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即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厌学,考试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青春期闭锁心理,逆反心理,耐挫折能力差等等。出现此类现象我认为不外是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内在因素(又称本体因素)包括遗传和生理因素、心理和个性因素;外在因素(又称诱发因素)包括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下面简要阐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遗传和生理因素
1、生物遗传。
虽然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直接遗传的,但作为心理活动载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精神发育不全,癫痫发作、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存在着显著的家族关联性。如,患精神病的学生,其父母或前几辈人中曾有精神病史。也就是说,发病率与血缘关系远近显著相关,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就越高。
2、生理因素。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生理发育日渐成熟,增强了他们的成人感,他们越来越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体貌特征。生理缺陷、长相不佳、体弱多病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丧失自信、自爱、自尊。如:有的人因为个子矮小而自卑;有的女生因胸部平坦而担忧。
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的生理疾病,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损害其个性的正常发展,会给中学生带来恶劣心境,损害其身心健康。
3、 心理和个性因素
对中学生来说,伴随着青春发育出现了许多心理矛盾。如性意识增强与认知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滞后的矛盾,情感释放需要增强与心理趋与闭锁的矛盾,自我意识增强与社会经验相对落后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将会使学生产生情绪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或积极对待,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基础。例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外在因素的影响
外在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外在的客观原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使孩子能感到"这是我的家 ",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 、灰心气馁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令其受到无所适从的心灵上的创伤。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和谐而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 撒谎欺骗等等心理障碍或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
(2)教育方法
所有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专制粗暴、强迫压制、溺爱娇惯、百依百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中学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大。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许多中学只是围绕中考转,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无效重复、繁重枯燥、过深过难的学习使部分学生厌学、惧学情绪严重。要想取得好成绩,每天晚上都得学到半夜。更有甚者,假期本来是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时间,可为了成绩,教师和家长逼着学生补课,一部分学生假期比上学还忙,早晨早早起来,背着书包"东奔西跑"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
(2)教师的不良个性行为。一些教师常常把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学生看教师的脸色学习;一些中学教师爱贪小便宜,变相地向家长所要礼物,经常给学生调座,每次调到后面座位的学生,说明家长没送礼或送的礼少,给这些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一些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后进生,朗读、回答问题、参加活动都没有后进生的份;一些教师教师为了升学率,可谓绞尽脑汁,变着法的劝学生退学,成绩差的学生感不到教师的温暖,遭到的是教师的讽刺、打击,甚至是教师的白眼;一些教师给学生排名次、让家长在考卷上签字等方式压学生等等。(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育方法落后不能把握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学生感到心理压抑、精神紧张。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致使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差。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为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国明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2007年6月
一、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遗传和生理因素
1、生物遗传。
虽然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直接遗传的,但作为心理活动载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精神发育不全,癫痫发作、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存在着显著的家族关联性。如,患精神病的学生,其父母或前几辈人中曾有精神病史。也就是说,发病率与血缘关系远近显著相关,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就越高。
2、生理因素。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生理发育日渐成熟,增强了他们的成人感,他们越来越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体貌特征。生理缺陷、长相不佳、体弱多病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丧失自信、自爱、自尊。如:有的人因为个子矮小而自卑;有的女生因胸部平坦而担忧。
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的生理疾病,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损害其个性的正常发展,会给中学生带来恶劣心境,损害其身心健康。
3、 心理和个性因素
对中学生来说,伴随着青春发育出现了许多心理矛盾。如性意识增强与认知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滞后的矛盾,情感释放需要增强与心理趋与闭锁的矛盾,自我意识增强与社会经验相对落后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将会使学生产生情绪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或积极对待,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基础。例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外在因素的影响
外在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外在的客观原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使孩子能感到"这是我的家 ",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 、灰心气馁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相反,在空气沉闷、压抑,充满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破裂,首先受到伤害的是孩子,令其受到无所适从的心灵上的创伤。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和谐而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 撒谎欺骗等等心理障碍或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
(2)教育方法
所有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专制粗暴、强迫压制、溺爱娇惯、百依百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中学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大。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许多中学只是围绕中考转,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无效重复、繁重枯燥、过深过难的学习使部分学生厌学、惧学情绪严重。要想取得好成绩,每天晚上都得学到半夜。更有甚者,假期本来是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时间,可为了成绩,教师和家长逼着学生补课,一部分学生假期比上学还忙,早晨早早起来,背着书包"东奔西跑"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
(2)教师的不良个性行为。一些教师常常把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学生看教师的脸色学习;一些中学教师爱贪小便宜,变相地向家长所要礼物,经常给学生调座,每次调到后面座位的学生,说明家长没送礼或送的礼少,给这些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一些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后进生,朗读、回答问题、参加活动都没有后进生的份;一些教师教师为了升学率,可谓绞尽脑汁,变着法的劝学生退学,成绩差的学生感不到教师的温暖,遭到的是教师的讽刺、打击,甚至是教师的白眼;一些教师给学生排名次、让家长在考卷上签字等方式压学生等等。(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育方法落后不能把握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学生感到心理压抑、精神紧张。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致使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差。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为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国明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