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熹的亲情诗展现了他与父母、兄弟、子侄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生活交往,或关心问候、或切磋请教、或告诫勉励,以及他离家在外时抒发的思亲怀乡之情怀。其亲情诗平和温厚,自然明畅,善于将义理融于情景之中,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他的理学伦理观念,是研究朱熹的重要板块。文章运用目录检索,版本对照的方法整理朱熹亲情诗,对其做了分类规划与探析,为进一步研究朱熹思想体系打下基础。
关键词:朱熹;亲情诗;理学伦理;思乡怀亲;寓理于情
作者简介:甘秋月(1990.8-),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3
在以往对朱熹的研究中,大家更多侧重于对他的理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对朱熹创作的反映其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千余首诗歌,则没有太多的涉足。综述前人在其诗歌方面的研究文献:郭齐的《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对朱熹的诗词以时间为先后作了系统的考证整编,胡迎建的《朱熹诗词研究》对其述怀言志诗、出入佛道诗、忧国忧民诗、山水游览诗等作了较细致的鉴赏探析,侯长生的《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马玉红的《朱熹咏梅诗词研究》、朱文凯的《朱熹咏物诗研究》、曾清燕的《朱熹组诗研究》等对朱熹的各种题材的诗歌也有相应的探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朱熹亲情诗整理与探析的相关文献,其亲情诗中体现出来的伦理观念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朱熹的思想意识,也让大家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饱含寻常真情的朱熹。
一、朱熹亲情诗概括
文章所界定的亲情诗范围是儒家“五伦”中包含的“三伦”,即父子、夫妻、兄弟。除了最核心的父母与子女直系血缘关系以及夫妻关系外,其他的亲属关系如(堂、表)兄弟、姐妹关系以及(外)祖孙关系、叔侄关系等都应囊括在亲情范围之内。此文所收集整理的朱熹亲情诗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1】为底本,按其亲情诗的写作对象,将其归为如下几类:父母与长辈、兄弟与子侄,另外还将朱熹思乡怀亲的诗作也归到亲情诗一类,其内容展现了他与家人以及亲戚之间的情感交流,或关心问候、或切磋请教、或告诫勉励,以及离家在外时所抒发的思亲情怀。
二、朱熹与父母(长辈)之情
父亲朱松早逝,朱熹与母亲相依为命,熹母祝氏严慈相济,将他养育成才,从其留下来的相关诗作中可见其母子情深。如《寿母生朝》七首:
其一:
秋风蕭爽天气凉,此日何日升斯堂。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
家贫儿痴但深藏,五年不出门庭荒。灶陉十日九不炀,岂办甘脆陈壶觞。
低头包羞汗如浆,老人此心久已忘。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
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
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莱母子俱徜徉。【2】卷二297
