深入骨髓。
既通“大道”,又精小计,这是日本在近代成功的关键。回望百年中日交涉史,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每次重大交涉的时间的选择上,日本绝对不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总是牢牢把握先机,甚至不惜以小计刁难、发难。
中日近代交涉第一次出故障,应该是1876年的《江华条约》,日本利用清政府刚刚萌生的外交孤立主义,曲解清政府宣布的“番国自主”原则,与朝鲜构建了另外一种关系,挑战中国在亚洲的盟主地位。必须承认,日本在这一次交涉中得逞,中朝宗藩关系因日本搅局面临转型。
中国拥有第一流的人才和智慧,日本的挑战使中国人看到先前宗藩关系不可持续。此后,李鸿章那一代中国外交家为建构一个稳固的东北亚环境,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引进朝鲜,用“大国均势”抵消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独占,维持东北亚和平。1882年5月22日,在中国帮助下,《美朝通商修好条约》签字。此后不到两个月,朝鲜分别与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的签订相同条约,一个全新的“大国均势”基本成型,日本对朝鲜的独占完全破局。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主管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丁忧回籍守孝。日本人在朝鲜策划了一场兵变,杀害主导构建大国均势的朝鲜实际领导人闵妃,使刚刚成型的东北亚大国均势破局,东北亚由群雄逐鹿变成了中日对峙,由此注定12年后的甲午战争。日本在李鸿章丁忧这个准确时间点达到了一个准确目标。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从朝廷立场看,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就是大清王朝政治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因此进入1894年,就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年”,中国所有的事情都必将围绕在这件事情转。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间点,日本利用朝鲜内部出现的小问题大肆发难,清政府为了荣誉为了内部稳定,情报、决策、兵力布局调度、后勤保障,甚至国际沟通等,一律跟不上。清廷当时不能为了对付日本宣布中止,暂停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那样的话,清廷必内乱。中国就在那种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左右应对,日本却利用了这个机会猛攻。战争的结局从开始就已注定。那是中国历史的根本转折。
此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在经历了“二次革命”之后,国内严重分裂,在参战还是不参战问题上争论不休,就在这个混乱时期,日本义无反顾宣布参战。但它并没有立即出兵欧洲,而是发兵中国,抢占山东,从德国人手里夺取全部权益。这件事是现代中国的巨大转折,此后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均与此关联。
1915年,日本为了让中国政府确认其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利用袁世凯萌发的帝制野心,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的关键不在山东,而是日本对满洲、蒙古权益的诉求。此时的中国,内政分裂,根本无法寻求共识,无法凝聚共同抵抗的力量。
经过十几年的混乱、重组,蒋介石在1928年大致统一了关内。然而就在这个时间点,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其目的众说纷纭。但从大历史观察,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清晰。
回望百年中日交涉史,日本总是能巧妙利用时间点实现自己的侵略、扩张目标。这些时间点或是中国发展关键期,或是中国困难时,或是中国格外重视的节点。
日本的这些做法对中国有极大的伤害,也非君子所为。但是从历史教训说,中国要提防尽量不能给对手留下可攻击的目标。中国在坦荡荡的同时,也应该适度注意“小计”。这或许应该引起中国人的警惕,不要再以“倭人”视日本,更不能阿Q一样蔑称“小日本”。
好在当今中国已经非昔日可比,何况小伎俩终究不敌天下大势。面对今天日本的再次发难,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