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心木》一文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哲理散文,讲述的是树木自己寻找土里的水源来获得成长的道理,对小学生历经挫折、磨难,克服依赖性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本文将结合文本,探析教学实例设计,力求引人入胜。
一、提出质疑,趣味导入
趣味化导入是开创生动、活泼课堂的重要环节,在新课导入设计上,我们首先提出质疑。同学们,春天是植树的好季节,想必大家都参与过植树活动。有谁亲自种过树?请谈一谈自己的种树感受。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发言的热情,因为种树是很多小学生都曾经历过的生活事件。有学生回答,种树时要选择水土丰富的地方,挖个大一点的树坑;有学生回答,种树之后要浇水,还要定期施肥,精心呵护。显然,同学们对种树这件事很了解。但是,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却向我们讲述一个奇怪的种树人,他是怎样种树的呢?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了解一下“桃花心木”的性状及特点。桃花心木是一种常绿乔木,原產地为南美洲,在我国也广泛种植。大家通过观看桃花心木的图片资料,来归纳一下桃花心木的特征。比如树形结构优美,树皮的颜色为淡红色,树高可达50米,羽状复叶,春天的时候开出白色的小花。当然,对于桃花心木木材的使用范围也很广,其纹理细密,具有天然的花纹,且抗病虫,耐腐蚀,也是家具、雕刻、装饰用的良好板材。利用本节导入,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种树经历,来了解桃花心木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种树人与众不同的育苗方法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本,呈现大意
从质疑入手,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也为开展文本阅读营造了积极环境。对于初读环节,不做过多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选择阅读方式,来了解文本大意。当然,对遇到的生词、难懂的句子、段落可以标注出来,便于后续文本讲解时进行针对性探究。在初读之后,对于本文的识字内容,教师要给予课堂检查,纠错,要强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效果,从阅读中初识文本内容。
三、深入研读,从文本中获得感悟与体验
阅读教学往往是课堂组织的重要内容,对于种树人的独特种法,究竟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从浏览文本中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我们利用学生自读自悟方式,对阅读中的问题进行圈、点、标、画;教师在进行阅读巡视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比如“对于树苗种下后,浇水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隔十几天;浇水量也不一样,有时多,有时少”。“有时下午来浇水,有时上午浇水,时间不一定”;“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会莫名其妙的枯萎,而他每次都要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我们从这些语句中来分析,引导学生来发现“奇怪的做法”,来提炼与平常人种树不同的地方。由此得到“没有规律的浇水,水量不定的浇法”。接着,从文本细读中来“读文、发现、生疑”,来顺势而导,激发阅读积极性,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内涵。再者,对于自读自悟之后,我们开设搭建师生对话情境,来引导学生从种树人的行为方法上来感悟“育树”之理。质疑:你栽下树,却不好好照顾我们;质疑:你说“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质疑:我身边的这棵小树苗,昨天就渴死了,多可怜,你后悔吗?太不负责任了?质疑:就算是你说的有道理,向深处扎根也是很累的、痛苦的……。最后,再次深化阅读,从这些质疑中来感悟,来聆听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我们从种树人的种树方法中,既看到了闪烁的智慧,又不得不深思。什么是“不确定”的生活?
