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索真理的地方。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蹲下身来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思维碰撞,启发学生心灵交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带着一颗童心与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那么你就是幸福的。
关键词:童心;情感;对话
童心就是能把一些很简单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带着童心,创设“情感课堂”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加入了“情感、价值、态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二、带着童心,进行“平等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平常的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平淡到饱含真情,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形式在交流中显现,语言规律在体验中内化,语言精神在对话中生成,师生生命在语言的生发中涌动。
三、带着童心,接纳“独特个性”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应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发现,这样他们才能将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通过朗读来传达。
课堂上,师生应该在交往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课堂应该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为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儿童的世界,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创造一种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参考文献:
[1]皱进.中国的智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12.
[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章晓丹,女,1985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学校:浙江省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童心;情感;对话
童心就是能把一些很简单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带着童心,创设“情感课堂”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加入了“情感、价值、态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二、带着童心,进行“平等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平常的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平淡到饱含真情,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形式在交流中显现,语言规律在体验中内化,语言精神在对话中生成,师生生命在语言的生发中涌动。
三、带着童心,接纳“独特个性”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应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发现,这样他们才能将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通过朗读来传达。
课堂上,师生应该在交往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课堂应该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为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儿童的世界,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创造一种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参考文献:
[1]皱进.中国的智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12.
[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章晓丹,女,1985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学校:浙江省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