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努力提升数学素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s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模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向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课堂质疑的方式上,不再是教师以问题统领课堂,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开展质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进行质疑,开展数学学习探究工作,本文就将从质疑的不同角度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课堂质疑;不同角度;提升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课堂模式的教师“一言堂”向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转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被极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以前的课堂质疑方式上,教师以问题统领课堂,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课改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开展质疑,教会他们从课堂的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开展质疑,教会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发现真理,探寻本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提问的次数逐渐变少,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带动下,首先给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在一个紧张、压抑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不高。而如果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气氛,学生学习的动力十足,势必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课堂上。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留给他们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逐步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一般来说,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的:
  一、 从数学课堂的题目上质疑
  数学课题清晰明了,它会把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明确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从课题质疑呢?我们可以从知识的产生过程、如何运用的方法,以及从本堂课知识的前后联系上进行质疑,从而把课题具体化到实际的学习内容,明确所学的知识点,突破教学的重点部分。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教材《升和毫升》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展开质疑:升和毫升是什么计量单位?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用升来计量的?哪些是用毫升来计量的?如此等等,学生通过质疑的几个点,可以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着升和毫升这两个计量单位来进行,通过预习教材,熟知教材,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升和毫升无处不在,例如家里的燃气热水器上标注的是16升,热水瓶上标注的是2升,饮水机上的矿泉水桶上是19升。也探讨了喝的饮料很多是都500或者600毫升,平时订的牛奶是250毫升等等。他们清晰地明白了:升和毫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是1000毫升等于1升。
  从课题入手,开展质疑活动,无疑从一开始就为本堂课的学习奠定了明确的基础,定好了学习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方向感更强,目标也更加清晰了。
  二、 从解答问题的方法上质疑
  数学学科的魅力在于解题思路的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有时一道题的解答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如果我们采取发散性的思维,会发现多种解答问题的办法,此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答方案,从而为学生树立一种观点: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一种,使其发散性思维更加发展。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已知条件给出了“小芳家栽了5行桃树,6行杏树和7行梨树。桃树每行8棵,杏树每行7棵,梨树每行6棵”,询问: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让学生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让学生开展讨论,有的學生说是按果树的种类进行整理条件,直接用文字表述,分别整理出桃树是5行,每行8棵,以及杏树和梨树的棵数,有的学生是按照图表的形式进行整理,不管哪种方式,都是围绕着问题进行解决的,然后根据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运算和解答。当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问:你还可以针对以上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老师,我们可以计算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有的说:老师,我们可以计算这三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当学生放开思维的限制,纷纷根据条件去提问题,我们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懂得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去完成。
  三、 从和旧知的比较过程中质疑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打破新知的壁垒,从和旧知的联系上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突破新知的教学难点,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的知识。学生在新知和旧知的比较中,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然后顺着问题的思路去探索,力求抽丝剥茧,找到解决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的方法》时,有的学生就提到了: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百分数在读和写上和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如此一些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从百分数的形式入手进行研讨,找到了它和分数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加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
  当学生能够懂得温故知新,通过联系原有知识,顺利突破新知识的重难点部分,然后通过质疑、思考、探索的过程,熟练掌握新知识,也避免了和旧知识互相混淆的矛盾。
  四、 结语
  喜欢问问题是学生的天性,是儿童有着强烈求知欲的表现。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不仅想问,而且会问,懂得在什么环节及时发问,可以从课题着手提问,探求知识的产生和运用过程。可以从解题的方法进行提问,采取发散性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去质疑,从而突破难点,克服与原有知识的障碍,培养质疑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子硕.关于小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J].数学大课堂,2010.5.
  [2]赵媛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策略[J].小学生语数外,2012.10.
  作者简介:
  沈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落实,国家和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数学教育,数学作为主要学科之一,对开发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有很大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数学的教学中,数学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数学作业的布置,可以让教师清晰的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本篇文章主要
摘 要:所谓画龙需要点睛,这龙才有了灵气神儿;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从兴趣出发,这课才有了精气神儿。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是基础性的,但是怎样把这基础性的知识学“活”了才是一大关键,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兴趣作为点睛之笔来加以描绘。首先,课堂离不开兴趣作为出发点,从而激起课堂的教学气氛;其次,练习环节设计要针对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分层教学,要讲究“有意”性;另外,我们的数学离不开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摘 要:“错误”是小学数学课堂永恒的话题!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对答如流”和“滴水不漏”的完美效果,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则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将错误吹捧为“个性”“创新”,百般迁就;或将失误视为“魔鬼”“瘟疫”,躲之唯恐不及。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错误;兴趣;思维  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每一个人
摘 要:数学思维作为小学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完成读题、解题、反思、总结步骤的重要工具。对小学生来说,其数学思维能力仍不强,所以必须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有效性。据此,本文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数学思维;有效性;培养策略  笔者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思维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
摘 要:数学这门学科与日常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情境教学又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所以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生活情境的运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数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推动新课程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本文主要针对生活情境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数学是关于结构、序和关系的科学,由计数、度量和描述物体形状等基本实践演化而来的,涉及了逻辑推理和数量计算。自17世纪以来,数学一直是物理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助手,以至被认为是科学的基本语言。“数”“形”结合原本是一种数学解题策略,该策略分为“以行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其中,“以行助数”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以数助形”是以“数”为手段,以“形”为目的,也就是用
摘 要:高中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不但从认知方面去发展,还要全面的去发展,全面发展包括主体性和个性两方面,不但包括数学知识、数学能力,而且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应强调“准确”“具体”“有用”。  关键词:教学途径
摘 要: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生活是数学知识生成的土壤,一切数学新知的产生都是以生活需求和解决生活现象为背景的。高中数学同样如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要以生活为数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激起学生对新知探究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元素;高效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生活化教学,并且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知识经验之上
摘 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基于二项式定理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以“鱼”与“渔”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揭示了通过加强过程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价值,提出了要关注真实教学情境、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的观点。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鱼与渔;二项式定理;数学核心素养  一、 贯穿数学“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