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中,两个题均考查到了“表达技巧”(对比、用典),可见,在诗歌鉴赏时,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解读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而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也是历年高考中的难点和热点。
关键词: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长期以来,诗歌鉴赏题都是令广大考生极为头痛的,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诗歌在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技巧,也就是诗歌鉴赏中所提到的“表达技巧”。2013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在全国卷各省市的考题中,均涉及到对“表达技巧”的考察。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第8题通过对比,说明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第9题通过用典(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中,两个题均考查到了“表达技巧”(对比、用典),可见,在诗歌鉴赏时,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解读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表达技巧一般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篇章结构。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下面,仅就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这一历年高考诗歌赏析中难点和热点来略加探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使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露似珍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黑体的四个词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的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夸张 强调和突出该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 “三千丈”的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4、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無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局,句句皆对仗,对的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木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5、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汉乐府《木兰诗》)
7、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袭用。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指代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二显耀自己的地位。
8、对比 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处处,对比极为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9、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抒发强烈的感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0、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形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1、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地。这第一联,开门见,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2、顶真 也称顶针,联珠,蝉联。 就是邻近的句子首尾相接,用前句末尾一词作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上递下接,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在实际操作中,以上技巧并不是生硬的划分开的,而是综合性的运用在一起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一种整体的概念!只有在充分掌握各种技巧的基础上,才能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观,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并真正的领悟诗歌的真谛!
参考书目:
董绍克,《汉语知识词典》,1996年,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王国维,《人间词话》
唐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2004年再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2009年,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长期以来,诗歌鉴赏题都是令广大考生极为头痛的,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诗歌在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技巧,也就是诗歌鉴赏中所提到的“表达技巧”。2013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在全国卷各省市的考题中,均涉及到对“表达技巧”的考察。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第8题通过对比,说明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第9题通过用典(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中,两个题均考查到了“表达技巧”(对比、用典),可见,在诗歌鉴赏时,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解读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表达技巧一般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篇章结构。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下面,仅就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这一历年高考诗歌赏析中难点和热点来略加探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使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露似珍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黑体的四个词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的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夸张 强调和突出该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 “三千丈”的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4、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無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局,句句皆对仗,对的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木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5、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汉乐府《木兰诗》)
7、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袭用。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指代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二显耀自己的地位。
8、对比 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处处,对比极为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9、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抒发强烈的感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0、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形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1、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地。这第一联,开门见,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2、顶真 也称顶针,联珠,蝉联。 就是邻近的句子首尾相接,用前句末尾一词作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上递下接,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在实际操作中,以上技巧并不是生硬的划分开的,而是综合性的运用在一起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一种整体的概念!只有在充分掌握各种技巧的基础上,才能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观,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并真正的领悟诗歌的真谛!
参考书目:
董绍克,《汉语知识词典》,1996年,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王国维,《人间词话》
唐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2004年再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2009年,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