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艺术作品,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在动态过程中随机生成。现在强调建设高效课堂,针对的大多是效率低下的课堂。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全面调动自己的丰厚学养,不但能够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而且能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又能使学生和自己一起享受成功创作后的巨大心理满足。这样,课堂教学不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且也会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
一、善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听过钱梦龙老师的公开课。课前他和学生交流,问班长:“请你说说,咱们今天到这里是干什么来了?”这位班长说:“是配合钱老师上好这节公开课。”钱老师作沉吟状:“配合?这样说合适吗?”这学生同样沉吟一会儿说:“不合适。”钱老师又问:“怎样就合适了?”这学生说:“改成合作吧。”钱老师说:“请你把这个意思再完整地说一遍。”这学生说:“今天我们和钱老师合作,上好这节公开课。”顿时大厅里响起了掌声。
钱老师对这一小小环节的处置,彰显了他的教育思想,“配合”与“合作”,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教育观念的对比,层次高下立见。钱老师用意深远,但又不露痕迹,不是空洞说教,在平易近人的对话中以渗透方式完成意义非凡的教育,可谓先声夺人。
二、爱全体:可爱深红爱浅红
课堂上不鼓励有看客或听众,所有的学生都是主人,都有发言权和展示权,都需要思考和探索,一切活动都应该覆盖到所有的学生,尤其对成绩偏差的学生,更应该格外关注并给予机会。不少课堂发言面积太集中,阳光只照前三排,春风不度玉门关。结果常常是:不论难题容易题,机会总是属于少数人的。这样的课堂,势必死气沉沉,效果不可能會好。
在林州市七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示问题后,如果全班都举手,那就让位于后排的同学先说。这样,就使那些位置靠后的或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一个强烈的感受:我也很重要,在老师的心目中,一个都不能少。这样,首先从学生的心理上已经巧妙地暗示并实现了教育最本质的含义。
三、巧点拨:万绿丛中一点红
这里的“点”是动词,包含有点拨、评点、点化、指点、装点等等意思。教学改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包办代替一切,而是转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手和指导者,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工作水平就表现在准确、高效的点拨上。教师可以指点迷津,可以点石成金,可以点出信心,可以点出成功的欲望。
一个小学老师教《坐井观天》,最后有这样的话:井上的鸟儿批评井下的青蛙,你要是上到井上来,就知道天有多大了。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说如果自己是青蛙,就会对鸟儿说:“你要是到井下来,就会知道天有多大了。”这个学生的话引起哄堂大笑,于是,这位教师就让学生们讨论:到底谁说得对?大部分学生认为两者都有道理。等学生们争论结束了,老师才说:鸟儿和青蛙争论的是天有多大,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察点。请比较一下:鸟儿和青蛙的观察点哪个是正确的?一句话说得学生恍然大悟。还有,一个高中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学生背完后,她点评说:“背得这样熟,读得这样好,我都有点嫉妒了。”学生听了,成功感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可见,以表扬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落实,效果更好。
这些教师的“点”功可谓高妙,值得借鉴。
四、会“留空”: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问就答的题不是好题,密不透风的课不是好课。留点事让学生做,留点话让学生说,比老师一口气说完要好。自己在课堂上永远忙得不可开交的教师,说得喋喋不休的教师,教学成绩并不会好。
我留意过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一是话少,二是句子短,一句话超过10个字的很少。同样的教学指令,同样的知识归纳,有的教师能用最少的语言完成,留下空间让学生思考。留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集中式的。就是把一节课切分为几个段落,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和消化吸收的时间;一种是分散式的。这一种又分两类:一类是教师讲授中尽可能放慢语速,允许学生插话。另一类是师生对话中压缩过渡性的语言,从而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
林州五中有个教师叫路晓红,课堂教学惜语如金,甚至达到了十分吝啬的程度。在学生发言时她总是认真倾听,之后却不立即评价,而是面向其余学生,缓缓问道:“同意吗?”等待片刻后再问:“有异议?讲出来。”如此简短的语言,达到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简单!我的总结是:她很会念“三字经”。相反,有的教师话多话长,这就不免挤压了学生的思考,是很不足取的。
五、会生成:铁骑突出刀枪鸣
