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我们只有把编者的意图吃透,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教材受呈现形式、版面篇幅和普适原则的限制,难免会给教师的读懂教材带来“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立足教材并重构教材。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时候,适当变换教材中的问题,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给力。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话题起因】
去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揭晓,我所在班的平均分在6个平行班中遥遥领先,满分学生达10多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年级组的老师从教务处领回试卷后,很快找出了答案。原来,一道5分的题目让他们的学生几乎“全军覆没”。
题目:学校组织5名教师和30名少先队员去公园,公园门票有2种优惠方案。A方案:成人25元/人,小孩4元/人;B方案:团体达到10人,一律8元/人。你能帮他们选择合适的购买门票方案吗?
其他班学生都选择A种方案,因为通过计算比较,学生觉得A种方案需要245元,比B种方案280元省钱。而我班学生对A、B两种方案都没选,他们的答案是:先用B方案买5名教师和5名学生的团体票,需80元,然后根据A方案买25名学生的个体票,需要100元,合计需要180元。这种搭配购买的方法与试卷的参考答案完全一样。
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平行班的几位教师表示:平时他们从未跟学生讲过可以用这种混合搭配的购买方法,而我恰恰在教学时强调了可以根据实际搭配购买。
【现象反思】
这几位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什么还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本题考查的是《旅游费用》一节内容的知识掌握情况,我再次翻看教材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受到教材影响,过分忠实于执行教材,窄化了教学视野。
教材里,3个情境都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哪种方案买票省钱?”教材本意借助《旅游费用》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假设、尝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教材中“哪种方案买票省钱”问题的干扰(多数情况下理解为A、B中的一种,不利于学生想到分开购买),加之前2组数据“4大1小”和“2大4小”不具备搭配的购买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做出“二选一”的教学预设确实情有可原。
为什么他们没有想到还有其他情况呢?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内化和应用,我想:任何一位教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不会一根筋地“二选一”,一定会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整理信息、计算比较、优化选择。由此看来,重新加工本节教材的编排很有必要。
【策略分享】
问题,让思考发生。本着尊重教材,合理建设的原则,我在教学中对教材中2个问题做了改变。一变问题“哪种方案买票省钱”为“如何买票省钱”;二变问题“6个大人、3个小孩,A、B两种方案,哪种方案买票省钱”为“如果你的家人也参加这样的旅游,A、B两种方案,如何买票省钱”。
这种加工教材、变换问题的背后有我精心的思考:第一个新问题,在维护教材基本思路,保持教材情境原貌,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让问题质量更高,思路更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预留空间;第二个新问题拓展了教材情境,更加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这个挑战性强的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开放性问题也必然会引发学生说出“6大3小”、“ 5大5小”等具备搭配购买条件的数据,灵活、合理、最优化的购买方案在我的现场教学中自发生成、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 陈建军
【话题起因】
去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揭晓,我所在班的平均分在6个平行班中遥遥领先,满分学生达10多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年级组的老师从教务处领回试卷后,很快找出了答案。原来,一道5分的题目让他们的学生几乎“全军覆没”。
题目:学校组织5名教师和30名少先队员去公园,公园门票有2种优惠方案。A方案:成人25元/人,小孩4元/人;B方案:团体达到10人,一律8元/人。你能帮他们选择合适的购买门票方案吗?
其他班学生都选择A种方案,因为通过计算比较,学生觉得A种方案需要245元,比B种方案280元省钱。而我班学生对A、B两种方案都没选,他们的答案是:先用B方案买5名教师和5名学生的团体票,需80元,然后根据A方案买25名学生的个体票,需要100元,合计需要180元。这种搭配购买的方法与试卷的参考答案完全一样。
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平行班的几位教师表示:平时他们从未跟学生讲过可以用这种混合搭配的购买方法,而我恰恰在教学时强调了可以根据实际搭配购买。
【现象反思】
这几位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什么还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本题考查的是《旅游费用》一节内容的知识掌握情况,我再次翻看教材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受到教材影响,过分忠实于执行教材,窄化了教学视野。
教材里,3个情境都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哪种方案买票省钱?”教材本意借助《旅游费用》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假设、尝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教材中“哪种方案买票省钱”问题的干扰(多数情况下理解为A、B中的一种,不利于学生想到分开购买),加之前2组数据“4大1小”和“2大4小”不具备搭配的购买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做出“二选一”的教学预设确实情有可原。
为什么他们没有想到还有其他情况呢?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内化和应用,我想:任何一位教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不会一根筋地“二选一”,一定会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整理信息、计算比较、优化选择。由此看来,重新加工本节教材的编排很有必要。
【策略分享】
问题,让思考发生。本着尊重教材,合理建设的原则,我在教学中对教材中2个问题做了改变。一变问题“哪种方案买票省钱”为“如何买票省钱”;二变问题“6个大人、3个小孩,A、B两种方案,哪种方案买票省钱”为“如果你的家人也参加这样的旅游,A、B两种方案,如何买票省钱”。
这种加工教材、变换问题的背后有我精心的思考:第一个新问题,在维护教材基本思路,保持教材情境原貌,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让问题质量更高,思路更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预留空间;第二个新问题拓展了教材情境,更加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这个挑战性强的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开放性问题也必然会引发学生说出“6大3小”、“ 5大5小”等具备搭配购买条件的数据,灵活、合理、最优化的购买方案在我的现场教学中自发生成、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