四、回顾全文,总结并延伸作业
从“桃花心木”文本阅读和学习之后,我们要对本文进行总结。首先,对本文的特色采用“借物喻人”的方式,将树木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相对比,从种树人的育树故事来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体验“不确定”的意义与深刻哲理。同时,我们由此来展开文本的延伸,引导学生从本文内容的总结中,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回忆类似的“借物喻人”的写法,深化对该写法的理解。接着,由本文来延伸课下作业。谈一谈自己对本文学习有什么收获?从本文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最后,在《阳光总在风雨后》歌曲背景下,结束本文教学。另外,对于本文的课下作业部分,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本文启发性语句和段落进行摘抄,并推荐林清玄的其他作品来拓宽阅读。比如《飞跃蓝天的白云》,《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于立芹,山东高青县田镇街道义和完全小学教师。
一、提出质疑,趣味导入
趣味化导入是开创生动、活泼课堂的重要环节,在新课导入设计上,我们首先提出质疑。同学们,春天是植树的好季节,想必大家都参与过植树活动。有谁亲自种过树?请谈一谈自己的种树感受。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发言的热情,因为种树是很多小学生都曾经历过的生活事件。有学生回答,种树时要选择水土丰富的地方,挖个大一点的树坑;有学生回答,种树之后要浇水,还要定期施肥,精心呵护。显然,同学们对种树这件事很了解。但是,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却向我们讲述一个奇怪的种树人,他是怎样种树的呢?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了解一下“桃花心木”的性状及特点。桃花心木是一种常绿乔木,原產地为南美洲,在我国也广泛种植。大家通过观看桃花心木的图片资料,来归纳一下桃花心木的特征。比如树形结构优美,树皮的颜色为淡红色,树高可达50米,羽状复叶,春天的时候开出白色的小花。当然,对于桃花心木木材的使用范围也很广,其纹理细密,具有天然的花纹,且抗病虫,耐腐蚀,也是家具、雕刻、装饰用的良好板材。利用本节导入,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种树经历,来了解桃花心木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种树人与众不同的育苗方法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本,呈现大意
从质疑入手,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也为开展文本阅读营造了积极环境。对于初读环节,不做过多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选择阅读方式,来了解文本大意。当然,对遇到的生词、难懂的句子、段落可以标注出来,便于后续文本讲解时进行针对性探究。在初读之后,对于本文的识字内容,教师要给予课堂检查,纠错,要强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效果,从阅读中初识文本内容。
三、深入研读,从文本中获得感悟与体验
阅读教学往往是课堂组织的重要内容,对于种树人的独特种法,究竟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从浏览文本中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我们利用学生自读自悟方式,对阅读中的问题进行圈、点、标、画;教师在进行阅读巡视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比如“对于树苗种下后,浇水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隔十几天;浇水量也不一样,有时多,有时少”。“有时下午来浇水,有时上午浇水,时间不一定”;“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会莫名其妙的枯萎,而他每次都要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我们从这些语句中来分析,引导学生来发现“奇怪的做法”,来提炼与平常人种树不同的地方。由此得到“没有规律的浇水,水量不定的浇法”。接着,从文本细读中来“读文、发现、生疑”,来顺势而导,激发阅读积极性,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内涵。再者,对于自读自悟之后,我们开设搭建师生对话情境,来引导学生从种树人的行为方法上来感悟“育树”之理。质疑:你栽下树,却不好好照顾我们;质疑:你说“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质疑:我身边的这棵小树苗,昨天就渴死了,多可怜,你后悔吗?太不负责任了?质疑:就算是你说的有道理,向深处扎根也是很累的、痛苦的……。最后,再次深化阅读,从这些质疑中来感悟,来聆听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我们从种树人的种树方法中,既看到了闪烁的智慧,又不得不深思。什么是“不确定”的生活?
四、回顾全文,总结并延伸作业
从“桃花心木”文本阅读和学习之后,我们要对本文进行总结。首先,对本文的特色采用“借物喻人”的方式,将树木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相对比,从种树人的育树故事来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体验“不确定”的意义与深刻哲理。同时,我们由此来展开文本的延伸,引导学生从本文内容的总结中,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回忆类似的“借物喻人”的写法,深化对该写法的理解。接着,由本文来延伸课下作业。谈一谈自己对本文学习有什么收获?从本文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最后,在《阳光总在风雨后》歌曲背景下,结束本文教学。另外,对于本文的课下作业部分,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本文启发性语句和段落进行摘抄,并推荐林清玄的其他作品来拓宽阅读。比如《飞跃蓝天的白云》,《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于立芹,山东高青县田镇街道义和完全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