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师生关系PK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例一:
  一次测验后,教数学的孙老师发现原本优秀的辛雨成绩下降了许多,就在课堂上说:“有的同学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上课的时候还做其他作业。” 辛雨没考好,心情不好,听孙老师这么一说,就没好气地顶了一句:“谁骄傲自大了?”孙老师听了非常生气,说:“辛雨,站起来,你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吧?”辛雨不站,说:“我的事情不要你管。”孙老师说:“辛雨,你这是什么态度?”辛雨说:“我就这态度,怎么了?”孙老师怒不可遏,把粉笔向辛雨丢去,大声喝道:“你给我滚出去!”辛雨也不示弱,拿起圆珠笔也朝孙老师扔去。于是,两人扭作一团。
  事例二:
  初三(2)班的学生王雷是个留守孩子。父亲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王雷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一次,吃完早饭,轮到他扫餐室。可是他没打扫,班主任让他去重新打扫,他振振有辞地说:“我是来学校读书的,不是来扫地的。”老师说:“这是你的责任,你应该做的事。”陆丁说道:“我就要升学考试了,谁还干这些,反正我不扫。”老师说:“那你就一直站在这里,中午饭也不要吃了!”王雷说:“我不站。”说完气冲冲地就要离开办公室,老师急忙拖住他,王雷回过头来就给了老师一拳,打在老师的鼻子上,鲜血直流。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有时会发生一些冲突,形成紧张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老师、学校的评价和认同度。
  师生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教师方面:有些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喜欢讥讽训斥学生;有些老师要树立威信,抱着“整”服学生的心态,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有些老师平时和学生缺少沟通交流,问题发生后又简单粗暴,想立刻解决;还有些老师对待学生不公平,厚此薄彼,等等。
  学生方面: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主体意识增强,要面子,容易与人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自尊心强,听不得批评意见;有些学生不爱学习,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违纪违规受到老师批评时,随意顶撞;有些问题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不尊重老师,甚至动手打老师……
  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与学生之间的冲突。
  “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现代社会,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和谐。因此,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做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做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记得上课的时候,我提名让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他的回答却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大笑,因为他没有认真听讲,回答的是前一道题目的答案。当时,我也笑了,不过是微笑。我用和气的语言对他说:“辛苦你了,把我刚才讲的问题又给同学们强调了一遍,不过为了节省时间,下次你直接回答就可以了,请坐吧!”其他同学笑了,他也笑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冲突在幽默中化解了,剩下的时间里他听讲很认真,我心里也感到很愉快。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学会激励和表扬。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赞美的话,当一个孩子在激励和赞扬中生活时,他会产生自信。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对成绩好的学生要表扬,对学困生要激励。我们要做伯乐,善于发表其长处和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激励,使其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慢慢甩掉差生的帽子,跨入优生行列。
  当学生向老师敬礼问好时,我们也应向学生深深地鞠一个躬,敬一个礼,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或动手操作时,用“请、帮忙、谢谢”等字眼,让学生解决了问题仍不知教师是在考验他,或许他们知道教师的目的,但那样做他们会觉得更容易接受些。当学生答案不是十分准确时,请教师换个角度来评价,或许学生自有他的道理。如学生回答是阴转晴或晴转阴的问题。难道我们就一定要说他错了吗?我们可以说:你想得很全面,不过我们习惯上是从左到右的顺序!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严而有信。在与学生交朋友,尊重、理解、宽容的同时,更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教师的责任心,是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严而有理,管理学生切忌捕风捉影,一切都应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对老师的管教心服口服。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腿勤、口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要严而有爱,还要严而有信。这个“信”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说话要讲信誉,什么事都应说到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留怪发,不染特殊颜色的头发,不戴首饰,老师就应起到表率,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什么事老师都不要包办,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展示他们的风采。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养成良好道德品行。现在许多学校非常重视教学成绩,很少花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再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许多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教师和家长要利用各种时机经常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要与人友善,和平共处;教育孩子要铭记别人的恩惠,懂得用爱心回报;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顾及他人感受,维护集体利益;教育孩子懂得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劳动。学生懂得了感恩,他们才会理解老师,支持老师,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
  语文课上,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老师爱你们!学生异口同声:老师,我们也爱你!操场上,正进行着激烈的拔河比赛,班主任的脸因激动而发红,同学们的背因尽全力而弓起。走廊里,是师生在谈论家常。餐厅里,聚在一起,商议谁能把老师请到自己的餐桌前,哪怕是请老师喝一点菜汤也是赢……一片祥和的氛围。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去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那这种和谐的氛围会终身围绕孩子,成为他们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高密四中)
其他文献
崔峦老师早就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达到省时高效的理想境界。  一、 教学目标“简明”  语文的教学目标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是强调工具性,强调人文性,还是追求两者的相容兼得、和谐统一?语文学科既不能只完成本学科知识、能力的掌握和习得,变成“纯语言”;又不能变成“大箩筐”“大杂烩”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而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于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父亲问“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3.有两个台湾观光
【摘要】文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简易密度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体现了密度计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不断地在生产生活的需求中改进,不断地在改进中精细化。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简易密度计  一、研究背景  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2012年新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改革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论在动手实践方面还是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瞬息万变,有精彩纷呈的亮丽风景线,更有许多始料未及的意外发生。特别在孩子们的思维陷入一片混沌,课堂上突现窒息般的沉寂时,执教者该如何从容对待呢?    信息源提取失败时,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提起某事时,虽心里明白却不能准确地记起。这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即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现代教师发展的困境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主义的扩张,在工具理性盛行的背景下,教师发展封闭于科学世界,一切变得过于被动、机械和有章法。  1.传统的教师教育体制使教师发展趋于片面化  传统的教师教育是定向型与封闭型的。特设专门的教育机构,工业化模式般的教育体系,统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批量性地“生产”合规格的教师群体。这种教育方式的显著优势是计划性强,培养方向明确,在
2005年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回过头看,不只是一路的忙碌,还有一些东西值得回味。一年来,我用心追逐着我的教育梦想——实现文化管理,打造班级生态文化群。时至今日,略有所成,并常以此自慰,即使辛苦些。也来了勇气,用些许文字记录下一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先哲云:“我思故我在”,我仅以自己的方式来怀想过去的日子。     有效听课——理想课堂的催生剂    衡量理想的课堂,应该有许多纬度。但我坚信,理想的课堂
这是一个美丽的高中校园,到处是一片读书学习的动人风景,男孩女孩们过着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  某班有一个漂亮的女生A,清秀的面庞,修长的身材,一头飘逸的黑发。她时常整理自己的衣装,打理自己的秀发,像一只梳理羽毛的丹顶鹤。爱美的她稍有机会就脱下校服,展示藏在里面的漂亮衣服。小A的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中上游位置,按照这个学校的教学成绩,上个本科大学是比较有把握的,加之她擅长表演,常给大家模仿一些歌星的歌曲
案例一  这是我两年前上的一节音乐课,课题是《影视音乐》。我先由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导入课  题,接着,给学生讲解影视音乐的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顺序,依次让学生欣赏影视音乐片段,边欣赏边总结,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唱影视歌曲。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住了重点,课中我也设计了一些活动,如演唱影视歌曲,但不知怎么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始终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讲到最后,我自己也觉得没劲! 
一、一个亟待纠正的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关于“基础与创新”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_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严格的“专业训练”,可持续的、规模性创新是不可能的(偶尔的“创新”倒有可能)。没有基础的
前一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一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最近喜欢读一些惊悚的恐怖书,刚开始他还不在意,可是最近却发现孩子对恐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