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为缺少那些口齿伶俐、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特别是农村初中生,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有的学生在课外口若悬河、幽默风趣而在课堂上则前言不搭后语,缺少必要的过渡而随意跳跃,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消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特别是九年级学生更甚。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其二,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刻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笔者在教学审曾遇到此类情况,七年级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比较高涨,八年级上学期锐气减弱,九年级后几乎“鸦雀无声”,尽管反复强调和课后谈话但仍不见效。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笔者于是增设“学生回答问题记录表”,如:回答较好的打“√”,回答一般的打半勾,不回答的打“×”,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的打“ ”符号,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便顿时高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
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没有思考好便举手回答:“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衣襟皱了不好看,没面子,所以胡屠户替他扯平衣襟。”惹得满堂哄笑,学生本人也满脸通红,自觉难堪。我没有立即纠正他,而是让他坐下与同桌讨论,结果这位同学再次举手回答:“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来了180°的大转弯,与他先前无端地教训、咒骂女婿到现在主动替女婿扯平衣襟、无耻地夸奖女婿如何了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情地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便赢得了全班的掌声,该生本人得到了鼓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效果是明显的。
三、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老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如我在教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分别以低沉缓慢、结巴式、抑扬顿锉三种语调朗读课文的第一段,然后问学生哪一种语调符合课文的阅读要求,学生都说第三种语调好,我顺势问好在哪里,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再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时,是这样创设课堂气氛的,那天我特地穿着充满活力的绿色运动服装,兴致勃勃地小跑上了讲台,做了半小节广播操后兴致勃勃对同学们说:“春天多好啊,万物复苏,空气清新,人多有精神呐,在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欣赏好吗?”然后开始讲课,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较好地协调了课堂氛围,从而给教师分析课文,调动学生答问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适当降低发问的梯度
有的教师发问时只希望优等生回答,认为省事,收效快,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几乎一个学期没有回答问题或参与交流的机会。于是,有的学生便怀疑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如别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甚至认为回答课堂提问是优秀生的事而与己无关,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交流了。教师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应当指出的是!降低问题的梯度绝不是毫无价值的信手拈来,“凑凑热闹”,搞形式主义,或者故意把完整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而应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的学生实际,认真设计问题,为学生架设达到预期目的阶梯。
五、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一种现象,一上课学生首先从教师的目光和言谈举止中读到有关信息,猜测到这一节课的将要面临的氛围,或严肃,或轻松愉快,他们随时调整以适应这一临场需要。有一次上课,我见学生默不做声,气氛非常严肃,课堂提问无人以对,于是就换了另一种方式,用游戏的形式和学生交流,结果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个个争先发言,这样我因势把他们引到课文分析上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要恰到好处方能有效,否则其课就成了“非驴非马”,只会招来满堂哄笑,也就失去了本义。
初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交际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此方面下一番功夫,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消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特别是九年级学生更甚。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其二,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刻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笔者在教学审曾遇到此类情况,七年级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比较高涨,八年级上学期锐气减弱,九年级后几乎“鸦雀无声”,尽管反复强调和课后谈话但仍不见效。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笔者于是增设“学生回答问题记录表”,如:回答较好的打“√”,回答一般的打半勾,不回答的打“×”,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的打“ ”符号,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便顿时高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
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没有思考好便举手回答:“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衣襟皱了不好看,没面子,所以胡屠户替他扯平衣襟。”惹得满堂哄笑,学生本人也满脸通红,自觉难堪。我没有立即纠正他,而是让他坐下与同桌讨论,结果这位同学再次举手回答:“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来了180°的大转弯,与他先前无端地教训、咒骂女婿到现在主动替女婿扯平衣襟、无耻地夸奖女婿如何了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情地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便赢得了全班的掌声,该生本人得到了鼓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效果是明显的。
三、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老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如我在教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分别以低沉缓慢、结巴式、抑扬顿锉三种语调朗读课文的第一段,然后问学生哪一种语调符合课文的阅读要求,学生都说第三种语调好,我顺势问好在哪里,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再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时,是这样创设课堂气氛的,那天我特地穿着充满活力的绿色运动服装,兴致勃勃地小跑上了讲台,做了半小节广播操后兴致勃勃对同学们说:“春天多好啊,万物复苏,空气清新,人多有精神呐,在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欣赏好吗?”然后开始讲课,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较好地协调了课堂氛围,从而给教师分析课文,调动学生答问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适当降低发问的梯度
有的教师发问时只希望优等生回答,认为省事,收效快,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几乎一个学期没有回答问题或参与交流的机会。于是,有的学生便怀疑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如别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甚至认为回答课堂提问是优秀生的事而与己无关,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交流了。教师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应当指出的是!降低问题的梯度绝不是毫无价值的信手拈来,“凑凑热闹”,搞形式主义,或者故意把完整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而应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的学生实际,认真设计问题,为学生架设达到预期目的阶梯。
五、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一种现象,一上课学生首先从教师的目光和言谈举止中读到有关信息,猜测到这一节课的将要面临的氛围,或严肃,或轻松愉快,他们随时调整以适应这一临场需要。有一次上课,我见学生默不做声,气氛非常严肃,课堂提问无人以对,于是就换了另一种方式,用游戏的形式和学生交流,结果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个个争先发言,这样我因势把他们引到课文分析上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要恰到好处方能有效,否则其课就成了“非驴非马”,只会招来满堂哄笑,也就失去了本义。
初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交际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此方面下一番功夫,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