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幼儿园教育活动越来越趋向整合,在美术活动中,很多教师开始关注指导用语的逻辑性、指向性和生动性。例如通过语言营造气氛,引发幼儿创作的动机,引导幼儿理解创作意图,激发幼儿绘画信心,解答幼儿疑问等。下面我以中班活动“在路上散步”为例加以说明。
1.情景语言要生动有趣
以生动有趣的情景语言导入和贯穿美术活动的全过程,是很多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情景语言有时来自优秀的绘本故事,有时来自幼儿的生活,原则是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创作动机。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从班级环境创设——师幼共同布置的“热闹的大马路”场景导入,采用了这样的引导语言:“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闹的马路,马路两边种着许多高高低低的树,还盖起了漂亮的高楼,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新造的高楼里,大马路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我们每天走在马路上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你每天走在马路上看见过谁呢?”这时,幼儿通过语言回忆起了在马路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例如,警察、保安、消防队员、医生、交通协管员等,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仿佛把大家带到了川流不息的马路上。
2.提问语言要指向明确
众所周知,教师的提问最好是开放性的,但要有明确的指向。如果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2010年上海要召开世博会,你们发现马路上有什么变化吗?”孩子们很可能会一脸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他们不知道教师的提问是指马路或马路上车辆的变化,还是指马路边商店或高楼的变化。因此教师的提问只有指向具体明确,才有助于幼儿有目的地思考和表现。上述提问如果调整为:“马路上有谁呀?”“走在马路上的男孩穿的是长裤还是短裤?他的衣服上还有什么呢?”幼儿就有可能从衣服的具体特征上去思考并尝试表现。教师可在幼儿表现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幼儿回忆,如:“警察叔叔戴的帽子和我们戴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警察叔叔衣服的领子、肩上有些什么?他们的腰间常常会挂着什么?”这样的引导语言有助于幼儿把握人物的各种特征。
3.提示语言要合乎逻辑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表现各种人物的细节特征,难点是运用添加的方法表现人物的诸多特征,这对幼儿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在和幼儿共同商量表现方法时,提示语言必须合乎逻辑,以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特征,并且合理添画。教师的引导语言要有条理,切忌在人物及其特征上来回跳跃,例如一会儿说发型和五官,一会儿说服装。缺乏逻辑性的语言引导会导致幼儿做事潦草马虎,不利于培养幼儿专注学习的能力。
在观察中,教师还要注意使用符合生活逻辑的提示语言。如,在添画小女孩的头发时,“谁来帮女孩梳梳头”的提示语言就有悖于生活逻辑,因为不会有人去帮路人梳头的。如果我们这样提示就在情理之中了:“谁看清了小女孩今天梳的辫子?我们来看看辫子是怎样扎起来的。”
4.过渡语言要形象具体
在美术活动中,有许多过渡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如导入环节、讨论环节、创作环节、分享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需要教师使用形象具体的转换语言,从而使环节过渡自然无痕,尽在“情”“理”之中。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了过渡环节的引导语,以推动情景不断发展。如从再现情景到讨论表现方法时用的过渡语言是:“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一起去马路上散步吧。”从讨论表现方法到创作表现时用的过渡语言是:“想不想和哥哥姐姐一起散步去?”从创作表现到分享交流时用的过渡语言是:“我们来到马路上,今天马路上的人真多呀!让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人。”
附:在路上散步(中班)
目标:
1.用绘画方式表现各种人物的细节特征,学习有目的地选配颜色。
2.关注周围的人,关注周围的生活。
准备:
1.马路场景。
2.供添画用的背景画面——画有许多人的轮廓,签字笔,油画棒。
3.大班幼儿作品《在人群中》。
过程:
一、再现情景
1.谈论师幼共同布置的场景——“热闹的大马路”。
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闹的马路,马路两边种着许多高高低低的树,还盖起了漂亮的高楼,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新造的高楼里,大马路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我们每天走在马路上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
2.你每天走在马路上看见过谁呢?(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人物图片。)
幼:我遇见过老爷爷。
师:老爷爷和叔叔伯伯有什么
不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头发稀少等。)
师:我们看见老爷爷怎么打
招呼?
幼:老爷爷好!
幼:我看见马路上有警察。
师: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他是警察的呢?(警察戴着警帽,穿着警服,很神气。)
幼:马路上还有外国人。
师:外国人和中国人长得一样吗?外国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大多有卷卷的头发、高高的鼻子等。)
师:有的外国朋友在上海工作,有的是到上海来游玩的。看到外国朋友,我们该怎么打招呼?
幼:Hello!嗨!你好……
二、讨论表现方法
1.出示马路场景。
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一起去马路上散步吧。
2.添画人物特征。
马路上走来一群人,我们来找一找人群中的男孩和女孩在哪里,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在比较中找出男孩和女孩诸多不同特征,找得越多越好。)
3.欣赏大班幼儿作品。
(出示大班幼儿作品《在人群中》)马路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哥哥姐姐也到马路上散步了。看一看哥哥姐姐在马路上遇见了谁。
三、创作表现
1.想不想和哥哥姐姐一起散步去?第一个会遇到谁?
