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文插图优化阅读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图是组成教材的重要部分,是编者按照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通过插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教材中,编者几乎为每一篇课文都搭配了精美插图,这些插图使学生解读文本变得更加容易,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对插图的利用,上课的时候基本不用插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带领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情境,体验文本情感。以下,我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
  一、借助课文插图,把握内容
  编者加入插图的目的,是想借插图帮助学生把握、理解课文的内容。插图同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使用好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情境,更直观地把握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并且,这些插图画面精美,形象直观,富有童趣,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导入阶段充分利用好插图,能够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
  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插图,启发学生细致地观察插图,思考插图中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简略地概括画面:图上画的是谁?在哪里?在做些什么?与学生交流的同时,同步完善板书。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了插图和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明白课文主要是描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等内容。
  以上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观察插图开始,能够使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主旨,从而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自然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教材中,很多写人的课文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在课文插图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并根据图意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借助课文插图,厘清脉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之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初读课文,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厘清课文的基本脉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通过“以图引疑、以图引文”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首先,教师应当“以图引疑”,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层次,让学生带着导读问题去自由读文章,并在读的过程中寻求答案。在小组互相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加注小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搭建起课文框架。在对小标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让学生将最合适的标题写在对应的插图旁边。另外,要“以图引文”,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通常情况下,插图都是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的,能够有效地反映文章的主旨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初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在学生对插图进行命名之后,教师让学生再度回到课文中来,标出具体描写插图内容的相关文字,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重点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插图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从而能切实提升学生初读的效率。
  这样,在初读课文阶段通过“以图引疑、以图引文”的策略,学生就能够对课文的基本脉络进行有效把握。在把握了文本的基本脉络以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接下来深入地解读文本做准备。
  三、借助课文插图,品味语言
  课文中的一些词汇和语句,教师如果单纯地用文字来进行解释,学生往往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因此,通过直观的插图来对其理解,则可以更加清晰而透彻,是理解重点语句、品读文章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插图的辅助之下,能够对句子的感受更加形象,在关注文字的同时,理解插图所蕴含的深刻意味,逐渐深入理解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9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来对文本语言进行品读。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直观描写插图内容的句子进行阅读,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品悟:句子中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学生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对比和不断的品读,逐渐深入文本内容,感受到司马迁的内心情感。学生由“克制”“埋”等词汇感受到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从“工整”中体验出司马迁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重又”中感受到司马迁遇到苦难之后的顽强不屈。通过插图和文字的对比品读,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变得形象起来,让原本平面单薄的文字逐渐丰富起来,让单一的人物形象逐渐生动立体起来。
  这样,学生结合插图去品味文章语言,将直观画面与抽象文字紧密结合,从中发现有效的解读文本的支点,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点,自然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品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语感能力的形成。
  课文的插图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配合与辅助,更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插图的重要性,并发挥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探寻插图与内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斷放大其价值,指导学生通过插图有效导入新课,借助插图来初读文章,利用插图来品味文章语言,让插图真正发挥其价值,成为教学中解读课文的“快捷键”。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猴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思辨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判断、理解、质疑、辨析、创造等多种思维活动进行的自主阅读方式。思辨性阅读关注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将思辨性阅读介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个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变得清晰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有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写的优美散文,语言看似浅近,但是在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通过对“人与鸟”的叙述,启发读者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面作深入思考。  作者描写的是人鸟之间的故事,以感情的红线贯穿全篇,有力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弦。散文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真好!”独词成句,置于篇首,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
怎样发挥课文的范例价值,引领学生们学会表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体会。  一、比较阅读,拓宽课堂“教”的广度  《夹竹桃》是经典的状物类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本着语用观念,将它与《广玉兰》以及三年级学习的状物名篇《荷花》进行比较解读,让学生充分领略状物类散文的章法结构与写作特点。  1.谋篇布局上匠心独运  《广玉兰》中,作者按照一般的认知规律,先由香识花,再工笔细描其色彩、质感、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多读文章,就能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主题性拓展阅读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材中有限的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我们可以以课文为中心,以“和合”为理念,围绕单元主题,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开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内化。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获得语感,习得技巧。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为例,让学生借助朗读实现语言精彩。  一、注重课前朗读,初步感知文本  预习是自学的开始。课前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还能为课堂上进一步交流做好准备。  通过家长微信群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一点上。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方法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一、初赏荷叶,朗读品美  1.读好叠词和轻声“的”  由叶导入,看图说说荷叶的样子。(叶:竹叶——雪地里的小画家,像小鸡脚
相比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具有双重任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一线语文教师既要立足教材,更要跳出教材,审视教材,充分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真正的语文课堂中得以生长。笔者基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涵进行阐述。  一、与课程对话,突出核心素养培养  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来说,教材是根本
传承经典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基因,是当下教学的主流,尝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推荐他人共赏中,真切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浸润于传统文化美好的氛围中,熏陶高尚道德情操,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随着课标对学生阅读量尤其是古诗词积累方面要求的提高,以及统编本教材收录古诗词数量的增多,古诗词的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当前众多的教学策略中,模糊阅读和素读积累占了主流。持这类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以及表达
思维能力是学生的智力核心,也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的“核变”。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重感悟、重情感、重语言,但鲜有提及学生思维能力培育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研究的一种偏差。其实,无论是文本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支撑。学生听说读写,都是在思维转换下实现的
教学现状  大多数教师在批改习作时,面对堆积成山的习作本和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表达,总是一筹莫展。而对于每位学生的批语,无外乎“语句通顺,层次清楚,内容具体,中心突出”之类的模糊套话。教师流于形式的批语,学生更是感觉含糊不清,难以起到应有效果。教师批改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批改生硬,缺乏感情  教师在习作批改中往往纠缠于错别字、用错词、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或者是没有分小节写,鲜红的叉叉和“订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