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所小学的课间操,一时备受关注。学校改变传统的课间操形式,代之以由多位民间艺人联合打造的《漳河大鼓校园秀》。漳河大鼓历史悠久,常见的多是一人一鼓一签打鼓说书,是当阳地方曲艺的典型代表。
你怎样看待该校课间操形式的转变?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的含意和范围。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面对2017年新考纲的变化,高考语文备考必须秉承“时事语文”的观念,关注时事新闻,及时阅读新闻报刊,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将具体开展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几大任务。其中还特别强调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两创”方针。
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命题者有意识地命制了这道作文试题。该题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从任务要求看,属于表态说理型;从材料结构看,分为情境设置和任务布置两大部分。情境部分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介绍事件的影响,第二句话回顾核心事件,第三句话介绍漳河大鼓的相关内容。很明显,第二句话是材料的核心,民间艺术通过校园这一载体进行传承与创新。“课间操”“民间艺术”是两大关键词,写作时必须对这两者都有所关注。
一、关于民间艺术
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以及多元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下,有人对经典艺术、民间曲艺心存疑虑。另一方面,不少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优秀文化正不断流失。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需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中国的。当下,须对传统艺术注入现代意义,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漳河大鼓和昆曲、古琴艺术一样,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漳河大鼓这种传统民间曲艺“活”起来,焕发生机,创新性发展,当阳民间艺人和学校接轨的做法给出了漂亮的回答。青春版《红楼梦》、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都是有力的佐证。
二、关于课间操
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以让自己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打造校园民族文化品牌,让民间艺术进入校园,使其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
传统课间操以做广播体操为主,学生多处于无奈、被动的状态,而创编操、健美操、趣味操等创新型课间操则深受学生欢迎。《漳河大鼓校园秀》将体育与艺术相结合,既是对课间操的创新,也是对民间曲艺的传承,更是对民间曲艺除保护之外的改良性发展。小学生可能无法深入了解漳河大鼓的内涵,但却能从小获得民间艺术的熏陶与感染。
写作时可以这样立意:抓住课间操由传统形式到特色形式这一变化,立足“民间艺术”和“课间操”两大关键词,可以从“创新”和“传承”两大角度谈转变的意义,也可从“时代感”“个性化”方面谈创新的具体表现。
当然,也可从反面立意:质疑该课间操其实只是一场“秀”,学生缺少对漳河大鼓内涵的深入理解,反对其形式主义及跟风行为。
佳作展评
疏瀹传统血脉,剑指文化传承
文/ 张君曼
点燃一盏文化的风灯,为千万的无根旅人照亮回家的路。
——题记
当我们站在几百年前汤显祖伫立的土地上,仰望浩瀚星空却无法吟唱半句《牡丹亭》时,你是否会感到丝丝落寞?當我们漂泊异地回望家乡,渴望抒发一腔深情却无言表达时,你是否会感到深深的遗憾?
当下年轻人面对传统,不免有“雾里看花”之感;面对远逝的文化,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叹,传统文化貌似已经暖不了今宵的寒意。若漳河大鼓固守如初,它恐怕也只会是当阳人脑海中模糊的片断,仍然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封闭保守状态,经济上举步维艰,受众上曲高和寡,传承上后继乏人。而如今它赢得一片叫好,我不禁低头深思:在传统文化处境尴尬的当下,是什么让漳河大鼓重新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漳河的大鼓、安塞的腰鼓、华阴的老腔,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多彩的文化。一方人爱着一方城,更恋着一方的文化。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次爱恋,既是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望,也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层次认同。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是深深扎根于人们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的觉醒,这不仅是对文化的疗救,更是对炎黄后代心灵的哺育。
当阳艺人创新性地将传统大鼓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旧火试新茶,不仅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也让现代生活散发出茶的清香。漳河大鼓与课间操完美融合,这一华丽的蜕变,体现了当下革故融新、创新继承的文化自强理念。
在物质战车碾压一切的今天,古老的牙雕技艺缺少原材料的支持,一曲唢呐获得的收入寥寥无几,脚下的土壤似乎已不适合滋养那些曾经温情地哺育灵魂的地方文化。而在当阳艺人的手中,漳河大鼓不再是一件仅供把玩的古董,而是一套与时代契合、符合大众口味的青春课间操。他们不再坐等文化的回光返照,而是以猛虎进取之姿为传统文化开拓出了一片天地。当阳民间艺人的举动不仅增加了民众对地方曲艺的认同感,更让文化以细雨之姿濡染时代、浸润生活。
真正让文化原野郁郁葱葱、传统河流碧波荡漾的,是子孙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继承的实践。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口袋书《红楼梦》功能多元,这些举动不仅是在为经典招魂,更是利用现代理念、文化传播的手段,让传统文化这个本来就拥有强大向心力的旋涡,在这个文化式微的年代掀起一片以创造、创新为基础的文化热潮。打破传统与当代的隔阂,以传统文化为主,让时代规律为我所用,如此这般,传统之魅力必将以燎原之势与时代共舞,演绎出明照四方的新篇章。
当阳艺人的苦心孤诣,疏瀹传统血脉,剑指文化传承。我相信,漳河大鼓这一小小的火种,必将照亮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道路!
