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运用文字符号、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它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语文水平,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对于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一、二年级重点指导学生看图写话,这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三、四年级侧重于“段”的训练,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逐步做到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五、六年级则集中训练学生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的技法技巧,是学生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提高作文水平的阶段。
由此可见,中年级作文训练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任务,它不仅要求继续巩固和培养学生的词句知识和连贯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求做好作文的过渡性训练工作。如果教师掌握好了这个关键性阶段,驾驭好了中年级由此及彼的训练,对于形成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都会有很大帮助。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中年级作文训练的要点,我认为按以下八种方法进行训练,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一、绘画构段法
小学生喜欢画画,一提起画画,他们个个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入绘画之中,能够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所谓绘画构段法,是指教师根据作文的题目,先指导学生画一幅画,画出自己曾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做过的事情,然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把所画的内容写下来。春天到了,教师常常要指导学生描写一处景物。这时,教师会指导学生边观察风景,边把自己喜欢的景物画下来,随后让学生把所画的画用几句话写下来,这种练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词语提示法
中年级学生虽然认了不少字,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但要他们自己把“储存罐”里的词语倒出来,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针对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和表达运用的中断性之间的矛盾,采用“词语提示法”进行训练,能够克服语言发展中难以表达的弱点。
所谓词语提示法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要写的内容,然后向学生提供一些写话时用的词语,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一段话。如炎热的夏天,人们热得受不了,教师指导学生以“今天真热”为内容写一段话。教师向学生提供“太阳”“火辣辣”“天空”“云”“人们”“柳树”“大黄狗”“知了”等词语,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词语写一段话。经过提示,一名学生写道:今天晌午,天空没有一丝云,太阳像个大火球,晒得大地火辣辣的。风婆婆好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不知躲到哪儿去了。人们热得受不了,躲在屋里不敢出门。奶奶使劲地摇着鸡毛扇,嘴里直埋怨:“这鬼天气,我活到这把年纪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路旁的柳树没精打采地低着头,叶子打着卷儿,焦急地等待着黄昏时刻的到来。知了不停地叫,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什么时候装空调?什么时候装空调?”
在这段话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词语,联系到夏天的情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一个炎热的夏季晌午的情境描绘得生动逼真,达到了预期的训练目的。
三、活动激趣法
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活动激趣法是教师利用学生在学校或家里参加的一些活动,如手工课的制作、体育课上的拔河比赛等,指导学生写一段话。作文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得到亲身体验,解决写作之“米”。活动后,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活動的步骤、过程及重点,并根据内容指导学生用好动词。这样学生玩得愉快、学得轻松,可谓一箭双雕。
四、想象作文法
想象作文是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写出自己想写的事物的一种构段方法。比如面对“○”,我们会想到太阳、十五的月亮、地球,会想到足球、皮球、篮球,还会想到茶杯、手表、零和句号。因此,作文训练时,教师给出“○”等图形,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或接触过的事物,选择一个或几个图形组合起来,并通过想象编一个故事,最后用一段话把故事写下来。这种游戏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一种练笔的好方法。
五、问题串联法
所谓问题串联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书面语言发展的特点,将练笔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多个问题串联起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在寻找答案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进行写的练习。这种练笔方法多用于三年级写段的起始阶段。如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万物复苏,处处充满生机。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写春天的景象时,可设计如下问题:(1)春天来了,阳光与冬季比有何变化?天气怎样?(2)立足远望,大地是什么颜色(主要颜色)?呈现出一派什么景象?给人一种什么感觉?(3)远处的桃树、柳树各有什么变化?它们枝叶间各有什么动物(昆虫或鸟类)?这些动物分别在做什么?你能想象出它们的心情吗?(4)田间人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5)你觉得春天怎么样?这样学生带着上述五个问题,按教师安排的顺序,边观察边记下观察的结果。在完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写段训练。这种构段方法多用于指导学生练习写景状物之类的文章。
六、动作表演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求学生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可是,很多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要么觉得无话可说、写不具体,要么就像记流水账、不分主次。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普遍现象,采用动作表演构段法,能够使学生学会“怎样写好活动过程,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实现作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把内容写具体。
所谓动作表演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生活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常见人物的动作(如表演一名学生迟到后匆匆进教室的动作,表演某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一系列动作,等等),让学生观看后进行描写的一种构段方法。这种方法还适用于一个学生表演,其余学生看后写作,或者学生自己表演后练习作文,目的是通过教师的“举一”实现学生作文中的“反三”,引导学生把事物写具体。
七、情节补充法
所谓情节补充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拟定出供学生练笔的情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节,进行补充练习的一种练笔方法。如教师提供情节“小明是个诚实的孩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小明是个诚实的孩子,然后让学生以“小明是个诚实的孩子”为开头写一段话。这种练笔内容丰富,目的是训练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让学生逐步学会“总分”或“总分总”的构段方法。
八、课文仿写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读来朗朗上口,细细揣摩则回味无穷。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咀嚼文中的优美处,读出情来,品出味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表达运用,实现阅读教学的过程优化。如教学《翠鸟》时,学生通过对第1自然段的赏析,明白了文中介绍翠鸟的样子是按照“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写的,并通过对羽毛的具体描写,写出了翠鸟美丽可爱的样子,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写动物外形要“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这样学生学有指导、练有方法,达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