本篇首句交代背景,次句描写母亲的之精神状态极佳,以“双瞳方”来赞美母亲长寿之相,李白有“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3】卷十八之句。“家贫”两句可以看出朱熹自同安回来之后的五年里一直深居于家。“灶陉”以下四句描绘了面对家中干锅冷灶,诗人对母亲心存羞愧之意。《诗经·邶风·凯风》也有类似之言:“……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劳苦。……”【4】26诗人赞颂母亲的圣明和善良,而自责于兄弟几人未能尽孝。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借慈母之口言道义节操,教导自己要坚毅刚正。熹虽有人力荐为官,却不赴召,然身为人子,其心也慨然。在亲情诗中融入义理的阐述,情景中渗透着理性的思考,是理学家朱熹的诗歌的重要特征,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再加之义理的阐释,借母之口笑谈荣辱,言道义节操,道出唯有道义才是值得去深思,勉励自己练就坚毅刚强的品格,将母子之情纳入了自己的道德伦理说教,再道出行善天降祥的思想,最后引老莱子娱亲的典故来比自己与家母之情深,感情真挚,语言明白如话却温和有力,情感真挚感人。陈文蔚的《乙亥老人生旦》有言:“儿愿岁岁登斯堂,再拜为亲扶寿觞。近思去岁生日时,膝下罗列儿孙行。更愿明年似今日,酒面菊花如意黄。人间富贵谁不愿,儿只愿寿长且康。……”【5】第51册,31930此诗与之风格类似,语言平易冲淡,以常人之心抒常人之情,感情真挚。
其四:
昨夜秋风凉气归,今朝喜色动帘帏。细斟潋滟新春酒,戏舞斑斓旧綵衣。
愿上龟莲千岁寿,永令凫藻一家肥。也知厚德天应报,更说阴功世所希。【6】卷二298
朱熹在这首诗中又引用了老莱子身着彩衣戏舞娱亲的典故,勾画出一幅其乐融融的天伦之景,借“龟”“莲”“凫”等蕴含美好意味之物来祝愿母亲长寿无疆,又言母亲的厚德阴功善积福报,和上首一样,在诗中融入义理的阐述,前两句对母亲寄寓美好祝愿,后两句又转入说理,言厚德之人必多福报,尽说慈母之善。这样类似的诗作还有其《寿母生朝》其三,诗云“阴澹园林岁欲霜,怪来和气满中堂。要知积善工夫巧,变得人间作寿乡”【7】卷二298,天气转凉,园林之中山色暗淡,但内堂却一片祥和之气。写景少语,主要在于阐发内心的情感,寓理于情后,又直接转为理性的思考,言积善可使人长寿之理,赞母亲之善良与高寿。虽无新意,却也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其五:
暑退秋容欲凛然,北堂佳气倍澄鲜。旧痾已向新凉失,寿骨应随爽籁坚。
尘外光阴那有尽,尊前风月浩无边。痴儿六六今如许,惭愧西河不老仙。【8】卷二298
这首诗前两句呈现一片喜气祥和之态,秋高气爽天气清凉,家母寿骨健朗,但面对现实来看,如今自己三十又六,却无所大成,自觉愧对阿母,又以“西河不老仙”比拟信佛的母亲,赞母亲之阴功厚德。“痴儿六六”直白明畅的语言,诙谐自嘲的语调,更像是脱口而出的话语,富于生活趣味。其诗歌中又大体都有一股高迈的情怀,他站在时空的高度,看透光阴无尽、风月无边自有一种高迈的气韵在其中,类似的如“诗成天柱峰头月,酒醒朱陵洞里风。”【9】卷十547(《次晦叔寄弟韵二首》其一)、“凭将袖里数行字,与问云间双髻仙。”【10】卷十547(《次晦叔寄弟韵二首》其二)也展现出朱熹不羁的气骨。 其六:
仙人昔住紫琳房,一旦翩然下大荒。久悟客尘无自性,故应福禄未渠央。
徙居邂逅成嘉遁,捧檄因循愧漫郎。愿借寒潭千丈碧,年年此日奉华觞。【11】卷二298
此诗中诗人以仙人比母亲,叹尘世的烦恼不变不灭,感人间福禄未能仓猝即尽,有心顺从自己意愿过隐逸的生活,然自觉不可辜负母亲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借用中东汉毛义为母捧檄出仕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表明了自己对高洁生活的向往,却又甘为亲屈的精神,最后一句又以寒潭千丈碧来言明自己愿终身不仕,伺候在母身旁。字里行间将朱熹与母亲深厚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七:
竹柏交柯庭院清,西风不动翠帘旌。高堂正喜新凉入,乐事仍逢壽斝倾。
