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文献,是各国了解我国制度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该书引用了大量的典故、诗词、谚语等,给其英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旨在结合双语语料库,统计分析该书中出现的引用类型及作用,并指出在翻译古诗词时应采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希望能为政治文献的英译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引用;翻译技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作者简介】董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政治实力飞跃提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发行出版的政治文献成为了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下文简称《谈治国理政》)自发行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谈治国理政》使用权威性政治术语来描述中国社会制度的同时,还时常引经据典也使各国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刘蔼萍,2016)。然而,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也给《谈治国理政》的英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该书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文献资料,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译文质量要求极高。译者不仅要准确传达引用语的具体内容,还要恰当地阐述出所引用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以及作者引用的目的。因此,政治文献中诗词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自建双语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谈治国理政》中引用古诗词的类型及其翻译技巧,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其英译本,并为政治文献中古诗词的翻译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以《谈治国理政》中引用的古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笔者通过互联网资源获得《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电子版资源,其英文版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由国新办、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外文局最优秀的翻译专家组成的翻译小组进行翻译,译文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研究价值;然后,利用对齐软件auto-aligner自建了中英文句子“一对一”对齐模式下的双语语料库。最后,利用平行语料库检索软件CUC Paraconc-0.3对诗词引用情况进行提取统计,并可直观地观察引用类别及翻译情况。
三、引用类型
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之后,笔者发现《谈治国理政》中大量运用引用表现手法,引用内容大多为古典诗词、名人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其中古典诗词最多达147处。《谈治国理政》中恰当的引用可以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并能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使分析和说理做到有理有据,引起读者的共鸣。
1.明引与暗引。依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这一标准,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注明了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融合在自己的话语中,既可以引用原句也可只引大意(张素格、宋燕鹏,2009)。
例1: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在例1中,直接引用汉代王符的名言并加上了引号属于明引。
例2: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
在例2中“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引用该句名言意在告诫广大青年们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努力去做。在这里并未直接说明引文的出处而是直接将其自然融入到自己的讲话中,则该例为暗引。
2.正引和反引。根据引用者对所引内容所持的态度,引用可分为正引和反引。如引文与使用者所想表达的观点相一致即引用者对所引语句的原始意义持肯定态度,此类引用称为正引。如引用者对所引原文持否定態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反衬或者对比效果,此类引用称为反引。《谈治国理政》中使用正引居多,反引偏少。正引可以直接有效地为引用者的观点提供有力论据,增强讲话或者文章的表现力。
例3: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例3中认为学习、思考与实践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然后引用了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读书及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正引的使用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4:每个环节都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让群众监督和评议,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不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
例4告诫领导干部们要团结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此时,反引“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这一俗语,对其进行否定与评判,更进一步强调了领导干部们不能固执已见,置群众意见而不顾。
3.借引。借引意旨借用引文来表达引用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但前提是引文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或者共通之处,两者能互相联系。恰当的借引能充分体现处使用者的深厚的语言功底,可使语言生动幽默,进而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5: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借鉴延安整风经验,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本是出自于《旧唐书·魏徵传》,在例5中借引该典故并加以修正补充,实质上是以一种诙谐的方式提出了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四大要求。一般情况下,政治文献语言较正式读起来枯燥,但此处借引使得语言生动易懂,给该书增添了一些幽默感,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总之,《谈治国理政》中交替使用了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等引用修辞手法。大量地引用诗词、俗语、谚语不仅使得该书的语言凝练准确富有感染力,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恰当的引用也构成了习总书记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英译技巧
《谈治国理政》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引用手法,大多引用了國内外名人名言、中国经典诗词名句或者谚语,承载了各个国家厚重的传统文化。霍尔(1973)曾认为:“文化是无声的语言,是同一社会成员所共有且理解的内涵,也是造成翻译或者外语理解上信息不对称,甚至无法翻译或者无法解读的主要原因。”《谈治国理政》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的好坏也就决定了该书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因此诗词典故的英译也成为了其英译的焦点之一。本文将结合中英文语料,探讨总结在翻译承载文化语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
直译法即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需保持一致。一般来说,直译后译文直接明了,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谈治国理政》中引用的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在英译时大多采用了直译法。在译文通顺流畅的基础上,也保持了原文的特点。比如,例3中引用了孔子的著名言论虽然原文属古汉语译文则为Reading without thinking makes one muddled; thinking without reading makes one flighty,用词简单易懂也把读书与思考之间的关系阐释得一目了然,有助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例5原文引用中出现了四个动词短语以概括“四大要求”而译文在翻译时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使译文极力地靠拢原文即Examine oneself in the mirror, straighten one’s clothes and hat, take a bath, and treat one’s disease,用词准确生动,直抒胸臆。
