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也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和内在的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认为历史学科枯燥无味,全是一些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而使教学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学生不愿意也不想在历史学科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对历史学科的抵抗情绪滋长,对历史学科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在学生学习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 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堂导入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借助文学作品,引用成语典故,名人名言,历史故事,教材中的插图,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短片等等。比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时,就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复原图和圆明园的几处残迹图片,再引用法国大作家雨果对英法两国的谴责,以此导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火烧圆明园”。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是通过剪辑开国典礼中的片段(升旗、阅兵、游行等)导入,让学生真实感受历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释疑”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的主动思考。平常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或几个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让学生看“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后,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兽骨、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联系“自由阅读卡”学生看到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学生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让学生看《蔡伦》半身像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他关键是在造纸的原料上有了很大的改进,现在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这样环环相扣的设疑解难,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三、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感觉和知觉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按造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地组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也才能形成概念,提高到思维的层面。形象与言语的相互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直观作用,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能把知识直接、准确、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进行直观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片、投影、幻灯等。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是经常用到的。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器物、历史遗迹等图片。许多图片本身就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了历史的真实状态。巧用图片,可增强学生的學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目的是配合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学习,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人物面貌、事件场景、器物状况等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感觉上对历史产生亲近感、真实感,从而形成历史表象,为进一步形成历史概念打下基础。历史图片中有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直观的、鲜明的。作为一种历史教学材料,历史图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图像对感官的刺激往往要比言语更直接,因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历史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播放经过自己剪辑过的相关历史事件的影音材料,可以是真实的历史纪录片;在学习经典战例,长征路线,玄奘西游等历史时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路线,并且可以随时控制。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第二目“丝绸之路”时,在讲到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这个知识点时,先是通过剪辑一个短片,然后利用文稿演示的动作路径功能制作了 张骞出使的动画路线,边演示边讲授,直观逼真,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认为历史学科枯燥无味,全是一些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而使教学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学生不愿意也不想在历史学科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对历史学科的抵抗情绪滋长,对历史学科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在学生学习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 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堂导入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借助文学作品,引用成语典故,名人名言,历史故事,教材中的插图,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短片等等。比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时,就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复原图和圆明园的几处残迹图片,再引用法国大作家雨果对英法两国的谴责,以此导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火烧圆明园”。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是通过剪辑开国典礼中的片段(升旗、阅兵、游行等)导入,让学生真实感受历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释疑”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的主动思考。平常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或几个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让学生看“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后,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兽骨、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联系“自由阅读卡”学生看到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学生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让学生看《蔡伦》半身像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他关键是在造纸的原料上有了很大的改进,现在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这样环环相扣的设疑解难,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三、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感觉和知觉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按造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地组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也才能形成概念,提高到思维的层面。形象与言语的相互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直观作用,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能把知识直接、准确、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进行直观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片、投影、幻灯等。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是经常用到的。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器物、历史遗迹等图片。许多图片本身就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了历史的真实状态。巧用图片,可增强学生的學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目的是配合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学习,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人物面貌、事件场景、器物状况等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感觉上对历史产生亲近感、真实感,从而形成历史表象,为进一步形成历史概念打下基础。历史图片中有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直观的、鲜明的。作为一种历史教学材料,历史图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图像对感官的刺激往往要比言语更直接,因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历史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播放经过自己剪辑过的相关历史事件的影音材料,可以是真实的历史纪录片;在学习经典战例,长征路线,玄奘西游等历史时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路线,并且可以随时控制。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第二目“丝绸之路”时,在讲到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这个知识点时,先是通过剪辑一个短片,然后利用文稿演示的动作路径功能制作了 张骞出使的动画路线,边演示边讲授,直观逼真,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