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地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在小学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和学会用心去感悟文本,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生真正成为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阅读教学课堂上,要么死气沉沉,单单是教师的高谈阔论;要么“生龙活虎”,热闹的景象往往让教师自我陶醉。其实,这些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能呈现低效性,提高阅读能力也只是一句空话,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自己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相当弱。尤其是在农村,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必须真正地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和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具体策略可从以下三点加以言说。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行为是激励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对于学习的维持、调节、强化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首要条件,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有效地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扩大阅读面,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愉快、和谐的情境能让人的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让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在研究性阅读中,笔者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寻找刺激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执教《观潮》一课时,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潮水来时的雄伟画面,学生被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深深吸引。这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阅读心理,及时布置学生研读问题,让他们从内容、语言、感情三个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内涵。这节课,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听得全神贯注。可见,学生热爱鲜活的阅读内容,更喜爱研究性的阅读形式。
(二)开放课堂培养兴趣
语文离不开生活,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课堂走向生活。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回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把真善美的感悟提升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学习了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时,学生从课文中感知到秋季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来到村里的狮子山,让学生在飘满落叶的山色中享受秋天带来的这份诗意,领略大自然的博大胸襟,感受生活的那份甘甜,從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素养的形成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给予的。
二、教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就应该理念为先、行动为先。以“自主发问,自行探究”的“导学”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本”,使学生完成自学的体验和准备。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小学生阅历浅,生活圈子窄,不可能事事去观察,样样去体验,阅读便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也成为他们口语交际、写作最丰富的源泉。每个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认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之后,正是大量阅读和广泛吸收的最好时机。如果我们大力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潜能,提倡他们多读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感悟,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与同学一起读。尊重他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报刊的自主权,这样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就能逐渐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并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二)让学生懂得体悟感受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用“心”去读,即投入阅读:以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作品人物的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主体投入地阅读,必然需要有滋有味地研读文本,能够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获得对语言本身的感悟,进而加以积累。
(三)让学生关注课外延伸
我们现用的语文教科书,设置了“课外阅读文章”和“我会读”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有阅读整本书的习惯与能力;并且每一单元只有四篇课文,课文只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材料而已。“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离开了阅读实践,学生将没有研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研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长征》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到图书室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毛泽东的故事,以进一步了解毛泽东。在学习了《火烧云》之后,可以带学生观看家乡的日出与日落时的云彩,写成观看日记,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立足课堂学会阅读
(一)确立研究点,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贵有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教师、学生应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集体交流。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八册《西门豹》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西门豹是怎么了解实际情况的?巫婆和官绅是怎么害人的?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处死……最后我让学生探究其中之一: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方法妙吗?为什么?学生针对这个研究点,细读课文,主动质疑,合作解答,从而理解了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全过程,还认识到西门豹为官清廉正直,智慧过人的品质。
(二)发扬课堂民主,互动深入探究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自主意识后,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应放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合作探究性学习,不仅能给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使群体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更活跃,往往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尝试组织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努力创造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在合作中培养能力,获得知识,发展个性。
(三)多元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阅读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乐观地学会阅读,最终实现阅读“量”和“质”的飞跃。在学习《新型玻璃》一课时,笔者也尝试多元评价,当学生对玻璃的特点复述得不够精确时,我就鼓励说:“万事开头难,××同学凭借他的勇气和胆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对他的良好精神面貌我们应给予肯定。”当后面的学生准确精彩的概括出玻璃的特点时,我就夸奖他的语言流畅,当学生自导自演“我是××玻璃”这一情节时,我从他们的创新精神方面去评价。多元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阳光般的照射,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充分张扬,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不再是阅读中的“看客”,而是越来越自信。
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积极引导学生的研究性阅读,在初读中确立研究点,激发探究意识;在精读中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在课内外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拓展研究与创新的时空。由于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尊重,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浓厚了,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了。