2.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会去干什么?(引导幼儿添加人物各部分特征。)
3.及时发现幼儿表现的不同人物,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四、分享交流
1.我们来到马路上,今天马路上的人真多呀!让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人。(幼儿将作品布置在大马路的背景画面中。)
2.马路上的人越来越多,马路也越来越热闹,说说你在马路上遇到了谁。(可以引导幼儿说出人物特征,让大家共同寻找发现;也可由教师指定一个人物让大家分辨。)
3.马路上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人,有的不太看得清脸部。让我们像哥哥姐姐那样送给他们一个好看的颜色表示友好吧。
4.请幼儿挑选颜色,分别和背景颜色进行比较,然后用一种合适的颜色把没有添画特征的人物轮廓涂满。
1.情景语言要生动有趣
以生动有趣的情景语言导入和贯穿美术活动的全过程,是很多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情景语言有时来自优秀的绘本故事,有时来自幼儿的生活,原则是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创作动机。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从班级环境创设——师幼共同布置的“热闹的大马路”场景导入,采用了这样的引导语言:“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闹的马路,马路两边种着许多高高低低的树,还盖起了漂亮的高楼,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新造的高楼里,大马路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我们每天走在马路上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你每天走在马路上看见过谁呢?”这时,幼儿通过语言回忆起了在马路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例如,警察、保安、消防队员、医生、交通协管员等,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仿佛把大家带到了川流不息的马路上。
2.提问语言要指向明确
众所周知,教师的提问最好是开放性的,但要有明确的指向。如果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2010年上海要召开世博会,你们发现马路上有什么变化吗?”孩子们很可能会一脸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他们不知道教师的提问是指马路或马路上车辆的变化,还是指马路边商店或高楼的变化。因此教师的提问只有指向具体明确,才有助于幼儿有目的地思考和表现。上述提问如果调整为:“马路上有谁呀?”“走在马路上的男孩穿的是长裤还是短裤?他的衣服上还有什么呢?”幼儿就有可能从衣服的具体特征上去思考并尝试表现。教师可在幼儿表现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幼儿回忆,如:“警察叔叔戴的帽子和我们戴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警察叔叔衣服的领子、肩上有些什么?他们的腰间常常会挂着什么?”这样的引导语言有助于幼儿把握人物的各种特征。
3.提示语言要合乎逻辑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表现各种人物的细节特征,难点是运用添加的方法表现人物的诸多特征,这对幼儿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在和幼儿共同商量表现方法时,提示语言必须合乎逻辑,以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特征,并且合理添画。教师的引导语言要有条理,切忌在人物及其特征上来回跳跃,例如一会儿说发型和五官,一会儿说服装。缺乏逻辑性的语言引导会导致幼儿做事潦草马虎,不利于培养幼儿专注学习的能力。
在观察中,教师还要注意使用符合生活逻辑的提示语言。如,在添画小女孩的头发时,“谁来帮女孩梳梳头”的提示语言就有悖于生活逻辑,因为不会有人去帮路人梳头的。如果我们这样提示就在情理之中了:“谁看清了小女孩今天梳的辫子?我们来看看辫子是怎样扎起来的。”
4.过渡语言要形象具体
在美术活动中,有许多过渡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如导入环节、讨论环节、创作环节、分享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需要教师使用形象具体的转换语言,从而使环节过渡自然无痕,尽在“情”“理”之中。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了过渡环节的引导语,以推动情景不断发展。如从再现情景到讨论表现方法时用的过渡语言是:“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一起去马路上散步吧。”从讨论表现方法到创作表现时用的过渡语言是:“想不想和哥哥姐姐一起散步去?”从创作表现到分享交流时用的过渡语言是:“我们来到马路上,今天马路上的人真多呀!让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人。”
附:在路上散步(中班)
目标:
1.用绘画方式表现各种人物的细节特征,学习有目的地选配颜色。
2.关注周围的人,关注周围的生活。
准备:
1.马路场景。
2.供添画用的背景画面——画有许多人的轮廓,签字笔,油画棒。
3.大班幼儿作品《在人群中》。
过程:
一、再现情景
1.谈论师幼共同布置的场景——“热闹的大马路”。
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闹的马路,马路两边种着许多高高低低的树,还盖起了漂亮的高楼,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新造的高楼里,大马路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我们每天走在马路上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
2.你每天走在马路上看见过谁呢?(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人物图片。)
幼:我遇见过老爷爷。
师:老爷爷和叔叔伯伯有什么
不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头发稀少等。)
师:我们看见老爷爷怎么打
招呼?
幼:老爷爷好!
幼:我看见马路上有警察。
师: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他是警察的呢?(警察戴着警帽,穿着警服,很神气。)
幼:马路上还有外国人。
师:外国人和中国人长得一样吗?外国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大多有卷卷的头发、高高的鼻子等。)
师:有的外国朋友在上海工作,有的是到上海来游玩的。看到外国朋友,我们该怎么打招呼?
幼:Hello!嗨!你好……
二、讨论表现方法
1.出示马路场景。
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一起去马路上散步吧。
2.添画人物特征。
马路上走来一群人,我们来找一找人群中的男孩和女孩在哪里,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在比较中找出男孩和女孩诸多不同特征,找得越多越好。)
3.欣赏大班幼儿作品。
(出示大班幼儿作品《在人群中》)马路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哥哥姐姐也到马路上散步了。看一看哥哥姐姐在马路上遇见了谁。
三、创作表现
1.想不想和哥哥姐姐一起散步去?第一个会遇到谁?
2.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会去干什么?(引导幼儿添加人物各部分特征。)
3.及时发现幼儿表现的不同人物,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四、分享交流
1.我们来到马路上,今天马路上的人真多呀!让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人。(幼儿将作品布置在大马路的背景画面中。)
2.马路上的人越来越多,马路也越来越热闹,说说你在马路上遇到了谁。(可以引导幼儿说出人物特征,让大家共同寻找发现;也可由教师指定一个人物让大家分辨。)
3.马路上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人,有的不太看得清脸部。让我们像哥哥姐姐那样送给他们一个好看的颜色表示友好吧。
4.请幼儿挑选颜色,分别和背景颜色进行比较,然后用一种合适的颜色把没有添画特征的人物轮廓涂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