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其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操作性、都渴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标志性的意义,被认为进入了“课程体系全面现代化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但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这样评价:改革内涵赋予多,课程设计借鉴多,行政管理声势大,方案推行挑战大,教育行为影响小,课改实施力度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红头文件将选修课变成了“第二必修课”,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能否让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次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修课很好,但现已变成“第二必修”课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此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其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操作性、都渴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标志性的意义,被认为进入了“课程体系全面现代化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但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这样评价:改革内涵赋予多,课程设计借鉴多,行政管理声势大,方案推行挑战大,教育行为影响小,课改实施力度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红头文件将选修课变成了“第二必修课”,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能否让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次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多元化,多层次培养学生个性形成已成为共识,但学生的自主发展仍然让位于应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指出:(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大班额。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但现在应试教育仍然是压在一线教师,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座大山,选修课的推行仍然举步维艰
(三)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不到位,心理准备不够,面临不少困惑。
面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说实话,一线的大量教师至今仍然心理准备不足。主要有两种非常态心理:
一种是对选修课持反对意见,习惯于既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将选修变必修,轻车熟路,不愿意改变,美其名曰“强化课堂教学”;甚至干脆以高考为拒绝选修课的理由,仍然把选修课当必修课来讲,还美其名曰“对学生负责”。以为高考不改,一切改革则无从谈起。这显然是极不明智的态度。
第二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人为地树立起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靶子,好像一搞新课程,就什么都要新,现在有些地方甚至把“学生占领课堂”当作一种新课程改革的时髦样板大力推广,在这样的课堂上,几个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在几块黑板上眉飞色舞的讲,大多数学生在下面茫然四顾,不知所云。这里的课堂,看不到教师“导”的身影,听不到学生的“读”;我曾私下问一位教师,你认为这是新课改吗?这位老师笑一笑,很是无奈。
甚至有的学校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了话,就要扣工资,表现出一种十足的“课霸”嘴脸和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肆意歪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还有些所谓的“名师”,到处招摇撞骗“一年360天,300天在外讲学,而他的学生居然还坐得住,每天还要写500字的文章,素质很好云云……”这样的昏话居然还有人捧场。有人问我:这是真的吗?我只好一笑:权当是“皇帝的新装”吧!这些少数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干着害人子女,危及民族发展勾当的人和事,也是应该警惕的。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给人们的困惑多多,相当具有普遍性。
二、要处理好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人们习惯上将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同时,课程专家指出,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因划分标准不同而不能归为同类、同级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
在这次新课改实践中,我们看到,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还处于原始探索阶段,许多学校还不具备独立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语文选修课程的实力。学校所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基本服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结果选修成了第二必修,所选模块也尽可能地围绕高考来设置。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开设的选修课程,具有共性,便于高考的统一操作,却少了个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要求高中课程内容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教师要想在选修课教学上有所作为,关键是自己要静下心来多阅读,多思考,切实弄清选修课的目的、任务及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措施。
温儒敏说:语文教师要成为有文学素养的老师,起码要能抵制一些诱惑,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无论怎样忙,教师自己都要能抽点时间读读书,特别是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或优秀的作品。少一点社会的浮躁心态和拜金主义,沉下心来读点书。
只有教师静下心读读书了,就能在选修课程的处理上有所作为,语文教学才能有点“语文味”,意思就是说,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的眼光拓展,重新引起对于母语及文化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想端出一碗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这个古训是经历史证明了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修课很好,但现已变成“第二必修”课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此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其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操作性、都渴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标志性的意义,被认为进入了“课程体系全面现代化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但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这样评价:改革内涵赋予多,课程设计借鉴多,行政管理声势大,方案推行挑战大,教育行为影响小,课改实施力度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红头文件将选修课变成了“第二必修课”,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能否让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次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多元化,多层次培养学生个性形成已成为共识,但学生的自主发展仍然让位于应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指出:(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大班额。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但现在应试教育仍然是压在一线教师,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座大山,选修课的推行仍然举步维艰
(三)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不到位,心理准备不够,面临不少困惑。
面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说实话,一线的大量教师至今仍然心理准备不足。主要有两种非常态心理:
一种是对选修课持反对意见,习惯于既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将选修变必修,轻车熟路,不愿意改变,美其名曰“强化课堂教学”;甚至干脆以高考为拒绝选修课的理由,仍然把选修课当必修课来讲,还美其名曰“对学生负责”。以为高考不改,一切改革则无从谈起。这显然是极不明智的态度。
第二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人为地树立起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靶子,好像一搞新课程,就什么都要新,现在有些地方甚至把“学生占领课堂”当作一种新课程改革的时髦样板大力推广,在这样的课堂上,几个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在几块黑板上眉飞色舞的讲,大多数学生在下面茫然四顾,不知所云。这里的课堂,看不到教师“导”的身影,听不到学生的“读”;我曾私下问一位教师,你认为这是新课改吗?这位老师笑一笑,很是无奈。
甚至有的学校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了话,就要扣工资,表现出一种十足的“课霸”嘴脸和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肆意歪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还有些所谓的“名师”,到处招摇撞骗“一年360天,300天在外讲学,而他的学生居然还坐得住,每天还要写500字的文章,素质很好云云……”这样的昏话居然还有人捧场。有人问我:这是真的吗?我只好一笑:权当是“皇帝的新装”吧!这些少数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干着害人子女,危及民族发展勾当的人和事,也是应该警惕的。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给人们的困惑多多,相当具有普遍性。
二、要处理好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人们习惯上将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同时,课程专家指出,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因划分标准不同而不能归为同类、同级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
在这次新课改实践中,我们看到,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还处于原始探索阶段,许多学校还不具备独立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语文选修课程的实力。学校所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基本服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结果选修成了第二必修,所选模块也尽可能地围绕高考来设置。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开设的选修课程,具有共性,便于高考的统一操作,却少了个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要求高中课程内容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教师要想在选修课教学上有所作为,关键是自己要静下心来多阅读,多思考,切实弄清选修课的目的、任务及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措施。
温儒敏说:语文教师要成为有文学素养的老师,起码要能抵制一些诱惑,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无论怎样忙,教师自己都要能抽点时间读读书,特别是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或优秀的作品。少一点社会的浮躁心态和拜金主义,沉下心来读点书。
只有教师静下心读读书了,就能在选修课程的处理上有所作为,语文教学才能有点“语文味”,意思就是说,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的眼光拓展,重新引起对于母语及文化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想端出一碗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这个古训是经历史证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