注释翻译法是一种消除文化障碍的一种翻译技巧。《谈治国理政》中善于引用中国历史典故、传统诗词等,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会给外国读者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适当地加以注释即对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做进一步地解释说明会大大提高翻译的可读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说,在译文中的注释会介绍典故、诗词等的出处或者人物的生平简介。前文例2和例3中引用了《战国策》和《论语》都运用了注释法,例2中注释为Strategies of the States (Zhan Guo Ce),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of political strategis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告诉了读者们文中的引用出自一本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史学著作。
意译法即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出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意译之后译文语言通顺流畅更贴近于读者。《谈治国理政》中引用居多,如果全采用直译会使译文生硬冗长,意译和直译相结合才是翻译政治文献的正解。在前文例2中“行百里者半九十”被意译为A thing is yet to be done until it is done,形象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并且语言简洁明了,在译文中把它按明引处理并采用了意译法并辅以注释法,使外国读者能充分理解这一古谚语的中心思想,此句翻译简直是无懈可击。
对等译法即在翻译时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含义相对等的语言表达形式(王丽,2011)。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西方语言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谚语就是人类在日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通俗易懂的短语。中西方谚语虽然语言形式存在差异,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却大同小异。因此,在英译《谈治国理政》中的一些俗语和谚语时,用一些意义上对等的英语谚语来代替汉语谚语等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被翻译成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被译为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用法十分巧妙。
五、总结
本文基于《谈治国理政》中英双语语料,探讨了中文版中出现的诗词引用类型和作用,以及结合英文版归纳总结了古典诗词的翻译技巧。本文发现《谈治国理政》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引用,书中引用中外名言、经典诗词典故等使得语言精炼朴实富有感染力,构成了习近平同志独特的语言风格之一,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另外,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必须有较高的翻译素质既要把握中西文化差异也要适时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以提高政治文献英译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Hall,E.The Silent Language[J].New York:Anchor Books,1973:186 -187.
[2]刘蔼萍.现代汉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219.
[3]王丽.中国古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探析——以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20(01):96-9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英文翻译组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张素格,宋燕鹏.“引用类别”解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1):73-76.
【关键词】引用;翻译技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作者简介】董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政治实力飞跃提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发行出版的政治文献成为了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下文简称《谈治国理政》)自发行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谈治国理政》使用权威性政治术语来描述中国社会制度的同时,还时常引经据典也使各国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刘蔼萍,2016)。然而,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也给《谈治国理政》的英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该书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文献资料,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译文质量要求极高。译者不仅要准确传达引用语的具体内容,还要恰当地阐述出所引用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以及作者引用的目的。因此,政治文献中诗词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自建双语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谈治国理政》中引用古诗词的类型及其翻译技巧,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其英译本,并为政治文献中古诗词的翻译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以《谈治国理政》中引用的古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笔者通过互联网资源获得《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电子版资源,其英文版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由国新办、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外文局最优秀的翻译专家组成的翻译小组进行翻译,译文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研究价值;然后,利用对齐软件auto-aligner自建了中英文句子“一对一”对齐模式下的双语语料库。最后,利用平行语料库检索软件CUC Paraconc-0.3对诗词引用情况进行提取统计,并可直观地观察引用类别及翻译情况。
三、引用类型
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之后,笔者发现《谈治国理政》中大量运用引用表现手法,引用内容大多为古典诗词、名人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其中古典诗词最多达147处。《谈治国理政》中恰当的引用可以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并能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使分析和说理做到有理有据,引起读者的共鸣。
1.明引与暗引。依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这一标准,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注明了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融合在自己的话语中,既可以引用原句也可只引大意(张素格、宋燕鹏,2009)。
例1: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在例1中,直接引用汉代王符的名言并加上了引号属于明引。
例2: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
在例2中“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引用该句名言意在告诫广大青年们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努力去做。在这里并未直接说明引文的出处而是直接将其自然融入到自己的讲话中,则该例为暗引。