作者简介:梁雪燕,女,1980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共和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阅读教学课堂上,要么死气沉沉,单单是教师的高谈阔论;要么“生龙活虎”,热闹的景象往往让教师自我陶醉。其实,这些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能呈现低效性,提高阅读能力也只是一句空话,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自己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相当弱。尤其是在农村,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必须真正地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和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具体策略可从以下三点加以言说。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行为是激励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对于学习的维持、调节、强化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首要条件,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有效地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扩大阅读面,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愉快、和谐的情境能让人的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让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在研究性阅读中,笔者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寻找刺激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执教《观潮》一课时,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潮水来时的雄伟画面,学生被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深深吸引。这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阅读心理,及时布置学生研读问题,让他们从内容、语言、感情三个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内涵。这节课,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听得全神贯注。可见,学生热爱鲜活的阅读内容,更喜爱研究性的阅读形式。
(二)开放课堂培养兴趣
语文离不开生活,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课堂走向生活。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回归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把真善美的感悟提升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学习了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时,学生从课文中感知到秋季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来到村里的狮子山,让学生在飘满落叶的山色中享受秋天带来的这份诗意,领略大自然的博大胸襟,感受生活的那份甘甜,從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素养的形成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给予的。
二、教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就应该理念为先、行动为先。以“自主发问,自行探究”的“导学”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本”,使学生完成自学的体验和准备。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小学生阅历浅,生活圈子窄,不可能事事去观察,样样去体验,阅读便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也成为他们口语交际、写作最丰富的源泉。每个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认识两千多个常用汉字之后,正是大量阅读和广泛吸收的最好时机。如果我们大力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潜能,提倡他们多读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感悟,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与同学一起读。尊重他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报刊的自主权,这样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就能逐渐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并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二)让学生懂得体悟感受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用“心”去读,即投入阅读:以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作品人物的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主体投入地阅读,必然需要有滋有味地研读文本,能够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获得对语言本身的感悟,进而加以积累。
(三)让学生关注课外延伸
我们现用的语文教科书,设置了“课外阅读文章”和“我会读”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有阅读整本书的习惯与能力;并且每一单元只有四篇课文,课文只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材料而已。“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离开了阅读实践,学生将没有研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研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长征》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到图书室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毛泽东的故事,以进一步了解毛泽东。在学习了《火烧云》之后,可以带学生观看家乡的日出与日落时的云彩,写成观看日记,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立足课堂学会阅读
(一)确立研究点,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贵有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教师、学生应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集体交流。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八册《西门豹》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西门豹是怎么了解实际情况的?巫婆和官绅是怎么害人的?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处死……最后我让学生探究其中之一: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方法妙吗?为什么?学生针对这个研究点,细读课文,主动质疑,合作解答,从而理解了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全过程,还认识到西门豹为官清廉正直,智慧过人的品质。
(二)发扬课堂民主,互动深入探究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自主意识后,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应放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合作探究性学习,不仅能给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使群体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更活跃,往往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尝试组织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努力创造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在合作中培养能力,获得知识,发展个性。
(三)多元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阅读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乐观地学会阅读,最终实现阅读“量”和“质”的飞跃。在学习《新型玻璃》一课时,笔者也尝试多元评价,当学生对玻璃的特点复述得不够精确时,我就鼓励说:“万事开头难,××同学凭借他的勇气和胆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对他的良好精神面貌我们应给予肯定。”当后面的学生准确精彩的概括出玻璃的特点时,我就夸奖他的语言流畅,当学生自导自演“我是××玻璃”这一情节时,我从他们的创新精神方面去评价。多元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阳光般的照射,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充分张扬,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不再是阅读中的“看客”,而是越来越自信。
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积极引导学生的研究性阅读,在初读中确立研究点,激发探究意识;在精读中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在课内外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拓展研究与创新的时空。由于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尊重,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浓厚了,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了。
作者简介:梁雪燕,女,1980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共和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