尽室丹衷归善祷,满头绿鬓定重生。年年此日欢娱意,更愿时丰乐太平。【12】卷二299
本诗由远及近,采用白描叙事的手法,将高堂乐事娓娓道来,庭院中竹柏相交、窗前帘旌静静垂下,整个环境给人一种安宁祥和之感,秋日渐凉,而寿母正逢喜事,家中觥筹交错,满座皆是为母亲祝寿而来。接着讲到家人赤子丹心之衷情尽是因母亲之祈福祷念而来,为母亲许下绿鬓重生的美好祝愿,最后由眼前的欢愉的情感联想到世事维艰,许下愿世事太平的心愿。
以上这几首诗中充满朱熹对母亲的虔敬孝义,语言平和温厚,用典自然恳切,包含真切的情意。诗人更是反复用老莱子戏舞娱亲的典故来自比与母亲其乐融融的母子情,感情真实质朴。除了祝寿诗道尽了诗人对家母的孝义,接下来这首《送四十叔父》在抒写对叔父的尊崇之外,更主要的在劝叔父还乡,安守贫约,也表达了他对安贫乐道生活的向往。如下:
吾家从昔号清门,叔父于今道更尊。客路艰难空自惜,遗经终始向谁论。
独寻云峤逢孤侄,共爱春江接故园。细说刈葵休放手,此来真不为盘餐。【13】卷六475
本诗首联自说家门一直都乃清贵之门第,如今叔父也是令人尊崇。接下来开始叹息道学之路的艰难,谁又能和我一起研究这些先贤绝学呢?尾联为点睛之笔,寓意安于闲乐的心志,虽题为《送四十叔父》,实则暗含讽谏,将自己的安贫乐道的生活观念和治学思想融于诗作之中。
三、朱熹与兄弟、子侄之情
与大多数诗人不同的是,朱熹写给兄弟的诗作并不仅仅是述说寻常手足间的情谊,而是多出一份理学家独有的禅意与道意,在兄弟情义中夹杂着他对生活、对人生一种别于常人的追求。如其作于绍兴二十四年间的《示四弟》:
十日一洗沐,诸生各归休。虚斋息群响,兀坐心悠悠。
雨久苔径荒,林深鸟啼幽。阶前树萱草,与子俱忘忧。【14】卷二270
这是朱熹在同安为主簿时,伯舅祝莘之子祝康国去跟随他期间写的诗。适逢休假之日,大家都归家整顿休息,自己独坐虚斋心悠悠然,此处的石径少有人走,幽幽树林只听到鸟鸣声。台阶前一树树萱草应让我兄弟二人暂时忘记尘世之忧愁。本诗虽然名为《示四弟》,却一直把兄弟情谊藏进恬淡的景致中,展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安然,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禅趣在其中。其另一首同样题为《示四弟》的诗:“务学脩身要及时,竞辰须念隙驹驰。清宵白日供游荡,愁杀堂前老古锥”【15】卷二284则通篇只是其治学思想的载体,劝勉甚至是训斥,言辞愈加的严厉,用词诙谐,不避俚俗。“古锥”一词,本是闽南一带的方言,指人的神气可爱,此处概对父母的戏称,展现出父母严慈之外尚有可爱的一面,给诗歌平添意趣。他以一种看似戏谑的笔调,表露出治学态度的严谨,其与兄弟之间更多的在于理性的疏导,勉励他们惜时务学,莫辜负清宵白日,也莫让父母为自己的不努力而焦虑。
朱熹还有些写兄弟情义的诗也包含了类似的主题,即是给予兄弟在治学或仕途上勉励,比如《送祝泽之表兄还乡》:
首夏何来此,清秋却复归。应缘心未快,岂是世相违。
落日空书馆,凉风净客衣。功名须努力,别泪莫频挥。【16】卷二269
本诗作于绍兴末,祝泽之自崇安还婺源参加乡试之时,其中第二句朱熹指明了表兄来此的目的,非为个人的荣辱穷通而来,而是为了讲道解惑。书馆学子散去,空留冷风吹打在我衣间,又到了送别时刻,珍重之余更想说男儿不应为别离而挥手落泪,而是将仕途放在首位,须时刻谨记努力求取功名。字里行间表露出朱熹对祝泽之表兄的敬重之意,赞扬他不为个人荣辱而志在讲道解惑的心境,而后在离别之时又不忘及时勉励,其中“别泪莫频挥”更体现出二人深厚的情义。
除了同辈之间的勉励,在给晚辈的诗作中也体现出朱熹的良苦用心。比如其《柬舍侄》一首:
回头别子时,岁月剧风雨。老大无所成,惭叹中夜舞。
长镵足呻吟,短褐极蓝缕。古人不可期,炯炯心独苦。【17】卷二297
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七年冬,朱熹离开泉州,与舍侄作别时的心境,其中感慨前路茫然,内心焦灼,感民生之凋敝,却无处得以疏解内心之悲苦。以此诗柬舍侄,言自身的处境,也是给舍侄的一个警示,言辞中充满无奈与焦灼。很强烈的画面感,诗中透出诗人茫然而焦灼的内心,语言直白却显深沉,其中“中夜舞”借祖逖与好友刘琨夜半闻鸡起舞之事愧叹自己无所成,同时也流露出其勉励舍侄应奋发刻励之情。在写给兄弟子侄们的诗中,充满了其对他们更多生活上、仕途上的殷切关怀与勉励,语言平和温厚,用典自然恳切,包含真切的情意。