一节课只有预设没有生成不会是好课,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可能有不期而至的、不可预料的问题产生,常常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加入,而生成性的问题往往是最好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从容不迫地对待,并且有意识地期待和创设这么一种不断生成的气氛和环境。如何处理这种突发因素,往往最能显示教师的水平。
一个高中教师在教《失街亭》时,讲到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屡次劝谏,导致全军覆没,他的三笑导致了后来诸葛亮的三哭。有个学生发议论说:既然诸葛亮对王平如此相信和器重,何不干脆让他挂帅?教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马上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赞扬这个学生目光敏锐,观点新颖,并就这个学生的疑问,让大家发表看法,这一话题引起了所有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一时“天下大乱”,重新翻书,结合阅读积累讨论、争辩、碰撞,各抒己见。虽然最后没有得出大家认可的结论,但学生会带着问题走出去,课下自己继续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在充分准备后教师又组织了一次专题探究课。这样做,不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掌握了课文内容,更使学生产生了自主研究学习的浓烈兴趣。
六、展个性:此间不可无我音
课堂教学是整体及群体行为,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但又不能抹杀个性,无论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在整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结论或许是共认的,但过程可以大相径庭。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也应该支持教师进行自我的个性张扬。个性风格的显示,恰恰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多年的观察发现,对教师个性张扬的认可与接纳与学生学习的成效成正比。越是高年级学生、越是学习水平高的班级,越是尊重并喜欢这样的教师,学生欣赏甚至崇拜的恰恰是个性飞扬的教师。有一个高中物理教师,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描述过程、评价学生往往引用古诗词,既丰富了内容又调节了气氛,更显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用他所教学生的话来说,我们的物理老师将物理课和语文课一块儿教了!教物理同时复习了语文,用诗化的语言讲物理,这是一个让学生多么钦佩并喜欢的教师啊!
对学生,也不必处处要求整齐划一,要容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要鼓励求异思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一文,有这样的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对这个“走”字,参考书上译为“逃跑”。但一个学生明确表示不同意。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惊奇,因为资料上都是这么讲的。但老师非常冷静地请他把理由讲出来。他认为这里的“走”不能当逃跑理解,因为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协调。既然前边写到了邻居奋勇救火,那么这口技表演者的意图就不会是渲染惊慌恐怖,如果是那样,他的表演技巧和艺术就会大打折扣。不妨想一想,一方面你的表演中有众人的勇敢赴火救人,一方面你又把这听众吓得要逃跑,这表演还有什么积极意义?正确的理解反倒应该是“跑着去救火。”这同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老师还不立即表态,而是让大家讨论。马上有学生赞同这观点,还提出新的支持根据。既然是逃走,就不可能“奋袖出臂”,那不是逃命的动作。最后老师才谈出自己的看法,首先肯定同学们的积级探讨,然后表示下去后继续研究。
这种教学方式,就让学生养成了“此间不可无我音”的习惯,长此下去,就会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权威并敢于大胆发出自己声音的性格。
七、结好课:回眸一笑百媚生
善始者众而克终者寡。诗意课堂应该从始至终形成完整的流程,恰如写文章,入题要快,中间要丰满,结尾要利落,并力求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个山区小学英语教师,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活动与游戏中学习单词,在实践应用中学习语法。临近下课的时候,她“请”一个木讷的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这个学生整节课很少发言,在小组讨论时也不积极参与,所以,这位教师就特别关注了他。面对老师热情的邀请,他怯生生地说:“算了吧。”老师没有气馁,继续轻柔地追问:“你下一节能不能发言或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学生说:“到时候再说吧。”虽然学生还是不太自信,但可以看出,他非常感谢老师的重视,在场的同学对这简短而充满了爱的师生对话报以了长久的、热烈的掌声。
这种细腻而周到的结课方式,是由教师内在的大爱支撑起来的。能善终者必也善始,而能善始善终者,其课堂必然如诗如画。
