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教师们可以抓住研学旅行契机,精心策划,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帮助孩子在研学活动中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从中体验和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形成科学思维品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研学旅行、科学素养
一、引言
研学旅行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1]。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很好的贴合,《小学科学 (1~6年级) 课程标准》提出:“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2]。”在研学旅行中融入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學思想,科学精神等是科学素养,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厦门资源丰富,拥有多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了更好的提升孩子们的科学核心素养,学校组织孩子到厦门海底世界,厦门市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基地开展了研学旅行。
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将研学旅行的优势和学科特点结合,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孩子们历经提出问题,思考,进行调查,解决疑惑等等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达到较好的育人目标。
(一)研学旅行形在“游”------建构科学概念知识
研学旅行以“游”的形式开展,把课堂放在了户外,寓教于乐,寓言乐于游,在大自然的轻松环境中感受自然美,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知识。学校精心筛选适合学生的研学地点,综合考虑学生安全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选择了果蔬专业合作社、海底世界两个研学旅行基地。学生来到果蔬专业合作社中被眼前的长空中的植物所震撼了,这是前所未见无土栽培技术和航天育种技术所培育出来的植物。在不同场馆里孩子们调动自身的感官,用眼睛看一看,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等方式方法,去了解这些植物神奇的生长方式和生长习性,特有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对应的功能。在亲身经历中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见证了植物的多样性,形成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构建无土栽培和航天育种技术的科学知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先进发展,科学技术与工程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生活便利。
孩子们来到海底世界,进入海底隧道,站在电动代步道上,开始了海底世界之旅。神奇的海底世界拥有来自各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鱼类共350多种一万多尾。在海洋馆里孩子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比如巨鲨,海马,海龟,八爪鱼,海星等种类甚多。孩子感兴趣的企鹅淡水鱼馆,见到了期待已久的企鹅,胭脂鱼,大马哈鱼,中华白海豚等等淡水鱼。孩子们被巨大的抹香鲸标本所震惊,观看VCD了解制作成抹香鲸标本的整个过程,知道了抹香鲸是受保护的稀有动物以及生活相关知识。孩子们不仅增长了海洋生物知识,还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创造力。
(二)研学旅行重在“思”------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研学旅行不止于游,更重在游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多种途径,去认识动植物的种类,形态,生存环境等等知识,知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会观察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的方法,开拓自己的思维,形成科学思维的品质。果蔬专业合作社,航天蔬菜馆的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孩子们知道了这是利用太空的环境诱变作用产生的变异,生物的生长特征结构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孩子们在园里进行研学活动,有趣的农耕戽水、独一无二的多肉植物DIY、鬼针草茶制作与品赏、探秘百草园,孩子们沉浸其中,欢声笑语不断,身心都得到有效的放松,思维更加敏捷和发散。被无土栽培技术所震撼,“为什么无土栽培”“为什么栽培方式不同”“为什么有些植物是水培,有些植物根系还有一些土”一个个问题层出不穷,敢于提问题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在提出问题后,孩子们进行观察、询问,做好记录,处理信息、总结反思,最后进行交流分享。在这些研学活动当中,孩子们用比较、类比、综合、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自己的疑惑,从而提升了科学思维品质。
(三)研学旅行魂在“研”------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倡导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有更多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历经主动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学习单,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而后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后进行处理、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在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去鑫美园前,在孩子们设计的多彩学习单中,他们有的想要了解什么是葫芦?什么是金铃花?什么是石竹?多肉植物怎样生长?太空蔬菜要怎么种植?为什么会长得那么不一样?,带着主动提出的问题出发能更有目标的进行研学活动,学生会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来到实地后迫不及待进行观察、探究,收集证据,了解植物的特征、习性后,跟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知道基因决定植物的性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在实际环境中研学,解决自己在活动前提出的各种问题,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研学旅行贵在“获”------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在研学活动中,组织孩子们考察蔬菜瓜果园,参观海底世界,进行了技术发展教育、爱劳动教育、爱地球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如在鑫美园基地中,参观种植基地,学习科学养殖方法,领会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亲身体验农耕戽水,认识到了传统的水田灌溉设施,对比现代化的农田灌溉技术,体会到了技术发明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同时,体会到古代农民的艰辛,劳动的力量,树立爱劳动的意识;参观抹香鲸标本,体验稀有动物的珍贵,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观看来自南美拉圭的海狮的精彩表演,知道了科学驯养的方法,感受到驯养工作人员的辛苦,体会到服务人员的不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参观海底世界后,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海洋动物生存的影响,并动手制作环保净水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通过研学,学生更了解自然,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形成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只要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利用好每一次研学旅行的机会,在旅行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策划,制定好适合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学内容和实施方案。研学前孩子们提出问题,到实地去收集证据,信息处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体现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的科学学习。通过研学旅行,孩子们能够得到科学技能的提高,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丽,孙婷.抓住研学旅行契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陕西教育,201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
