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背景
按照惯例,每次学期初老师们都要创设幼儿喜欢的室内环境,如主题墙、班级宣传栏、区域环境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再根据幼儿的需求,逐步调整不适宜的或者丰富幼儿喜欢的环境内容。然而,当我们走进各个班看幼儿的区域游戏现场时,发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班环境创设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室内杂乱,有些玩具投放得无层次无目的,有些区域材料单一等。从中能看出教师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
有的老师环创理念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的环境创设中依然沿用旧的做法;有的老师在行为上能够体现一些观念和要求,但更多是模仿他人的行为,并不理解这样做的道理,如外出参观看到别人创设出好的环境材料,照搬照抄;有的老师尽管参加了大量的教研培训活动,但是却无法将所学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环境创设上,在实际的操作中遇到了各种困惑和冲突,感到力不从心;还有小部分老师不仅没有更新环境创设理念,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面对班级环境创设常常一筹莫展,这些老师的压力更大。
为了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体验到工作中成长的快乐,我们开始借助“在游戏实践的现场中寻找问题,又在实践现场中寻找答案”的教研,提升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
问题一:在教研中,每个老师都说自己要创设孩子喜欢的环境,那么,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主持人:请老师们自己说说什么样的环境是孩子喜欢的?
教师们的观点归纳:小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温馨的、干净整洁的环境,以仿真玩具为主的操作材料;大年龄段喜欢有许多益智玩具、温馨整齐的环境。
主持人:我们创设的环境是为孩子们服务的,要从孩子们的需求出发。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请各年级组通过个别谈话、绘画等幼儿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做调查。
(调查之后再教研)调查结果:小中班的孩子对自己喜欢的环境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大班基本可以表达出自己喜欢的环境,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点。
主持人:老师们已经归纳出了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干净整洁是首要的条件,漂亮也是需要的,由于孩子们更多是具象思维,他们把这个漂亮都指向自己班里的某个方面,如墙面、花纹等细节。这说明,老师为孩子们创设的环境的美感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审美观。第4条像家一样温馨,反映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这三点老师们操作起来基本没有问题。通过今天的梳理,我们也知道了哪些环境对孩子是有重大影响的。现在请大家重点看第3条,思考:从中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感悟?
教师A:我们在创设环境时,要投放丰富的玩具,让孩子们可以尽情操作。
教师B: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在追问这个问题时,有孩子说,希望教室就是个迷宫,我开始不知道玩什么,需要我自己去探索,越玩越开心。这说明孩子还是喜欢有自主探索空间的、自由的、没有老师操控的游戏环境。
教师C:我班里也有几个孩子说到类似的问题,从中我也反思,是不是我们游戏中的规则、限制太多了,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可探索的、有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孩子需求的材料和空间。
主持人:老师们都发现了丰富的自主游戏、材料在环境创设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儿童的视角审视创设的环境,做一个富有游戏精神的教师。
问题二:在区域游戏现场,幼儿喜欢的自主、探索的环境有较好体现吗?
主持人:在去现场观摩的过程中,不知老师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区域环境更多地展示着游戏操作的步骤或者规则,这说明了什么?这点与孩子们描述的喜欢未知的、充满探索的环境一致吗?
教师A:的确,我们在创设区域环境时布置了很多规则和操作步骤图,但如果不这么做,孩子们在游戏时会毫无目标,这如何提升能力呢?
教师B:区域环境中的规则和操作步骤图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这样便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建立有序的游戏环境。
教师C:这应该提示了我们,材料与幼儿之间要不断地进行有效互动,而非只是静态的规则呈现。
主持人:感谢老师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也明白大家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自主游戏难道就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去玩、掌握这些玩具操作的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给孩子创设能够自主操作、探索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同伴互助等方式探索。材料呈现应是多元的、充满变化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欲望!
问题三:观摩中,你发现了幼儿喜欢的游戏环境了吗?请举例说明。
下面是邵老师“美工区画五官”的案例介绍,很好地反映了材料与幼儿的有效互动,给了大家很多启发。
(一)区域中的发现
幼儿有画人的浓厚兴趣,但从诸多作品中发现,孩子画出的人物五官几乎雷同,眼睛要么是圆圆的,要么是眯眯笑的。近期总有小朋友跑来问老师:调皮的样子怎么画?坏人的样子怎么画?此时老师意识到:幼儿对画不同表情或五官的人感兴趣,但技能缺乏。直接教他们画吗?这肯定不行。但怎样才能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提高呢?