诗意课堂是理想的课堂,是教师学识水平、教育思想、组织能力和学生参与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课堂,首先是有效的,进而达到高效水准,最终成为诗情画意的作品。这样的课堂充满美感,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都有一种创作意味,但又不事雕琢,浑然天成,不见丝毫的做作或作秀。正如台湾著名教授廖玉蕙女士所说——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文学的盛宴。我相信,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过程中享受丰收的喜悦,在紧张中又有无比的轻松和快乐。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郭敬燕)
一、善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听过钱梦龙老师的公开课。课前他和学生交流,问班长:“请你说说,咱们今天到这里是干什么来了?”这位班长说:“是配合钱老师上好这节公开课。”钱老师作沉吟状:“配合?这样说合适吗?”这学生同样沉吟一会儿说:“不合适。”钱老师又问:“怎样就合适了?”这学生说:“改成合作吧。”钱老师说:“请你把这个意思再完整地说一遍。”这学生说:“今天我们和钱老师合作,上好这节公开课。”顿时大厅里响起了掌声。
钱老师对这一小小环节的处置,彰显了他的教育思想,“配合”与“合作”,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教育观念的对比,层次高下立见。钱老师用意深远,但又不露痕迹,不是空洞说教,在平易近人的对话中以渗透方式完成意义非凡的教育,可谓先声夺人。
二、爱全体:可爱深红爱浅红
课堂上不鼓励有看客或听众,所有的学生都是主人,都有发言权和展示权,都需要思考和探索,一切活动都应该覆盖到所有的学生,尤其对成绩偏差的学生,更应该格外关注并给予机会。不少课堂发言面积太集中,阳光只照前三排,春风不度玉门关。结果常常是:不论难题容易题,机会总是属于少数人的。这样的课堂,势必死气沉沉,效果不可能會好。
在林州市七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示问题后,如果全班都举手,那就让位于后排的同学先说。这样,就使那些位置靠后的或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一个强烈的感受:我也很重要,在老师的心目中,一个都不能少。这样,首先从学生的心理上已经巧妙地暗示并实现了教育最本质的含义。
三、巧点拨:万绿丛中一点红
这里的“点”是动词,包含有点拨、评点、点化、指点、装点等等意思。教学改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包办代替一切,而是转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手和指导者,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工作水平就表现在准确、高效的点拨上。教师可以指点迷津,可以点石成金,可以点出信心,可以点出成功的欲望。
一个小学老师教《坐井观天》,最后有这样的话:井上的鸟儿批评井下的青蛙,你要是上到井上来,就知道天有多大了。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说如果自己是青蛙,就会对鸟儿说:“你要是到井下来,就会知道天有多大了。”这个学生的话引起哄堂大笑,于是,这位教师就让学生们讨论:到底谁说得对?大部分学生认为两者都有道理。等学生们争论结束了,老师才说:鸟儿和青蛙争论的是天有多大,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察点。请比较一下:鸟儿和青蛙的观察点哪个是正确的?一句话说得学生恍然大悟。还有,一个高中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学生背完后,她点评说:“背得这样熟,读得这样好,我都有点嫉妒了。”学生听了,成功感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可见,以表扬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落实,效果更好。
这些教师的“点”功可谓高妙,值得借鉴。
四、会“留空”: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问就答的题不是好题,密不透风的课不是好课。留点事让学生做,留点话让学生说,比老师一口气说完要好。自己在课堂上永远忙得不可开交的教师,说得喋喋不休的教师,教学成绩并不会好。
我留意过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一是话少,二是句子短,一句话超过10个字的很少。同样的教学指令,同样的知识归纳,有的教师能用最少的语言完成,留下空间让学生思考。留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集中式的。就是把一节课切分为几个段落,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和消化吸收的时间;一种是分散式的。这一种又分两类:一类是教师讲授中尽可能放慢语速,允许学生插话。另一类是师生对话中压缩过渡性的语言,从而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
林州五中有个教师叫路晓红,课堂教学惜语如金,甚至达到了十分吝啬的程度。在学生发言时她总是认真倾听,之后却不立即评价,而是面向其余学生,缓缓问道:“同意吗?”等待片刻后再问:“有异议?讲出来。”如此简短的语言,达到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简单!我的总结是:她很会念“三字经”。相反,有的教师话多话长,这就不免挤压了学生的思考,是很不足取的。
五、会生成:铁骑突出刀枪鸣
一节课只有预设没有生成不会是好课,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可能有不期而至的、不可预料的问题产生,常常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加入,而生成性的问题往往是最好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从容不迫地对待,并且有意识地期待和创设这么一种不断生成的气氛和环境。如何处理这种突发因素,往往最能显示教师的水平。
