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单单依赖某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通过创新设计课教学内容,善加利用历史材料,讲练结合等手段来达成。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36-1
我们一直在讲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但是很多情况下这条路走着走着就窄了、就偏了,甚至是与初衷南辕北辙。其实课堂或是教学的有效性,其核心必定是学生的能力和心智。若是学生真正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那么我们便可以讲其有效;相反,学生在一次教学之后依旧懵懂,那么教师再多的手段也只能被称为无用的噱头。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单单依赖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有效完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新设计,巧于激发学生兴趣
歌德这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确实如此,无论学习什么,兴趣至关重要。针对历史科目要点琐碎、细节冗长的特点,教师就更加需要基于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创新性、趣味性地设计导入方式,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历史蕴含的生动之美,而绝非是教科书表面体现出的枯燥无味。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一种图文和声音兼具的形式给学生视听上的全新感受。以学习《开国大典》这一节为例,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是一个经典时刻,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记录那时的视频,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章节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导入形式与传统的诵读课本相比,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吧。一旦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深厚起来,那么之后的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历史专业素养等自然也会事半功倍。
二、指点难处,精于培养独立思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如此,每一次学习过程,学生自身必须是该过程的主体,教师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不可能成为其主导者,这就像和餐桌上的主菜和佐料一样,佐料可以提味、增香,但永远是为了服务于主菜。每一个较为成功的学习过程,其实都可以概括为学生“模仿—尝试—练习—独立完成”这四个阶段。学习过程最需要的就是独立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独立,不但能解决一个问题,还能让学生因此触类旁通解决一系列问题。无论是旧的知识点还是新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只局限于教师给予的零星方法,简单地胡乱套用,那么任何“纸老虎”也会成为“拦路虎”。
然而学生往往在学习之初就会感到未知的恐惧和迷茫,不敢前瞻,不敢行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细心引导、耐心指点,身体力行。教师可以以己为样,向学生展示阅读某一历史材料后的思维过程,然后根据这一材料,提出几个相关的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记录之后,安排一定的小组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逐一阐述观点。教师在学生表达结束后可以作适当的点评,师生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以共同解决难题。比如,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一场改革,教师此时就需依据某一次改革作具体示范。如以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为示例,首先要说明改革的性质,“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由大地主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改革”。然后阐述改革在各方面的内容和作用,分析改革的弊处,最后总结改革的影响。学生在咀嚼教师的范例之后,加以自身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便可以努力尝试对其他改革,譬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等作出自己的评价。评价完成之后,师生就此可以再一次畅谈、剖析历史事件。
三、阅读文本,善于概括信息内容
历史材料的阅读是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方法,也是最有用的手段。无论是专业素质的提升,还是应考能力的提高,历史文本是首先接触的东西。而历史材料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古籍选文,文艺作品,还有图表等等。历史材料带给我们的信息巨大,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加工和消化,以方便之后相应的问题解决,即所谓的“有的放矢”。
历史材料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自身理解的差异性,常常导致学生失去认真学习历史的信心,颇有点望洋兴叹的无奈。于是这时候正确直接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是方法得当,加以一定时间的练习,学生无论是历史素养还是应考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以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章节为例,从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结束,这一段曲折心酸的历史,无论是文本阅读还是内容理解,如果不依据某个历史线索去尝试了解的话,着实会让人望而却步。相反,我们假如按照历史前进的顺序重新去揣摩这段历史,会不难发现,中国的近代史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东方学习西方的过程。这是一段中国人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的历史,相对应的标志事件就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即使不能以偏概全地用这三个事件来总结这段近代史,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它们确实代表着这段历史阶段性的高潮。于是,我们再反观这段历史或者说这部分内容,是不是因为这几个标志阶段而显得简明扼要了许多?我想这就是概括合理、方法得当的效果。
四、配合练习,勤于巩固课堂效果
也许课堂的有效性确实在各种手段的引领之下,能够较为显著地表现出来,但是要去巩固其有效性,笔者认为,还是需要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不会以硬性书面作业的形式存在,而应该多以口头表达、小组合作以及课题探究的方式巩固加深学生对此课堂的认识。诸如,在课堂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在知道这一问题后,自身会围绕问题搜索课堂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然后组织语言回答问题。那么这样,课堂的有效性便会随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及拓展。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课堂有效、教学有效,这确实任重而道远。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师生合作、用心经营,那么未来课堂有效性之路必将成为康庄大道。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36-1
