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话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但能够做到吧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非易事。因此本文着重就从以人为本,探究对话练习;善读补白,激发兴趣练笔;创设情景,回归生活练笔;发挥想象,拓展空间练笔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善读补白;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话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但能够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非易事。出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少教师认为把与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教过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让学生一学期写过几篇作文并非一篇篇批改就当完成了教学任务。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分离的现象,不符合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时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阅读与写作就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在同一载体上进行的丰富积累和积累运用,形成语感和表达交流、学会多种方法和方法运用的双向互动。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 审美体验的过程。而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获得的知识观念以及审美体验进行表达,重新付诸文本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好比同胞而生,必须互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这是“大语文观”的导向性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体验,同时能把自己的体验写进文章,让人体会。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思考、表现和评价的能力。确定“大语文观”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才能走向超越的时空。
鉴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努力实践新课标,做到以读助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几点就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实践与探索,供大家讨论:
一、以人为本,探究对话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时师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这就意味着教师首先是参与者旨在为学生开辟有效对话的途径,提高对话的质量为写作拓展思路。
例如: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师生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 惊喜。
师: 你惊喜什么?
生:惊喜花生不择环境,这片空地可能沙石很多,可能杂草很多,但我们种花生竟然能收获!真意想不到。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容易直奔父亲的话,以此作为人文熏陶的抓手,然后就“做什么样的人进行辩论。”而本段教学的谈话,从生命的高度去欣赏花生,它首先具有不屈的顽强的生命力。这不正是一切生命成长的必要条件吗?有了这样的解读,学生在学习父亲的话的时候,就不会囿于只喜欢花生“默默无闻的精神”了。学生在回答“你想做什么样的的人”时便有了独特的文笔。
二、善读补白,激发兴趣练笔
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所以阅读教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读者个性表达的自由天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思考能否即时得到记录就有赖于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
例如:《山中访友》一课,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到山中“这山中一切,哪个不是我的好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一”通过指导朗读,教师与学生都沉醉在清香弥漫的山谷中,学生充满激情地跟书中所描写的山泉、溪流、瀑布、悬崖、、、、、、一一打招呼,似乎意犹未尽,教师趁机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在这样美妙的大自然中,在这清新自然的山中,还有哪些是我的朋友,我会跟谁打招呼?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准备小练笔。
叶老认为:“课文中的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的文章与文学作品,旨需善读,由语言文字深明其内容且有裨用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故篇中之内容,绝不能随便放过。”经过这个环节的补白,文本在学生心中豁然洞开:这所访之友,便是这山中的一切。大自然的一切,何尝不是作者的朋友?至此,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跃然纸上。小小的练笔,将作者短小的文本滋润得丰富更圆润,使得阅读教学有了质感。一堂课下来,师生都“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三、创设情景,回归生活练笔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生活化”备受关注和退出,联系生活,体验生活,还原生活都是“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做法,所谓联系生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在写作中“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因此笔者组织活动的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引导学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
例如在执教《穷人》.一课,教学“桑娜推开门,看到邻居西蒙、、、、、、”一段时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回忆在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心情。(师生沉默十秒钟)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桑娜手里微弱的马灯的灯光,走近西蒙,走进这位已经生病好久的母亲,走进这位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的寡妇。
生: 这时教室一片宁静,连平时小动作很多的小同学也变得深沉、凝重起来。学生的眼里透出了同情。
师: 此时我感觉有好多话要说。我也看到同学们有许多话要说。孩子们,想一想,这位母亲在临死前做了些什么?她要抓住什么?她想得到什么?她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的又是什么?请把你要写的话写下来。(七分钟后学生读自己的小练笔进行交流)
(教室里,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无不扼腕动容)
四、发挥想象,拓展空间练笔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她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是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并且把文字的内涵充分释放,滋养我们的才气和灵性。”让想象这朵“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进入孩子的生活,进入孩子学习,是对儿童生命的一种关怀和体贴。
例如《草虫的村落》这篇充满童话色彩的小散文中,作者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草虫村落的美妙。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拟人”这一修辞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品读课文,追随着作者的目光拓展心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只娇小的小甲虫与它对视良久。
语文教学,天地广阔,方法很多,但无论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语文教学思想,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体现课程标准,最终达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主动学写的目标,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认识到位,方法到家,语文教学质量不会低,把握教学规律。在“大语文观”中努力寻找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以人为本;善读补白;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话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但能够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非易事。出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少教师认为把与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教过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让学生一学期写过几篇作文并非一篇篇批改就当完成了教学任务。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分离的现象,不符合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时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阅读与写作就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在同一载体上进行的丰富积累和积累运用,形成语感和表达交流、学会多种方法和方法运用的双向互动。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 审美体验的过程。而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获得的知识观念以及审美体验进行表达,重新付诸文本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好比同胞而生,必须互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这是“大语文观”的导向性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体验,同时能把自己的体验写进文章,让人体会。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思考、表现和评价的能力。确定“大语文观”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才能走向超越的时空。
鉴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努力实践新课标,做到以读助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几点就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实践与探索,供大家讨论:
一、以人为本,探究对话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时师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这就意味着教师首先是参与者旨在为学生开辟有效对话的途径,提高对话的质量为写作拓展思路。
例如: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师生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 惊喜。
师: 你惊喜什么?