总之,运用上述八法指导学生习作,能将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作文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练笔内容丰富、方法灵活,使学生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为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上磺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由此可见,中年级作文训练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任务,它不仅要求继续巩固和培养学生的词句知识和连贯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求做好作文的过渡性训练工作。如果教师掌握好了这个关键性阶段,驾驭好了中年级由此及彼的训练,对于形成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都会有很大帮助。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中年级作文训练的要点,我认为按以下八种方法进行训练,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一、绘画构段法
小学生喜欢画画,一提起画画,他们个个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入绘画之中,能够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所谓绘画构段法,是指教师根据作文的题目,先指导学生画一幅画,画出自己曾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做过的事情,然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把所画的内容写下来。春天到了,教师常常要指导学生描写一处景物。这时,教师会指导学生边观察风景,边把自己喜欢的景物画下来,随后让学生把所画的画用几句话写下来,这种练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词语提示法
中年级学生虽然认了不少字,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但要他们自己把“储存罐”里的词语倒出来,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针对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和表达运用的中断性之间的矛盾,采用“词语提示法”进行训练,能够克服语言发展中难以表达的弱点。
所谓词语提示法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要写的内容,然后向学生提供一些写话时用的词语,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一段话。如炎热的夏天,人们热得受不了,教师指导学生以“今天真热”为内容写一段话。教师向学生提供“太阳”“火辣辣”“天空”“云”“人们”“柳树”“大黄狗”“知了”等词语,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词语写一段话。经过提示,一名学生写道:今天晌午,天空没有一丝云,太阳像个大火球,晒得大地火辣辣的。风婆婆好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不知躲到哪儿去了。人们热得受不了,躲在屋里不敢出门。奶奶使劲地摇着鸡毛扇,嘴里直埋怨:“这鬼天气,我活到这把年纪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路旁的柳树没精打采地低着头,叶子打着卷儿,焦急地等待着黄昏时刻的到来。知了不停地叫,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什么时候装空调?什么时候装空调?”
在这段话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词语,联系到夏天的情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一个炎热的夏季晌午的情境描绘得生动逼真,达到了预期的训练目的。
三、活动激趣法
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活动激趣法是教师利用学生在学校或家里参加的一些活动,如手工课的制作、体育课上的拔河比赛等,指导学生写一段话。作文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得到亲身体验,解决写作之“米”。活动后,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活動的步骤、过程及重点,并根据内容指导学生用好动词。这样学生玩得愉快、学得轻松,可谓一箭双雕。
四、想象作文法
想象作文是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写出自己想写的事物的一种构段方法。比如面对“○”,我们会想到太阳、十五的月亮、地球,会想到足球、皮球、篮球,还会想到茶杯、手表、零和句号。因此,作文训练时,教师给出“○”等图形,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或接触过的事物,选择一个或几个图形组合起来,并通过想象编一个故事,最后用一段话把故事写下来。这种游戏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一种练笔的好方法。
五、问题串联法
所谓问题串联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书面语言发展的特点,将练笔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多个问题串联起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在寻找答案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进行写的练习。这种练笔方法多用于三年级写段的起始阶段。如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万物复苏,处处充满生机。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写春天的景象时,可设计如下问题:(1)春天来了,阳光与冬季比有何变化?天气怎样?(2)立足远望,大地是什么颜色(主要颜色)?呈现出一派什么景象?给人一种什么感觉?(3)远处的桃树、柳树各有什么变化?它们枝叶间各有什么动物(昆虫或鸟类)?这些动物分别在做什么?你能想象出它们的心情吗?(4)田间人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5)你觉得春天怎么样?这样学生带着上述五个问题,按教师安排的顺序,边观察边记下观察的结果。在完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写段训练。这种构段方法多用于指导学生练习写景状物之类的文章。
六、动作表演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求学生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可是,很多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要么觉得无话可说、写不具体,要么就像记流水账、不分主次。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普遍现象,采用动作表演构段法,能够使学生学会“怎样写好活动过程,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实现作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把内容写具体。
所谓动作表演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生活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常见人物的动作(如表演一名学生迟到后匆匆进教室的动作,表演某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一系列动作,等等),让学生观看后进行描写的一种构段方法。这种方法还适用于一个学生表演,其余学生看后写作,或者学生自己表演后练习作文,目的是通过教师的“举一”实现学生作文中的“反三”,引导学生把事物写具体。
七、情节补充法
所谓情节补充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拟定出供学生练笔的情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节,进行补充练习的一种练笔方法。如教师提供情节“小明是个诚实的孩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小明是个诚实的孩子,然后让学生以“小明是个诚实的孩子”为开头写一段话。这种练笔内容丰富,目的是训练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让学生逐步学会“总分”或“总分总”的构段方法。
八、课文仿写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读来朗朗上口,细细揣摩则回味无穷。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咀嚼文中的优美处,读出情来,品出味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表达运用,实现阅读教学的过程优化。如教学《翠鸟》时,学生通过对第1自然段的赏析,明白了文中介绍翠鸟的样子是按照“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写的,并通过对羽毛的具体描写,写出了翠鸟美丽可爱的样子,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写动物外形要“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这样学生学有指导、练有方法,达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
总之,运用上述八法指导学生习作,能将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作文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练笔内容丰富、方法灵活,使学生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为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上磺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