一个高中教师在教《失街亭》时,讲到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屡次劝谏,导致全军覆没,他的三笑导致了后来诸葛亮的三哭。有个学生发议论说:既然诸葛亮对王平如此相信和器重,何不干脆让他挂帅?教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马上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赞扬这个学生目光敏锐,观点新颖,并就这个学生的疑问,让大家发表看法,这一话题引起了所有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一时“天下大乱”,重新翻书,结合阅读积累讨论、争辩、碰撞,各抒己见。虽然最后没有得出大家认可的结论,但学生会带着问题走出去,课下自己继续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在充分准备后教师又组织了一次专题探究课。这样做,不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掌握了课文内容,更使学生产生了自主研究学习的浓烈兴趣。
六、展个性:此间不可无我音
课堂教学是整体及群体行为,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但又不能抹杀个性,无论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在整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结论或许是共认的,但过程可以大相径庭。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也应该支持教师进行自我的个性张扬。个性风格的显示,恰恰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多年的观察发现,对教师个性张扬的认可与接纳与学生学习的成效成正比。越是高年级学生、越是学习水平高的班级,越是尊重并喜欢这样的教师,学生欣赏甚至崇拜的恰恰是个性飞扬的教师。有一个高中物理教师,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描述过程、评价学生往往引用古诗词,既丰富了内容又调节了气氛,更显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用他所教学生的话来说,我们的物理老师将物理课和语文课一块儿教了!教物理同时复习了语文,用诗化的语言讲物理,这是一个让学生多么钦佩并喜欢的教师啊!
对学生,也不必处处要求整齐划一,要容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要鼓励求异思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一文,有这样的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对这个“走”字,参考书上译为“逃跑”。但一个学生明确表示不同意。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惊奇,因为资料上都是这么讲的。但老师非常冷静地请他把理由讲出来。他认为这里的“走”不能当逃跑理解,因为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协调。既然前边写到了邻居奋勇救火,那么这口技表演者的意图就不会是渲染惊慌恐怖,如果是那样,他的表演技巧和艺术就会大打折扣。不妨想一想,一方面你的表演中有众人的勇敢赴火救人,一方面你又把这听众吓得要逃跑,这表演还有什么积极意义?正确的理解反倒应该是“跑着去救火。”这同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老师还不立即表态,而是让大家讨论。马上有学生赞同这观点,还提出新的支持根据。既然是逃走,就不可能“奋袖出臂”,那不是逃命的动作。最后老师才谈出自己的看法,首先肯定同学们的积级探讨,然后表示下去后继续研究。
这种教学方式,就让学生养成了“此间不可无我音”的习惯,长此下去,就会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权威并敢于大胆发出自己声音的性格。
七、结好课:回眸一笑百媚生
善始者众而克终者寡。诗意课堂应该从始至终形成完整的流程,恰如写文章,入题要快,中间要丰满,结尾要利落,并力求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个山区小学英语教师,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活动与游戏中学习单词,在实践应用中学习语法。临近下课的时候,她“请”一个木讷的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这个学生整节课很少发言,在小组讨论时也不积极参与,所以,这位教师就特别关注了他。面对老师热情的邀请,他怯生生地说:“算了吧。”老师没有气馁,继续轻柔地追问:“你下一节能不能发言或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学生说:“到时候再说吧。”虽然学生还是不太自信,但可以看出,他非常感谢老师的重视,在场的同学对这简短而充满了爱的师生对话报以了长久的、热烈的掌声。
这种细腻而周到的结课方式,是由教师内在的大爱支撑起来的。能善终者必也善始,而能善始善终者,其课堂必然如诗如画。
诗意课堂是理想的课堂,是教师学识水平、教育思想、组织能力和学生参与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课堂,首先是有效的,进而达到高效水准,最终成为诗情画意的作品。这样的课堂充满美感,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都有一种创作意味,但又不事雕琢,浑然天成,不见丝毫的做作或作秀。正如台湾著名教授廖玉蕙女士所说——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文学的盛宴。我相信,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过程中享受丰收的喜悦,在紧张中又有无比的轻松和快乐。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