四、朱熹的思乡怀亲之情
朱熹还有一些思乡怀亲的诗作,思乡是因为那里有剪不断的亲情,朱熹一生多是在外做官、讲学,身在异乡睹物思情,这些诗作中展现了朱熹对家人的牵挂。如《读林择之二诗有感》其二:
竹舆傲兀听呕哑,合眼归心已到家。游子上堂慈母笑,岂知行李尚天涯。【18】卷五388
在轿中傲然听着外面嘈杂的声音,兀自闭着眼心想着已经回到了家中,恍惚中走进正堂中,看到母亲的慈眉善目,然而一回头发现竟还身在千山之外。其另一首《次韵择之铅山道中二首》其一: 几月高堂阙问安,归涂不管上天难。诵君两叠思亲句,也信从来取友端。【19】卷五407
这两首绝句明白如话,却将点滴真情融于其中,从中可见朱熹对家中高堂的思念之情以及身在异乡的无奈。另外也有从外返家后所作的诗篇,但其中反映的更多的是朱熹的生活追求,如其《还家即事》:
献岁事行役,徂春始还归。昔往草未芳,今来翠成幃。
扶疏满园阴,时禽互翻飞。丛萱亦已秀,丹葩耀晨辉。
即事谁与娱,淹留自忘机。日暮复出门,怅然心事违。
古人不可见,独掩荒园扉。【20】卷二271
朱熹离家数月回来之后,看到园子里枝叶繁茂,禽鸟互飞,萱草丛生,花红耀晨,一片寂寥之感,内心的惆怅迷茫能与谁共?他只能坚守自己这份甘于淡泊的心境了,然而日暮之后还得外出从事于杂物,不免烦闷,内心充满了一种对高洁脱俗生活的向往。没有奔放澎湃的豪迈情怀,也没有曲折隐晦的哀怨凄恻,正如其诗论所言:“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混成。” 【21】卷一百四十,第3328
五、结语
朱熹近四十首亲情诗就现实生活取材,语言直白如话,用典自然,无雕饰痕迹,情感真挚朴实,读来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对朱熹亲情诗的初步体味和探究,我们了解到这位理学大家内心世界蕴藏着的不为人知的平凡又深沉的家族人伦情感。其亲情诗中,呈现出对长辈的敬重与尊崇,对子侄的殷切关怀与勉励,以及弟兄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关心或感伤别离、治学与仕途上的切磋与共勉,其中也体现出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长辈的责任与道义。还有许多思乡怀亲的感人肺腑之作,其中都充满了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蕴含的浓厚的亲情。其绝大部分诗作中,朱熹都擅于寓理于情,将自己的人伦、天道之理融入其中,提升了诗歌的内涵与理趣,更彰显了其本真的性情。朱熹的亲情诗也注重抒情,但他并没有细致地描摹内心的情感,而是以理入情,将深沉的情感融于义理之中,同时,其诗中也融入了佛道的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及对长辈、弟兄们在生活逆境中的开导,这自然和诗人对理学的尊崇密切相关,他必然会不自觉地在诗中体现其理学思想,这也其亲情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综上,本篇文章对朱熹亲情诗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手法做了全面且细致的论述,其中尚有不足之处,如对其亲情诗的艺术手法的分析还可增强理论深度,进一步展开探析,这将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渐深入完善。
参考文献:
[1][2][4][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杰人等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明)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中华书局,1998,4,1.