点评
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事论事、就事说理是对任务指令的完成。但若止于此,文章就会过于狭窄;若拔高空谈传统文化,又会过于浮泛。如何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既让文章具有一定的开合度,又能从多个角度分析说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一大难题。本文紧扣材料内核,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两个层面透视《漳河大鼓校园秀》的意义,从传承和创新两大角度有层次地多维说理,格调高,说理透,材料丰,语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所小学的课间操,一时备受关注。学校改变传统的课间操形式,代之以由多位民间艺人联合打造的《漳河大鼓校园秀》。漳河大鼓历史悠久,常见的多是一人一鼓一签打鼓说书,是当阳地方曲艺的典型代表。
你怎样看待该校课间操形式的转变?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的含意和范围。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面对2017年新考纲的变化,高考语文备考必须秉承“时事语文”的观念,关注时事新闻,及时阅读新闻报刊,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将具体开展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几大任务。其中还特别强调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两创”方针。
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命题者有意识地命制了这道作文试题。该题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从任务要求看,属于表态说理型;从材料结构看,分为情境设置和任务布置两大部分。情境部分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介绍事件的影响,第二句话回顾核心事件,第三句话介绍漳河大鼓的相关内容。很明显,第二句话是材料的核心,民间艺术通过校园这一载体进行传承与创新。“课间操”“民间艺术”是两大关键词,写作时必须对这两者都有所关注。
一、关于民间艺术
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以及多元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下,有人对经典艺术、民间曲艺心存疑虑。另一方面,不少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优秀文化正不断流失。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需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中国的。当下,须对传统艺术注入现代意义,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漳河大鼓和昆曲、古琴艺术一样,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漳河大鼓这种传统民间曲艺“活”起来,焕发生机,创新性发展,当阳民间艺人和学校接轨的做法给出了漂亮的回答。青春版《红楼梦》、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都是有力的佐证。
二、关于课间操
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以让自己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打造校园民族文化品牌,让民间艺术进入校园,使其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
传统课间操以做广播体操为主,学生多处于无奈、被动的状态,而创编操、健美操、趣味操等创新型课间操则深受学生欢迎。《漳河大鼓校园秀》将体育与艺术相结合,既是对课间操的创新,也是对民间曲艺的传承,更是对民间曲艺除保护之外的改良性发展。小学生可能无法深入了解漳河大鼓的内涵,但却能从小获得民间艺术的熏陶与感染。
写作时可以这样立意:抓住课间操由传统形式到特色形式这一变化,立足“民间艺术”和“课间操”两大关键词,可以从“创新”和“传承”两大角度谈转变的意义,也可从“时代感”“个性化”方面谈创新的具体表现。
当然,也可从反面立意:质疑该课间操其实只是一场“秀”,学生缺少对漳河大鼓内涵的深入理解,反对其形式主义及跟风行为。
佳作展评
疏瀹传统血脉,剑指文化传承
文/ 张君曼
点燃一盏文化的风灯,为千万的无根旅人照亮回家的路。
——题记
当我们站在几百年前汤显祖伫立的土地上,仰望浩瀚星空却无法吟唱半句《牡丹亭》时,你是否会感到丝丝落寞?當我们漂泊异地回望家乡,渴望抒发一腔深情却无言表达时,你是否会感到深深的遗憾?
当下年轻人面对传统,不免有“雾里看花”之感;面对远逝的文化,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叹,传统文化貌似已经暖不了今宵的寒意。若漳河大鼓固守如初,它恐怕也只会是当阳人脑海中模糊的片断,仍然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封闭保守状态,经济上举步维艰,受众上曲高和寡,传承上后继乏人。而如今它赢得一片叫好,我不禁低头深思:在传统文化处境尴尬的当下,是什么让漳河大鼓重新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漳河的大鼓、安塞的腰鼓、华阴的老腔,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多彩的文化。一方人爱着一方城,更恋着一方的文化。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次爱恋,既是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望,也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层次认同。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是深深扎根于人们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的觉醒,这不仅是对文化的疗救,更是对炎黄后代心灵的哺育。
当阳艺人创新性地将传统大鼓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旧火试新茶,不仅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也让现代生活散发出茶的清香。漳河大鼓与课间操完美融合,这一华丽的蜕变,体现了当下革故融新、创新继承的文化自强理念。
在物质战车碾压一切的今天,古老的牙雕技艺缺少原材料的支持,一曲唢呐获得的收入寥寥无几,脚下的土壤似乎已不适合滋养那些曾经温情地哺育灵魂的地方文化。而在当阳艺人的手中,漳河大鼓不再是一件仅供把玩的古董,而是一套与时代契合、符合大众口味的青春课间操。他们不再坐等文化的回光返照,而是以猛虎进取之姿为传统文化开拓出了一片天地。当阳民间艺人的举动不仅增加了民众对地方曲艺的认同感,更让文化以细雨之姿濡染时代、浸润生活。
真正让文化原野郁郁葱葱、传统河流碧波荡漾的,是子孙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继承的实践。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口袋书《红楼梦》功能多元,这些举动不仅是在为经典招魂,更是利用现代理念、文化传播的手段,让传统文化这个本来就拥有强大向心力的旋涡,在这个文化式微的年代掀起一片以创造、创新为基础的文化热潮。打破传统与当代的隔阂,以传统文化为主,让时代规律为我所用,如此这般,传统之魅力必将以燎原之势与时代共舞,演绎出明照四方的新篇章。
当阳艺人的苦心孤诣,疏瀹传统血脉,剑指文化传承。我相信,漳河大鼓这一小小的火种,必将照亮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道路!
点评
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事论事、就事说理是对任务指令的完成。但若止于此,文章就会过于狭窄;若拔高空谈传统文化,又会过于浮泛。如何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既让文章具有一定的开合度,又能从多个角度分析说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一大难题。本文紧扣材料内核,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两个层面透视《漳河大鼓校园秀》的意义,从传承和创新两大角度有层次地多维说理,格调高,说理透,材料丰,语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