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_hua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化学能与热能”,第二部分“化学能与电能”,第三部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本教学设计为第二部分内容。
  1.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丰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活动,“化学能与电能”一课的教学,一般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通过演示实验,呈现现象,归纳总结。而本设计采用问题引领方式,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交流,最终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通过实验设计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亲身体会这一过程。这种不断设问学生不断思考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启发学生思维,培養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意义重大。
  2.教学目标
  2.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2探究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3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的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需要使用电池的产品和器具?各使用什么样的电池?
  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找到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这些电池使用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步入学习正题,从本节课能量转化角度引入下一环节学习的内容。)
  第二环节:问题引领,分析讨论,转化难点,建构知识
  问题2:电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新知识学习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原电池设计的核心是形成电流,所以一开始让学生找到学习方向(建立在以前所学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无形中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所学新知识产生亲近感。
  问题3:如何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什么样的反应可以产生电流)?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做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与形成电流的关系,认识到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这些电子的转移才可形成电流,即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流的产生有必然联系,只有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接受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可能性。
  问题4:如何让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得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设计意图:创造性思维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思维品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寻求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这一问题是原电池学习的核心内容,如果学生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及电流的知识,认真分析,创造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此教学中我尽量多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其他学生分析、甄别答案的合理性,老师在旁边可作适当点拨,最后,让学生统一结论,找出最合理的解释,老师再作适当补充、梳理。此时,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对自己能够答疑解难产生自信心,同时有了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对学习化学有了信心(这也是教育目的之一)。
  第三环节:设计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活动: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原电池装置用品:镁条、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手电筒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果汁(橙汁,苹果汁)。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设计几组不同的原电池)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对理论已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动手创造能力,设计几组不同原电池,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在实验中深化理论知识,同时实验中会暴露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足之处,通过理论—实践—理论,逐步建构完整的理论基础。有的同学还会用两种相同的金属做探究性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环节四:归纳整理,深化探究理解
  问题6:通过动手实验,原电池中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如何判断装置的正负极?
  问题7: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是对探究知识的升华,完整的总结、归纳能够检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在前面讨论及亲自试验的基础上对原电池中的基本内容做出完整总结、整理,以对本节课知识有完整、系统的认识。
  4.设计说明
  问题导学是本教学设计的特点,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下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以不断补充理论使所学理论趋于完整,通过讨论、实验,在动手动脑动嘴中完成知识内容的建构。
其他文献
数学美是一种内在美、结构美、逻辑美。它不仅有语言符号的简洁美,而且有定理公式的统一美;不仅有图形的对称和谐相似美,而且有思路方法的严谨奇异美。美育是心灵的体操,是智慧的风帆。那么,在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美育,实现数学的“美丽”转身呢?  一、展示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在平
摘 要: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抓手”,向学生渗透读书方法;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要运用评价这个“火种”,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要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锻铸学生思想品格。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不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课文,然后就进行生硬的灌输与机械的训练;相反,教师要凭借教学智慧,遵照学习规律,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有滋
摘 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改变,在学案教学方式的指导下教学成绩初见成效。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关于初中语文学案的设计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案设计 内容与方法 《我的叔叔于勒》  一、学案实例:《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运动、发展的实践进程,其活动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深入沟通、有效碰撞、合作共赢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将师生互动融入渗透其中。本文从教师指导特性角度,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作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师生互动 有效教学思考  教师和学生,是构建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并且他们二者对整个活动效能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实践主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运动、发展的
摘 要: 经典的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经典的古诗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不仅能给学生带来道德上的熏陶,还能产生文化上的感染和影响,古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作用。如何从引入入手引导学生学好古诗文,培养阅读兴趣,是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课堂引入 引入艺术  在经济与文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取向”日益成为新课程活动一种深入人心的共识性行为。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改革越深入,弊端越突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不良因素的复合交错,还普遍存在随性、机械、低效、违规甚至失当教学的现象,致使课程活动一直处于“高消耗、低收益”的发展之势。也就是说,我们应把有效教学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加以重视和探究。本文从情趣教学、能力培养、促进创新和激励评价等
摘 要: 一个充满活力的、吸引学生的课堂,必然是一个生动、互动、主动的课堂。作者认为要达到“三动”的课堂效果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师生互动,多挖掘课外资源。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三动” 激发兴趣  一个充满活力的,吸引学生的思品课堂,必然是一个“三动”的课堂,是一个生动、互动、主动的课堂,一堂平淡乏味的课就像一潭死水不能吸引学生,一堂缺少互动交流的课,不能打
摘 要: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高考导向思维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做到“学为中心,重视探究”,以促进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学为主心 高中信息技术 生态课堂  为了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构建质量,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信息技
摘 要: 不管是广东省高考改革前还是改革后,非谓语动词语法填空题型都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高中生要学习并掌握常见语篇形式的基本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这就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教授语法知识的角度:语篇。语篇离不开语境,并且具有一定的意义。语法填空的命题特点之一就是注重语境和篇章理解,作者选择非谓语动词作状语这一点设计了一堂复习课,尝试通过展示——解释——练习——测评四个主要步骤,让学生在语
摘 要: 教学方式的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课堂表演的加入,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力量。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快、更深;能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堂表演 教学运用  现代语文教育要求教师利用儿童活泼生动的个性,营造自由、和谐、平等的氛围。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语文,学习者是否建立“形象”至关重要。实践中我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