[4]《诗集传》,(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1.
[5]《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1]《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
关键词:朱熹;亲情诗;理学伦理;思乡怀亲;寓理于情
作者简介:甘秋月(1990.8-),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3
在以往对朱熹的研究中,大家更多侧重于对他的理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对朱熹创作的反映其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千余首诗歌,则没有太多的涉足。综述前人在其诗歌方面的研究文献:郭齐的《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对朱熹的诗词以时间为先后作了系统的考证整编,胡迎建的《朱熹诗词研究》对其述怀言志诗、出入佛道诗、忧国忧民诗、山水游览诗等作了较细致的鉴赏探析,侯长生的《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马玉红的《朱熹咏梅诗词研究》、朱文凯的《朱熹咏物诗研究》、曾清燕的《朱熹组诗研究》等对朱熹的各种题材的诗歌也有相应的探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朱熹亲情诗整理与探析的相关文献,其亲情诗中体现出来的伦理观念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朱熹的思想意识,也让大家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饱含寻常真情的朱熹。
一、朱熹亲情诗概括
文章所界定的亲情诗范围是儒家“五伦”中包含的“三伦”,即父子、夫妻、兄弟。除了最核心的父母与子女直系血缘关系以及夫妻关系外,其他的亲属关系如(堂、表)兄弟、姐妹关系以及(外)祖孙关系、叔侄关系等都应囊括在亲情范围之内。此文所收集整理的朱熹亲情诗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1】为底本,按其亲情诗的写作对象,将其归为如下几类:父母与长辈、兄弟与子侄,另外还将朱熹思乡怀亲的诗作也归到亲情诗一类,其内容展现了他与家人以及亲戚之间的情感交流,或关心问候、或切磋请教、或告诫勉励,以及离家在外时所抒发的思亲情怀。
二、朱熹与父母(长辈)之情
父亲朱松早逝,朱熹与母亲相依为命,熹母祝氏严慈相济,将他养育成才,从其留下来的相关诗作中可见其母子情深。如《寿母生朝》七首:
其一:
秋风蕭爽天气凉,此日何日升斯堂。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
家贫儿痴但深藏,五年不出门庭荒。灶陉十日九不炀,岂办甘脆陈壶觞。
低头包羞汗如浆,老人此心久已忘。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
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
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莱母子俱徜徉。【2】卷二297
