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那么,什么是学情呢?
陈隆升博士认为学情主要应该包括学生在从事课堂学习时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等三大因素。教师只有读懂了学情,课堂才能彰显生命活力,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优化学前指导
语文学习起点说白了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他们的知识技能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的动机态度与学习的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空白点和疑难点,站在学生角度来阅读文本,才能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才能使教学方案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优化学前指导。
1、抓住学生知识的空白点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人江河的代表诗作之一。朦胧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与传统诗歌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它的思想核心注重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但出生于九十年代末的初中生对于这一文学流派却非常陌生,很多学生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更谈不上了解朦胧诗的诗歌主题和创作手法了。
针对学生的这一知识空白点,教师在学生学前指导时需要给学生一定的知识铺垫,可以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朦胧诗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适当推荐几篇朦胧诗人的代表作,如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江河的《纪念碑》,让学生对这种诗歌流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诗中“星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主题,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2、抓住学生知识的疑难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九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庄子与惠子两人针对“鱼是否快乐”这个问题在争论。文章很简短,看上去没有特别难的文言字词,但实际上,学生要真正读懂文章并不容易。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却好像又没有真正明白庄子是怎么把惠子给驳倒的,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就非常敏锐地关注到了学生实际。她没有从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入手,而是直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两处“汝安知鱼乐”中的“安”字解释。教师问:惠子问庄子时“子非鱼,汝安知鱼之乐”中的“安”与庄子回答惠子时的“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中“安”的解释是否相同?请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庄子是利用“安”字不仅可以解释为“怎么”,也可解释为“哪里”,故意曲解了“安”字的解释,把惠子给驳倒的。教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疑难点,解决了文本的难点。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优化课堂生成
1、依据学生提问来改善学习状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教师好像也在替学生“解惑”,但还是带有盲目性。学生不懂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其实还不甚明了。教师教的,未必就是学生不懂的;教师不教的,未必就是学生懂的。很多时候,可能是学生懂了,教师还在不停地教,学生不懂的,教师却偏偏不教。这就容易造成语文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从教材的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提出疑难问题,就能比较有效的改善学习状态。
杭州建兰中学的饶美红老师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就打破了常规。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学生的课前提问进行筛选、归类,抓住四个主要问题:①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却露出了尴尬的笑。如何理解父亲的“尴尬”“居然”?②父亲闪了腰,为什么却很粗暴的将我一把推开?③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章主要写父亲,为什么用台阶做题目?④这人怎么了——这句话怎么理解?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逐一在课件中展示,在问题下方饶老师还打出了提问者的名字。因为问题全都来源于学生,所以整节课上,师生互动非常明显,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2、依据学生兴趣来改善学习状态
“兴趣”是教师和学者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关注兴趣”“激发兴趣”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常识性的话题。但从学生感受到的课堂现状来看,“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是一个焦点。很多时候,教师只站在自身立场开展教学,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所教的,并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样,学生当然不会投入到课堂学习状态。所以,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从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开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如果从文本意义层面的解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还赶上了下午的课,学生都很倦怠,昏昏欲睡。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动了一点小脑筋。课前,抱着一个大水果箱子表情神秘地走进教室,学生们非常好奇,老师就趁机问学生:“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这堂课我们要做一个游戏,看谁的感觉灵敏,不靠视力判断事物。可以有两名同学走到讲台上来。”学生很积极,纷纷要求上台,老师就挑了两名学生,并把上台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同学摸索着到讲台去摸箱子里的东西,并把摸到的东西描述出来,在黑板上画出来。可想而知,学生是笑料百出。游戏结束,教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感受与启发。大家感触很深,纷纷发言,表达了自己对视力的看法和感受。教师由此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一课例中,教师选用了“使学生意外,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的内容组织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换位思考,体悟到作者作为盲人对光明的渴望,对世界的感受,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状态大大改善。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学习结果主要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产生的结果状况。学习结果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检查的形式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有位老师在复习完说明文阅读后,让学生做了一篇《夜灯下的危机》说明文阅读,其中有一道题是:根据全文内容,给“光污染”下一个定义。如果学生对“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掌握,只要根据文本内容,解释清楚光污染是怎样一种污染就可以了。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概念模糊。他们从文本中摘录了很多语句,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教师从学生作业情况中,敏锐地意识到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就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天,老师就结合数学学科中学生熟知的“三角形”、“平行线”、“中垂线”等定义引导学生归纳出“下定义”的基本特征,即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或“×××叫×××”。至此,学生对这种说明方法基本掌握。
总之,重视学情分析是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基石。“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游刃有余地把握学生们的“东风”,又何愁不能事半功倍呢?