关键词:研学旅行、科学素养
一、引言
研学旅行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1]。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很好的贴合,《小学科学 (1~6年级) 课程标准》提出:“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2]。”在研学旅行中融入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學思想,科学精神等是科学素养,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厦门资源丰富,拥有多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了更好的提升孩子们的科学核心素养,学校组织孩子到厦门海底世界,厦门市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基地开展了研学旅行。
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将研学旅行的优势和学科特点结合,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孩子们历经提出问题,思考,进行调查,解决疑惑等等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达到较好的育人目标。
(一)研学旅行形在“游”------建构科学概念知识
研学旅行以“游”的形式开展,把课堂放在了户外,寓教于乐,寓言乐于游,在大自然的轻松环境中感受自然美,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知识。学校精心筛选适合学生的研学地点,综合考虑学生安全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选择了果蔬专业合作社、海底世界两个研学旅行基地。学生来到果蔬专业合作社中被眼前的长空中的植物所震撼了,这是前所未见无土栽培技术和航天育种技术所培育出来的植物。在不同场馆里孩子们调动自身的感官,用眼睛看一看,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等方式方法,去了解这些植物神奇的生长方式和生长习性,特有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对应的功能。在亲身经历中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见证了植物的多样性,形成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构建无土栽培和航天育种技术的科学知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先进发展,科学技术与工程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生活便利。
孩子们来到海底世界,进入海底隧道,站在电动代步道上,开始了海底世界之旅。神奇的海底世界拥有来自各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鱼类共350多种一万多尾。在海洋馆里孩子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比如巨鲨,海马,海龟,八爪鱼,海星等种类甚多。孩子感兴趣的企鹅淡水鱼馆,见到了期待已久的企鹅,胭脂鱼,大马哈鱼,中华白海豚等等淡水鱼。孩子们被巨大的抹香鲸标本所震惊,观看VCD了解制作成抹香鲸标本的整个过程,知道了抹香鲸是受保护的稀有动物以及生活相关知识。孩子们不仅增长了海洋生物知识,还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创造力。
(二)研学旅行重在“思”------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研学旅行不止于游,更重在游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多种途径,去认识动植物的种类,形态,生存环境等等知识,知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会观察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的方法,开拓自己的思维,形成科学思维的品质。果蔬专业合作社,航天蔬菜馆的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孩子们知道了这是利用太空的环境诱变作用产生的变异,生物的生长特征结构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孩子们在园里进行研学活动,有趣的农耕戽水、独一无二的多肉植物DIY、鬼针草茶制作与品赏、探秘百草园,孩子们沉浸其中,欢声笑语不断,身心都得到有效的放松,思维更加敏捷和发散。被无土栽培技术所震撼,“为什么无土栽培”“为什么栽培方式不同”“为什么有些植物是水培,有些植物根系还有一些土”一个个问题层出不穷,敢于提问题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在提出问题后,孩子们进行观察、询问,做好记录,处理信息、总结反思,最后进行交流分享。在这些研学活动当中,孩子们用比较、类比、综合、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自己的疑惑,从而提升了科学思维品质。
(三)研学旅行魂在“研”------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倡导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有更多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历经主动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学习单,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而后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后进行处理、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在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去鑫美园前,在孩子们设计的多彩学习单中,他们有的想要了解什么是葫芦?什么是金铃花?什么是石竹?多肉植物怎样生长?太空蔬菜要怎么种植?为什么会长得那么不一样?,带着主动提出的问题出发能更有目标的进行研学活动,学生会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来到实地后迫不及待进行观察、探究,收集证据,了解植物的特征、习性后,跟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知道基因决定植物的性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在实际环境中研学,解决自己在活动前提出的各种问题,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研学旅行贵在“获”------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在研学活动中,组织孩子们考察蔬菜瓜果园,参观海底世界,进行了技术发展教育、爱劳动教育、爱地球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如在鑫美园基地中,参观种植基地,学习科学养殖方法,领会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亲身体验农耕戽水,认识到了传统的水田灌溉设施,对比现代化的农田灌溉技术,体会到了技术发明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同时,体会到古代农民的艰辛,劳动的力量,树立爱劳动的意识;参观抹香鲸标本,体验稀有动物的珍贵,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观看来自南美拉圭的海狮的精彩表演,知道了科学驯养的方法,感受到驯养工作人员的辛苦,体会到服务人员的不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参观海底世界后,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海洋动物生存的影响,并动手制作环保净水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通过研学,学生更了解自然,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形成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只要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利用好每一次研学旅行的机会,在旅行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策划,制定好适合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学内容和实施方案。研学前孩子们提出问题,到实地去收集证据,信息处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体现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的科学学习。通过研学旅行,孩子们能够得到科学技能的提高,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丽,孙婷.抓住研学旅行契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陕西教育,201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