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虽然不同国家对这些教学方式采用的称谓不同,但就其本质都是一致的,都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本文以“探究式教学”为出发点,旨在教学模式与地理学科中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为新课程的开展提供一点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学地理运用
我国中学地理长期以来是一种封闭、固定的课程体系,学生在长期的接受式学习的支配下已经逐渐丧失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开展的并不是很理想。虽然中学地理在内容编制上作了很大改动,在各个章节都附有一些探究性教学的参考题目和建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很多被忽略了,或者即便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也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开展,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广大一线教师并没有参考的依据。传统的“三中心”模式已经在教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即使有些教师主观上希望改变现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为此,亟待我们从理论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符合中学地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获得感性体验
学习过程是从学习者的注意与预期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通过一些感性的背景资料、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的记忆。实践证明,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提出与新知识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是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时,可以首先欣赏一段有关太阳的视频资料,感受真实的太阳。在学生们开始观察、体会之后,请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太阳太伟大了,它为我们提供光和热,滋养地球上的万物;有的说,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出现了能量的损失,但这些损失是否会使太阳灭亡呢?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出示文字资料,用数字证明太阳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损失的比例却是很小的。在引导学生提起兴趣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索之中——即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一个愉快、和諧、使学生充满浓厚兴趣的学习情境,不仅为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二、设疑激趣——组织问题探讨
这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准备是否充分,对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步步设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系列的问题要环环相扣,还要注意其诱发性和共振性;这一环节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前一阶段情境中获得的感性体验,提出一个或一组有思考容量的问题,进而分小组进行问题探讨。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设疑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
三、导出概念——改组知识结构
导出概念过程应该是问题探讨过程之后顺水推舟而出的,在课堂教学中,它与问题探讨环节没有十分明显的界线。由于掌握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学好中学地理的基础,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整理,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再学习的过程。因此概念推导过程其实质就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联系”与“综合”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的重要方法。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构成理论或概念的基本要素,准确、清楚的表达理论知识的本质内涵,使感性体验符号化,成为认知结构成分。
四、实践应用——知识迁移拓展
实践应用是地理理论练习、强化和巩固的过程,其实质是在形成新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等活动形成更完善的地理认知结构。应用阶段进行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解决化学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是否理解,静态的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动态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练习主要包括尝试性练习和创新应用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完整的理解或概括任何一种新知识,实现经验的“内化”;创新应用性练习一般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将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重新组块,即将原来以知识内容为线索的表征方式,转化为以问题类型为线索的表征系统。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积极地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并不断获得自己对新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从而修正、调整或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增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
五、反思总结——提供反馈评价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中,反馈评价不仅仅发生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而是贯穿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以不断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这种评价也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量化的评价方式,而是采取多层次、多角度、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以反思为主,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还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一方面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状态;另一方面要学生自己进行反思总结。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论的形成是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后者,他与具体的知识相比层次更高。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形成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一个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体。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是以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为依据,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科的特点而总结提炼出来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尝试实施,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刍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 梁德福; 浅谈地理探究式学习[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51-152
3.王比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
4.杨承印,马艳芝.“探究式教学”缘何步履维艰[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7).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县育英中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学地理运用
我国中学地理长期以来是一种封闭、固定的课程体系,学生在长期的接受式学习的支配下已经逐渐丧失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开展的并不是很理想。虽然中学地理在内容编制上作了很大改动,在各个章节都附有一些探究性教学的参考题目和建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很多被忽略了,或者即便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也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开展,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广大一线教师并没有参考的依据。传统的“三中心”模式已经在教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即使有些教师主观上希望改变现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为此,亟待我们从理论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符合中学地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获得感性体验
学习过程是从学习者的注意与预期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通过一些感性的背景资料、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的记忆。实践证明,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提出与新知识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是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时,可以首先欣赏一段有关太阳的视频资料,感受真实的太阳。在学生们开始观察、体会之后,请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太阳太伟大了,它为我们提供光和热,滋养地球上的万物;有的说,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出现了能量的损失,但这些损失是否会使太阳灭亡呢?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出示文字资料,用数字证明太阳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损失的比例却是很小的。在引导学生提起兴趣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索之中——即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一个愉快、和諧、使学生充满浓厚兴趣的学习情境,不仅为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二、设疑激趣——组织问题探讨
这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准备是否充分,对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步步设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系列的问题要环环相扣,还要注意其诱发性和共振性;这一环节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前一阶段情境中获得的感性体验,提出一个或一组有思考容量的问题,进而分小组进行问题探讨。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设疑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
三、导出概念——改组知识结构
导出概念过程应该是问题探讨过程之后顺水推舟而出的,在课堂教学中,它与问题探讨环节没有十分明显的界线。由于掌握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学好中学地理的基础,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整理,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再学习的过程。因此概念推导过程其实质就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联系”与“综合”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的重要方法。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构成理论或概念的基本要素,准确、清楚的表达理论知识的本质内涵,使感性体验符号化,成为认知结构成分。
四、实践应用——知识迁移拓展
实践应用是地理理论练习、强化和巩固的过程,其实质是在形成新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等活动形成更完善的地理认知结构。应用阶段进行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解决化学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是否理解,静态的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动态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练习主要包括尝试性练习和创新应用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完整的理解或概括任何一种新知识,实现经验的“内化”;创新应用性练习一般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将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重新组块,即将原来以知识内容为线索的表征方式,转化为以问题类型为线索的表征系统。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积极地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并不断获得自己对新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从而修正、调整或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增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
五、反思总结——提供反馈评价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中,反馈评价不仅仅发生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而是贯穿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以不断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这种评价也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量化的评价方式,而是采取多层次、多角度、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以反思为主,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还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一方面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状态;另一方面要学生自己进行反思总结。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论的形成是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后者,他与具体的知识相比层次更高。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形成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一个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体。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是以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为依据,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科的特点而总结提炼出来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尝试实施,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刍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 梁德福; 浅谈地理探究式学习[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51-152
3.王比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
4.杨承印,马艳芝.“探究式教学”缘何步履维艰[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7).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县育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