宋国芳,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陈隆升博士认为学情主要应该包括学生在从事课堂学习时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等三大因素。教师只有读懂了学情,课堂才能彰显生命活力,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优化学前指导
语文学习起点说白了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他们的知识技能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的动机态度与学习的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空白点和疑难点,站在学生角度来阅读文本,才能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才能使教学方案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优化学前指导。
1、抓住学生知识的空白点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人江河的代表诗作之一。朦胧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与传统诗歌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它的思想核心注重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但出生于九十年代末的初中生对于这一文学流派却非常陌生,很多学生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更谈不上了解朦胧诗的诗歌主题和创作手法了。
针对学生的这一知识空白点,教师在学生学前指导时需要给学生一定的知识铺垫,可以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朦胧诗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适当推荐几篇朦胧诗人的代表作,如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江河的《纪念碑》,让学生对这种诗歌流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诗中“星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主题,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2、抓住学生知识的疑难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九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庄子与惠子两人针对“鱼是否快乐”这个问题在争论。文章很简短,看上去没有特别难的文言字词,但实际上,学生要真正读懂文章并不容易。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却好像又没有真正明白庄子是怎么把惠子给驳倒的,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就非常敏锐地关注到了学生实际。她没有从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入手,而是直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两处“汝安知鱼乐”中的“安”字解释。教师问:惠子问庄子时“子非鱼,汝安知鱼之乐”中的“安”与庄子回答惠子时的“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中“安”的解释是否相同?请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庄子是利用“安”字不仅可以解释为“怎么”,也可解释为“哪里”,故意曲解了“安”字的解释,把惠子给驳倒的。教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疑难点,解决了文本的难点。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优化课堂生成
1、依据学生提问来改善学习状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教师好像也在替学生“解惑”,但还是带有盲目性。学生不懂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其实还不甚明了。教师教的,未必就是学生不懂的;教师不教的,未必就是学生懂的。很多时候,可能是学生懂了,教师还在不停地教,学生不懂的,教师却偏偏不教。这就容易造成语文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从教材的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提出疑难问题,就能比较有效的改善学习状态。
杭州建兰中学的饶美红老师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就打破了常规。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学生的课前提问进行筛选、归类,抓住四个主要问题:①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却露出了尴尬的笑。如何理解父亲的“尴尬”“居然”?②父亲闪了腰,为什么却很粗暴的将我一把推开?③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章主要写父亲,为什么用台阶做题目?④这人怎么了——这句话怎么理解?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逐一在课件中展示,在问题下方饶老师还打出了提问者的名字。因为问题全都来源于学生,所以整节课上,师生互动非常明显,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2、依据学生兴趣来改善学习状态
“兴趣”是教师和学者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关注兴趣”“激发兴趣”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常识性的话题。但从学生感受到的课堂现状来看,“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是一个焦点。很多时候,教师只站在自身立场开展教学,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所教的,并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样,学生当然不会投入到课堂学习状态。所以,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从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开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如果从文本意义层面的解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还赶上了下午的课,学生都很倦怠,昏昏欲睡。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动了一点小脑筋。课前,抱着一个大水果箱子表情神秘地走进教室,学生们非常好奇,老师就趁机问学生:“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这堂课我们要做一个游戏,看谁的感觉灵敏,不靠视力判断事物。可以有两名同学走到讲台上来。”学生很积极,纷纷要求上台,老师就挑了两名学生,并把上台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同学摸索着到讲台去摸箱子里的东西,并把摸到的东西描述出来,在黑板上画出来。可想而知,学生是笑料百出。游戏结束,教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感受与启发。大家感触很深,纷纷发言,表达了自己对视力的看法和感受。教师由此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一课例中,教师选用了“使学生意外,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的内容组织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换位思考,体悟到作者作为盲人对光明的渴望,对世界的感受,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状态大大改善。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学习结果主要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产生的结果状况。学习结果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检查的形式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有位老师在复习完说明文阅读后,让学生做了一篇《夜灯下的危机》说明文阅读,其中有一道题是:根据全文内容,给“光污染”下一个定义。如果学生对“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掌握,只要根据文本内容,解释清楚光污染是怎样一种污染就可以了。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概念模糊。他们从文本中摘录了很多语句,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教师从学生作业情况中,敏锐地意识到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就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天,老师就结合数学学科中学生熟知的“三角形”、“平行线”、“中垂线”等定义引导学生归纳出“下定义”的基本特征,即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或“×××叫×××”。至此,学生对这种说明方法基本掌握。
总之,重视学情分析是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基石。“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游刃有余地把握学生们的“东风”,又何愁不能事半功倍呢?
宋国芳,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