本篇首句交代背景,次句描写母亲的之精神状态极佳,以“双瞳方”来赞美母亲长寿之相,李白有“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3】卷十八之句。“家贫”两句可以看出朱熹自同安回来之后的五年里一直深居于家。“灶陉”以下四句描绘了面对家中干锅冷灶,诗人对母亲心存羞愧之意。《诗经·邶风·凯风》也有类似之言:“……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劳苦。……”【4】26诗人赞颂母亲的圣明和善良,而自责于兄弟几人未能尽孝。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借慈母之口言道义节操,教导自己要坚毅刚正。熹虽有人力荐为官,却不赴召,然身为人子,其心也慨然。在亲情诗中融入义理的阐述,情景中渗透着理性的思考,是理学家朱熹的诗歌的重要特征,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再加之义理的阐释,借母之口笑谈荣辱,言道义节操,道出唯有道义才是值得去深思,勉励自己练就坚毅刚强的品格,将母子之情纳入了自己的道德伦理说教,再道出行善天降祥的思想,最后引老莱子娱亲的典故来比自己与家母之情深,感情真挚,语言明白如话却温和有力,情感真挚感人。陈文蔚的《乙亥老人生旦》有言:“儿愿岁岁登斯堂,再拜为亲扶寿觞。近思去岁生日时,膝下罗列儿孙行。更愿明年似今日,酒面菊花如意黄。人间富贵谁不愿,儿只愿寿长且康。……”【5】第51册,31930此诗与之风格类似,语言平易冲淡,以常人之心抒常人之情,感情真挚。
其四:
昨夜秋风凉气归,今朝喜色动帘帏。细斟潋滟新春酒,戏舞斑斓旧綵衣。
愿上龟莲千岁寿,永令凫藻一家肥。也知厚德天应报,更说阴功世所希。【6】卷二298
朱熹在这首诗中又引用了老莱子身着彩衣戏舞娱亲的典故,勾画出一幅其乐融融的天伦之景,借“龟”“莲”“凫”等蕴含美好意味之物来祝愿母亲长寿无疆,又言母亲的厚德阴功善积福报,和上首一样,在诗中融入义理的阐述,前两句对母亲寄寓美好祝愿,后两句又转入说理,言厚德之人必多福报,尽说慈母之善。这样类似的诗作还有其《寿母生朝》其三,诗云“阴澹园林岁欲霜,怪来和气满中堂。要知积善工夫巧,变得人间作寿乡”【7】卷二298,天气转凉,园林之中山色暗淡,但内堂却一片祥和之气。写景少语,主要在于阐发内心的情感,寓理于情后,又直接转为理性的思考,言积善可使人长寿之理,赞母亲之善良与高寿。虽无新意,却也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其五:
暑退秋容欲凛然,北堂佳气倍澄鲜。旧痾已向新凉失,寿骨应随爽籁坚。
尘外光阴那有尽,尊前风月浩无边。痴儿六六今如许,惭愧西河不老仙。【8】卷二298
这首诗前两句呈现一片喜气祥和之态,秋高气爽天气清凉,家母寿骨健朗,但面对现实来看,如今自己三十又六,却无所大成,自觉愧对阿母,又以“西河不老仙”比拟信佛的母亲,赞母亲之阴功厚德。“痴儿六六”直白明畅的语言,诙谐自嘲的语调,更像是脱口而出的话语,富于生活趣味。其诗歌中又大体都有一股高迈的情怀,他站在时空的高度,看透光阴无尽、风月无边自有一种高迈的气韵在其中,类似的如“诗成天柱峰头月,酒醒朱陵洞里风。”【9】卷十547(《次晦叔寄弟韵二首》其一)、“凭将袖里数行字,与问云间双髻仙。”【10】卷十547(《次晦叔寄弟韵二首》其二)也展现出朱熹不羁的气骨。 其六:
仙人昔住紫琳房,一旦翩然下大荒。久悟客尘无自性,故应福禄未渠央。
徙居邂逅成嘉遁,捧檄因循愧漫郎。愿借寒潭千丈碧,年年此日奉华觞。【11】卷二298
此诗中诗人以仙人比母亲,叹尘世的烦恼不变不灭,感人间福禄未能仓猝即尽,有心顺从自己意愿过隐逸的生活,然自觉不可辜负母亲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借用中东汉毛义为母捧檄出仕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表明了自己对高洁生活的向往,却又甘为亲屈的精神,最后一句又以寒潭千丈碧来言明自己愿终身不仕,伺候在母身旁。字里行间将朱熹与母亲深厚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七:
竹柏交柯庭院清,西风不动翠帘旌。高堂正喜新凉入,乐事仍逢壽斝倾。
尽室丹衷归善祷,满头绿鬓定重生。年年此日欢娱意,更愿时丰乐太平。【12】卷二299
本诗由远及近,采用白描叙事的手法,将高堂乐事娓娓道来,庭院中竹柏相交、窗前帘旌静静垂下,整个环境给人一种安宁祥和之感,秋日渐凉,而寿母正逢喜事,家中觥筹交错,满座皆是为母亲祝寿而来。接着讲到家人赤子丹心之衷情尽是因母亲之祈福祷念而来,为母亲许下绿鬓重生的美好祝愿,最后由眼前的欢愉的情感联想到世事维艰,许下愿世事太平的心愿。
