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灌输式的讲解,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真正理解。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想方设法地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而情境教学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为学生营造多彩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数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学生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可见,情境在数学课堂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使学生更加高效、扎实地学习数学。而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師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将知识全盘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无法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情境可以加快数学生活化的进程,让学生以积极、活泼的状态进行新知探索,体验数学学习的魅力,构建具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概括,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其难以直接产生兴趣,在没有兴趣驱动下的数学学习必然是低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热情,获取探索新知的内驱力,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带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包装盒走进教室,微笑着问学生:“这2个长方体包装盒,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4分米、3分米,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然后用包装纸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呢?”很多学生认为是两个长方体包装盒的表面积之和,教师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到前面进行演示,可以怎样拼。学生们到讲台前演示后,发现有3种不同的拼法,也就会有3种不同的结果。“那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们自然地进入了探索中。上述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地为学生设置了问题情境,为学生指引了学习的方向,促进学生思考,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创设操作情境,提升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知识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时间久了,必定会产生遗忘,无法形成清晰、有效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快知识建构的历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问题一出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3个。”“一定是3个吗?”教师向学生们追问说,但学生们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教师让学生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剪刀,进行动手操作,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听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很是兴奋,立即投入到了操作中。很快,学生们便发现了问题,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让学生演示自己剪的方法,发现剪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存在着3种不同的情况:有可能是3个,有可能是4个,还有可能是5个。上述案例,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入了较为灵活的题目,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知识的本质,思维灵动了。
创设生活情境,思维更灵活
数学的源头是生活,脱离了生活,数学也就失去了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一直让学生停留在“课本数学”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后续学习、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为学生引入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这样的图片:体育用品店,篮球1个58元,足球1个48元,排球1个是39元,垒球是17元1个,如果要买其中的任意两个,付出100元,最多找回多少元?最少呢?这样的问题,含有很强的生活性,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验,所以解答起来难度不大。如果找回的钱要最多,说明购买的是最便宜的两种球——排球和垒球;如果找回的钱要最少,说明购买的是最贵的两种球——足球和排球。然后分别算出所需要的钱,用付出的100元减去计算出的总价便可。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完新知后,没有进行单一的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了生活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高效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红玉.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144.
[2]覃雅芳.情境教学法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作用及其策略[J].中华少年,2018(36):194.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学生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可见,情境在数学课堂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使学生更加高效、扎实地学习数学。而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師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将知识全盘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无法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情境可以加快数学生活化的进程,让学生以积极、活泼的状态进行新知探索,体验数学学习的魅力,构建具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概括,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其难以直接产生兴趣,在没有兴趣驱动下的数学学习必然是低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热情,获取探索新知的内驱力,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带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包装盒走进教室,微笑着问学生:“这2个长方体包装盒,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4分米、3分米,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然后用包装纸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呢?”很多学生认为是两个长方体包装盒的表面积之和,教师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到前面进行演示,可以怎样拼。学生们到讲台前演示后,发现有3种不同的拼法,也就会有3种不同的结果。“那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们自然地进入了探索中。上述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地为学生设置了问题情境,为学生指引了学习的方向,促进学生思考,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创设操作情境,提升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知识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时间久了,必定会产生遗忘,无法形成清晰、有效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快知识建构的历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问题一出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3个。”“一定是3个吗?”教师向学生们追问说,但学生们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教师让学生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剪刀,进行动手操作,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听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很是兴奋,立即投入到了操作中。很快,学生们便发现了问题,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让学生演示自己剪的方法,发现剪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存在着3种不同的情况:有可能是3个,有可能是4个,还有可能是5个。上述案例,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入了较为灵活的题目,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知识的本质,思维灵动了。
创设生活情境,思维更灵活
数学的源头是生活,脱离了生活,数学也就失去了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一直让学生停留在“课本数学”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后续学习、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为学生引入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这样的图片:体育用品店,篮球1个58元,足球1个48元,排球1个是39元,垒球是17元1个,如果要买其中的任意两个,付出100元,最多找回多少元?最少呢?这样的问题,含有很强的生活性,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验,所以解答起来难度不大。如果找回的钱要最多,说明购买的是最便宜的两种球——排球和垒球;如果找回的钱要最少,说明购买的是最贵的两种球——足球和排球。然后分别算出所需要的钱,用付出的100元减去计算出的总价便可。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完新知后,没有进行单一的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了生活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高效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红玉.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144.
[2]覃雅芳.情境教学法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作用及其策略[J].中华少年,2018(3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