我们一直在讲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但是很多情况下这条路走着走着就窄了、就偏了,甚至是与初衷南辕北辙。其实课堂或是教学的有效性,其核心必定是学生的能力和心智。若是学生真正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那么我们便可以讲其有效;相反,学生在一次教学之后依旧懵懂,那么教师再多的手段也只能被称为无用的噱头。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单单依赖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有效完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新设计,巧于激发学生兴趣
歌德这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确实如此,无论学习什么,兴趣至关重要。针对历史科目要点琐碎、细节冗长的特点,教师就更加需要基于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创新性、趣味性地设计导入方式,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历史蕴含的生动之美,而绝非是教科书表面体现出的枯燥无味。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一种图文和声音兼具的形式给学生视听上的全新感受。以学习《开国大典》这一节为例,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是一个经典时刻,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记录那时的视频,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章节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导入形式与传统的诵读课本相比,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吧。一旦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深厚起来,那么之后的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历史专业素养等自然也会事半功倍。
二、指点难处,精于培养独立思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如此,每一次学习过程,学生自身必须是该过程的主体,教师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不可能成为其主导者,这就像和餐桌上的主菜和佐料一样,佐料可以提味、增香,但永远是为了服务于主菜。每一个较为成功的学习过程,其实都可以概括为学生“模仿—尝试—练习—独立完成”这四个阶段。学习过程最需要的就是独立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独立,不但能解决一个问题,还能让学生因此触类旁通解决一系列问题。无论是旧的知识点还是新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只局限于教师给予的零星方法,简单地胡乱套用,那么任何“纸老虎”也会成为“拦路虎”。
然而学生往往在学习之初就会感到未知的恐惧和迷茫,不敢前瞻,不敢行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细心引导、耐心指点,身体力行。教师可以以己为样,向学生展示阅读某一历史材料后的思维过程,然后根据这一材料,提出几个相关的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记录之后,安排一定的小组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逐一阐述观点。教师在学生表达结束后可以作适当的点评,师生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以共同解决难题。比如,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一场改革,教师此时就需依据某一次改革作具体示范。如以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为示例,首先要说明改革的性质,“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由大地主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改革”。然后阐述改革在各方面的内容和作用,分析改革的弊处,最后总结改革的影响。学生在咀嚼教师的范例之后,加以自身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便可以努力尝试对其他改革,譬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等作出自己的评价。评价完成之后,师生就此可以再一次畅谈、剖析历史事件。
三、阅读文本,善于概括信息内容
历史材料的阅读是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方法,也是最有用的手段。无论是专业素质的提升,还是应考能力的提高,历史文本是首先接触的东西。而历史材料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古籍选文,文艺作品,还有图表等等。历史材料带给我们的信息巨大,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加工和消化,以方便之后相应的问题解决,即所谓的“有的放矢”。
历史材料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自身理解的差异性,常常导致学生失去认真学习历史的信心,颇有点望洋兴叹的无奈。于是这时候正确直接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是方法得当,加以一定时间的练习,学生无论是历史素养还是应考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以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章节为例,从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结束,这一段曲折心酸的历史,无论是文本阅读还是内容理解,如果不依据某个历史线索去尝试了解的话,着实会让人望而却步。相反,我们假如按照历史前进的顺序重新去揣摩这段历史,会不难发现,中国的近代史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东方学习西方的过程。这是一段中国人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的历史,相对应的标志事件就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即使不能以偏概全地用这三个事件来总结这段近代史,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它们确实代表着这段历史阶段性的高潮。于是,我们再反观这段历史或者说这部分内容,是不是因为这几个标志阶段而显得简明扼要了许多?我想这就是概括合理、方法得当的效果。
四、配合练习,勤于巩固课堂效果
也许课堂的有效性确实在各种手段的引领之下,能够较为显著地表现出来,但是要去巩固其有效性,笔者认为,还是需要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不会以硬性书面作业的形式存在,而应该多以口头表达、小组合作以及课题探究的方式巩固加深学生对此课堂的认识。诸如,在课堂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在知道这一问题后,自身会围绕问题搜索课堂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然后组织语言回答问题。那么这样,课堂的有效性便会随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及拓展。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课堂有效、教学有效,这确实任重而道远。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师生合作、用心经营,那么未来课堂有效性之路必将成为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