以上这几首诗中充满朱熹对母亲的虔敬孝义,语言平和温厚,用典自然恳切,包含真切的情意。诗人更是反复用老莱子戏舞娱亲的典故来自比与母亲其乐融融的母子情,感情真实质朴。除了祝寿诗道尽了诗人对家母的孝义,接下来这首《送四十叔父》在抒写对叔父的尊崇之外,更主要的在劝叔父还乡,安守贫约,也表达了他对安贫乐道生活的向往。如下:
吾家从昔号清门,叔父于今道更尊。客路艰难空自惜,遗经终始向谁论。
独寻云峤逢孤侄,共爱春江接故园。细说刈葵休放手,此来真不为盘餐。【13】卷六475
本诗首联自说家门一直都乃清贵之门第,如今叔父也是令人尊崇。接下来开始叹息道学之路的艰难,谁又能和我一起研究这些先贤绝学呢?尾联为点睛之笔,寓意安于闲乐的心志,虽题为《送四十叔父》,实则暗含讽谏,将自己的安贫乐道的生活观念和治学思想融于诗作之中。
三、朱熹与兄弟、子侄之情
与大多数诗人不同的是,朱熹写给兄弟的诗作并不仅仅是述说寻常手足间的情谊,而是多出一份理学家独有的禅意与道意,在兄弟情义中夹杂着他对生活、对人生一种别于常人的追求。如其作于绍兴二十四年间的《示四弟》:
十日一洗沐,诸生各归休。虚斋息群响,兀坐心悠悠。
雨久苔径荒,林深鸟啼幽。阶前树萱草,与子俱忘忧。【14】卷二270
这是朱熹在同安为主簿时,伯舅祝莘之子祝康国去跟随他期间写的诗。适逢休假之日,大家都归家整顿休息,自己独坐虚斋心悠悠然,此处的石径少有人走,幽幽树林只听到鸟鸣声。台阶前一树树萱草应让我兄弟二人暂时忘记尘世之忧愁。本诗虽然名为《示四弟》,却一直把兄弟情谊藏进恬淡的景致中,展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安然,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禅趣在其中。其另一首同样题为《示四弟》的诗:“务学脩身要及时,竞辰须念隙驹驰。清宵白日供游荡,愁杀堂前老古锥”【15】卷二284则通篇只是其治学思想的载体,劝勉甚至是训斥,言辞愈加的严厉,用词诙谐,不避俚俗。“古锥”一词,本是闽南一带的方言,指人的神气可爱,此处概对父母的戏称,展现出父母严慈之外尚有可爱的一面,给诗歌平添意趣。他以一种看似戏谑的笔调,表露出治学态度的严谨,其与兄弟之间更多的在于理性的疏导,勉励他们惜时务学,莫辜负清宵白日,也莫让父母为自己的不努力而焦虑。
朱熹还有些写兄弟情义的诗也包含了类似的主题,即是给予兄弟在治学或仕途上勉励,比如《送祝泽之表兄还乡》:
首夏何来此,清秋却复归。应缘心未快,岂是世相违。
落日空书馆,凉风净客衣。功名须努力,别泪莫频挥。【16】卷二269
本诗作于绍兴末,祝泽之自崇安还婺源参加乡试之时,其中第二句朱熹指明了表兄来此的目的,非为个人的荣辱穷通而来,而是为了讲道解惑。书馆学子散去,空留冷风吹打在我衣间,又到了送别时刻,珍重之余更想说男儿不应为别离而挥手落泪,而是将仕途放在首位,须时刻谨记努力求取功名。字里行间表露出朱熹对祝泽之表兄的敬重之意,赞扬他不为个人荣辱而志在讲道解惑的心境,而后在离别之时又不忘及时勉励,其中“别泪莫频挥”更体现出二人深厚的情义。
除了同辈之间的勉励,在给晚辈的诗作中也体现出朱熹的良苦用心。比如其《柬舍侄》一首:
回头别子时,岁月剧风雨。老大无所成,惭叹中夜舞。
长镵足呻吟,短褐极蓝缕。古人不可期,炯炯心独苦。【17】卷二297
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七年冬,朱熹离开泉州,与舍侄作别时的心境,其中感慨前路茫然,内心焦灼,感民生之凋敝,却无处得以疏解内心之悲苦。以此诗柬舍侄,言自身的处境,也是给舍侄的一个警示,言辞中充满无奈与焦灼。很强烈的画面感,诗中透出诗人茫然而焦灼的内心,语言直白却显深沉,其中“中夜舞”借祖逖与好友刘琨夜半闻鸡起舞之事愧叹自己无所成,同时也流露出其勉励舍侄应奋发刻励之情。在写给兄弟子侄们的诗中,充满了其对他们更多生活上、仕途上的殷切关怀与勉励,语言平和温厚,用典自然恳切,包含真切的情意。
四、朱熹的思乡怀亲之情
朱熹还有一些思乡怀亲的诗作,思乡是因为那里有剪不断的亲情,朱熹一生多是在外做官、讲学,身在异乡睹物思情,这些诗作中展现了朱熹对家人的牵挂。如《读林择之二诗有感》其二:
竹舆傲兀听呕哑,合眼归心已到家。游子上堂慈母笑,岂知行李尚天涯。【18】卷五388
在轿中傲然听着外面嘈杂的声音,兀自闭着眼心想着已经回到了家中,恍惚中走进正堂中,看到母亲的慈眉善目,然而一回头发现竟还身在千山之外。其另一首《次韵择之铅山道中二首》其一: 几月高堂阙问安,归涂不管上天难。诵君两叠思亲句,也信从来取友端。【19】卷五407
这两首绝句明白如话,却将点滴真情融于其中,从中可见朱熹对家中高堂的思念之情以及身在异乡的无奈。另外也有从外返家后所作的诗篇,但其中反映的更多的是朱熹的生活追求,如其《还家即事》:
献岁事行役,徂春始还归。昔往草未芳,今来翠成幃。
扶疏满园阴,时禽互翻飞。丛萱亦已秀,丹葩耀晨辉。
即事谁与娱,淹留自忘机。日暮复出门,怅然心事违。
古人不可见,独掩荒园扉。【20】卷二271
朱熹离家数月回来之后,看到园子里枝叶繁茂,禽鸟互飞,萱草丛生,花红耀晨,一片寂寥之感,内心的惆怅迷茫能与谁共?他只能坚守自己这份甘于淡泊的心境了,然而日暮之后还得外出从事于杂物,不免烦闷,内心充满了一种对高洁脱俗生活的向往。没有奔放澎湃的豪迈情怀,也没有曲折隐晦的哀怨凄恻,正如其诗论所言:“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混成。” 【21】卷一百四十,第3328
五、结语
朱熹近四十首亲情诗就现实生活取材,语言直白如话,用典自然,无雕饰痕迹,情感真挚朴实,读来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对朱熹亲情诗的初步体味和探究,我们了解到这位理学大家内心世界蕴藏着的不为人知的平凡又深沉的家族人伦情感。其亲情诗中,呈现出对长辈的敬重与尊崇,对子侄的殷切关怀与勉励,以及弟兄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关心或感伤别离、治学与仕途上的切磋与共勉,其中也体现出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长辈的责任与道义。还有许多思乡怀亲的感人肺腑之作,其中都充满了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蕴含的浓厚的亲情。其绝大部分诗作中,朱熹都擅于寓理于情,将自己的人伦、天道之理融入其中,提升了诗歌的内涵与理趣,更彰显了其本真的性情。朱熹的亲情诗也注重抒情,但他并没有细致地描摹内心的情感,而是以理入情,将深沉的情感融于义理之中,同时,其诗中也融入了佛道的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及对长辈、弟兄们在生活逆境中的开导,这自然和诗人对理学的尊崇密切相关,他必然会不自觉地在诗中体现其理学思想,这也其亲情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综上,本篇文章对朱熹亲情诗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手法做了全面且细致的论述,其中尚有不足之处,如对其亲情诗的艺术手法的分析还可增强理论深度,进一步展开探析,这将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渐深入完善。
参考文献:
[1][2][4][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杰人等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明)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中华书局,1998,4,1.
[4]《诗集传》,(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1.
[5]《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1]《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