生:惊喜花生不择环境,这片空地可能沙石很多,可能杂草很多,但我们种花生竟然能收获!真意想不到。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容易直奔父亲的话,以此作为人文熏陶的抓手,然后就“做什么样的人进行辩论。”而本段教学的谈话,从生命的高度去欣赏花生,它首先具有不屈的顽强的生命力。这不正是一切生命成长的必要条件吗?有了这样的解读,学生在学习父亲的话的时候,就不会囿于只喜欢花生“默默无闻的精神”了。学生在回答“你想做什么样的的人”时便有了独特的文笔。
二、善读补白,激发兴趣练笔
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所以阅读教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读者个性表达的自由天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思考能否即时得到记录就有赖于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
例如:《山中访友》一课,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到山中“这山中一切,哪个不是我的好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一”通过指导朗读,教师与学生都沉醉在清香弥漫的山谷中,学生充满激情地跟书中所描写的山泉、溪流、瀑布、悬崖、、、、、、一一打招呼,似乎意犹未尽,教师趁机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在这样美妙的大自然中,在这清新自然的山中,还有哪些是我的朋友,我会跟谁打招呼?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准备小练笔。
叶老认为:“课文中的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的文章与文学作品,旨需善读,由语言文字深明其内容且有裨用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故篇中之内容,绝不能随便放过。”经过这个环节的补白,文本在学生心中豁然洞开:这所访之友,便是这山中的一切。大自然的一切,何尝不是作者的朋友?至此,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跃然纸上。小小的练笔,将作者短小的文本滋润得丰富更圆润,使得阅读教学有了质感。一堂课下来,师生都“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三、创设情景,回归生活练笔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生活化”备受关注和退出,联系生活,体验生活,还原生活都是“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做法,所谓联系生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在写作中“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因此笔者组织活动的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引导学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
例如在执教《穷人》.一课,教学“桑娜推开门,看到邻居西蒙、、、、、、”一段时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回忆在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心情。(师生沉默十秒钟)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桑娜手里微弱的马灯的灯光,走近西蒙,走进这位已经生病好久的母亲,走进这位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的寡妇。
生: 这时教室一片宁静,连平时小动作很多的小同学也变得深沉、凝重起来。学生的眼里透出了同情。
师: 此时我感觉有好多话要说。我也看到同学们有许多话要说。孩子们,想一想,这位母亲在临死前做了些什么?她要抓住什么?她想得到什么?她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的又是什么?请把你要写的话写下来。(七分钟后学生读自己的小练笔进行交流)
(教室里,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无不扼腕动容)
四、发挥想象,拓展空间练笔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她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是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并且把文字的内涵充分释放,滋养我们的才气和灵性。”让想象这朵“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进入孩子的生活,进入孩子学习,是对儿童生命的一种关怀和体贴。
例如《草虫的村落》这篇充满童话色彩的小散文中,作者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草虫村落的美妙。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拟人”这一修辞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品读课文,追随着作者的目光拓展心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只娇小的小甲虫与它对视良久。
语文教学,天地广阔,方法很多,但无论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语文教学思想,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体现课程标准,最终达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主动学写的目标,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认识到位,方法到家,语文教学质量不会低,把握教学规律。在“大语文观”中努力寻找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