2.正引和反引。根据引用者对所引内容所持的态度,引用可分为正引和反引。如引文与使用者所想表达的观点相一致即引用者对所引语句的原始意义持肯定态度,此类引用称为正引。如引用者对所引原文持否定態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反衬或者对比效果,此类引用称为反引。《谈治国理政》中使用正引居多,反引偏少。正引可以直接有效地为引用者的观点提供有力论据,增强讲话或者文章的表现力。
例3: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例3中认为学习、思考与实践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然后引用了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读书及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正引的使用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4:每个环节都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让群众监督和评议,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不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
例4告诫领导干部们要团结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此时,反引“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这一俗语,对其进行否定与评判,更进一步强调了领导干部们不能固执已见,置群众意见而不顾。
3.借引。借引意旨借用引文来表达引用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但前提是引文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或者共通之处,两者能互相联系。恰当的借引能充分体现处使用者的深厚的语言功底,可使语言生动幽默,进而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5: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借鉴延安整风经验,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本是出自于《旧唐书·魏徵传》,在例5中借引该典故并加以修正补充,实质上是以一种诙谐的方式提出了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四大要求。一般情况下,政治文献语言较正式读起来枯燥,但此处借引使得语言生动易懂,给该书增添了一些幽默感,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总之,《谈治国理政》中交替使用了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等引用修辞手法。大量地引用诗词、俗语、谚语不仅使得该书的语言凝练准确富有感染力,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恰当的引用也构成了习总书记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英译技巧
《谈治国理政》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引用手法,大多引用了國内外名人名言、中国经典诗词名句或者谚语,承载了各个国家厚重的传统文化。霍尔(1973)曾认为:“文化是无声的语言,是同一社会成员所共有且理解的内涵,也是造成翻译或者外语理解上信息不对称,甚至无法翻译或者无法解读的主要原因。”《谈治国理政》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的好坏也就决定了该书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因此诗词典故的英译也成为了其英译的焦点之一。本文将结合中英文语料,探讨总结在翻译承载文化语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
直译法即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需保持一致。一般来说,直译后译文直接明了,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谈治国理政》中引用的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在英译时大多采用了直译法。在译文通顺流畅的基础上,也保持了原文的特点。比如,例3中引用了孔子的著名言论虽然原文属古汉语译文则为Reading without thinking makes one muddled; thinking without reading makes one flighty,用词简单易懂也把读书与思考之间的关系阐释得一目了然,有助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例5原文引用中出现了四个动词短语以概括“四大要求”而译文在翻译时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使译文极力地靠拢原文即Examine oneself in the mirror, straighten one’s clothes and hat, take a bath, and treat one’s disease,用词准确生动,直抒胸臆。
注释翻译法是一种消除文化障碍的一种翻译技巧。《谈治国理政》中善于引用中国历史典故、传统诗词等,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会给外国读者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适当地加以注释即对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做进一步地解释说明会大大提高翻译的可读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说,在译文中的注释会介绍典故、诗词等的出处或者人物的生平简介。前文例2和例3中引用了《战国策》和《论语》都运用了注释法,例2中注释为Strategies of the States (Zhan Guo Ce),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of political strategis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告诉了读者们文中的引用出自一本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史学著作。
意译法即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出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意译之后译文语言通顺流畅更贴近于读者。《谈治国理政》中引用居多,如果全采用直译会使译文生硬冗长,意译和直译相结合才是翻译政治文献的正解。在前文例2中“行百里者半九十”被意译为A thing is yet to be done until it is done,形象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并且语言简洁明了,在译文中把它按明引处理并采用了意译法并辅以注释法,使外国读者能充分理解这一古谚语的中心思想,此句翻译简直是无懈可击。
对等译法即在翻译时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含义相对等的语言表达形式(王丽,2011)。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西方语言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谚语就是人类在日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通俗易懂的短语。中西方谚语虽然语言形式存在差异,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却大同小异。因此,在英译《谈治国理政》中的一些俗语和谚语时,用一些意义上对等的英语谚语来代替汉语谚语等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被翻译成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被译为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用法十分巧妙。
五、总结
本文基于《谈治国理政》中英双语语料,探讨了中文版中出现的诗词引用类型和作用,以及结合英文版归纳总结了古典诗词的翻译技巧。本文发现《谈治国理政》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引用,书中引用中外名言、经典诗词典故等使得语言精炼朴实富有感染力,构成了习近平同志独特的语言风格之一,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另外,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必须有较高的翻译素质既要把握中西文化差异也要适时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以提高政治文献英译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Hall,E.The Silent Language[J].New York:Anchor Books,1973:186 -187.
[2]刘蔼萍.现代汉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219.
[3]王丽.中国古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探析——以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20(01):96-9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英文翻译组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张素格,宋燕鹏.“引用类别”解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