(二)教师的策略
1.投放材料
有不同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的可翻页五官图卡,每个部位有6张图卡,并用白点按个数标注;一个布骰子。
2.玩法
从眼睛开始分别掷骰子,每个五官掷到几就画出图卡上的图形。两个孩子可以分别用一套图卡和骰子共同玩,画好后根据自己画的内容和同伴玩相应的表情游戏。
(三)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因为五官各不相同,游戏中充满不确定性,每次掷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五官就不一样,这让幼儿对此充满期待,喜欢不断去操作。游戏也充满了趣味性,孩子们画好后,和同伴根据自己画的五官做出相应的表情,体验自己绘画的表情,玩得不亦乐乎。
(四)再次发现 游戏进行了半个月以后,孩子们对画五官的游戏热情仍然高涨,但教师发现了幼儿的能力、兴趣和需求出现了不同。绘画能力弱的孩子仍然满足于掷骰子照图卡画五官的游戏,绘画能力强的孩子则开始给不同的五官加上身体、服装和动作等,有个别孩子开始创编出与图卡不同的内容。
(五)材料的再次调整
1.将每个五官图卡中的一页变成空白页,骰子掷到此页时就自由发挥想象,自画表情。
2.由幼儿制作与教师不同的五官图卡。
3.制作并投放除五官外幼儿喜欢的其他主题内容的图卡,如房子、树叶等。
主持人:从邵老师的案例中,大家能够深刻感受到材料与幼儿之间不断发生互动,这说明教师的观察极其重要,只有观察清楚了幼儿的需求和状况,才知道如何投放材料、调整材料。这个案例里不是用绘画的步骤做规则,而是有玩骰子的游戏规则,内容是充满无穷变化的,所以孩子们对结果充满了期待,每一次都不一样,这激发了他们想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方式和单纯地教孩子画五官截然不同。
问题四:(教师提问)《指南》强调要给幼儿充分的自主,但每个班的建构区都是积木,怎样能体现出我们创设的环境是有意义的呢?
主持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普适性。为了帮助大家理清楚,我们就从老师的疑惑点出发——以建构区为例谈论这个问题。不知老师们在观摩时有没有发现,同样都是建构区,有些老师只投放单一的积木材料,有些老师则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投放多种低结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可以丰富游戏内容,有的可以解决幼儿在搭建过程中的衔接难点……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低结构材料投放与教师的儿童观的关系问题。在现场,我看到了以下几个场景。
单一的同一形状的泡沫砖,孩子的作品呈现出的更多是围合与垒高的初级水平。没有投放多种低结构材料,不能满足大班幼儿的需求。
加入木质积木、薄板,在原有垒高游戏的水平上有一定的挑战,孩子们玩起了搭建高楼的挑战性游戏。
即使是单种材料,也需要材料数量、可变性空间较大,满足幼儿的搭建能力和挑战需求。例如,桌面空间小,多米诺骨牌只是摆好推倒,但当老师给予幼儿更大的空间时,幼儿把它当作建构材料,搭建出丰富的作品。
增加天然材料,丰富游戏情境的同时,将建构与数学等领域自然融合。
增加常见的纸箱、泡沫板等低结构材料,为幼儿的游戏难点做支架。
主持人:上面呈现了建构区的五个场景,大家从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A:有的老师只是投放了一种积木,其实在中大班,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相当数量的、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孩子们有想象、替代的能力,能够构建丰富的内容。
教师B:每个区域不是孤立的,只要材料投放合适,区域间可以发生互动,且内容往往更加精彩丰富。
教师C:在多米诺骨牌的建构游戏中我发现,老师提供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我们不能把一种材料固定玩法或者固定位置。
教师D:同意C的观点,把材料按类别在公共区域呈现,在幼儿需要时自己去选择材料,这样更有挑战,也符合幼儿自主使用材料的需求。
主持人:的确,低结构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的丰富和达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设置材料包、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的形式符合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我们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科学的儿童观,从幼儿的角度、需求创设或调整环境。
这个学期我们更多地带着老师们从教学现场找问题,又回到现场找答案。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老师们清晰地感受到了环境创设的要点和具体的方法。
按照惯例,每次学期初老师们都要创设幼儿喜欢的室内环境,如主题墙、班级宣传栏、区域环境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再根据幼儿的需求,逐步调整不适宜的或者丰富幼儿喜欢的环境内容。然而,当我们走进各个班看幼儿的区域游戏现场时,发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班环境创设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室内杂乱,有些玩具投放得无层次无目的,有些区域材料单一等。从中能看出教师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
有的老师环创理念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的环境创设中依然沿用旧的做法;有的老师在行为上能够体现一些观念和要求,但更多是模仿他人的行为,并不理解这样做的道理,如外出参观看到别人创设出好的环境材料,照搬照抄;有的老师尽管参加了大量的教研培训活动,但是却无法将所学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环境创设上,在实际的操作中遇到了各种困惑和冲突,感到力不从心;还有小部分老师不仅没有更新环境创设理念,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面对班级环境创设常常一筹莫展,这些老师的压力更大。
为了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体验到工作中成长的快乐,我们开始借助“在游戏实践的现场中寻找问题,又在实践现场中寻找答案”的教研,提升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
问题一:在教研中,每个老师都说自己要创设孩子喜欢的环境,那么,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主持人:请老师们自己说说什么样的环境是孩子喜欢的?
教师们的观点归纳:小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温馨的、干净整洁的环境,以仿真玩具为主的操作材料;大年龄段喜欢有许多益智玩具、温馨整齐的环境。
主持人:我们创设的环境是为孩子们服务的,要从孩子们的需求出发。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请各年级组通过个别谈话、绘画等幼儿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做调查。
(调查之后再教研)调查结果:小中班的孩子对自己喜欢的环境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大班基本可以表达出自己喜欢的环境,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点。
主持人:老师们已经归纳出了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干净整洁是首要的条件,漂亮也是需要的,由于孩子们更多是具象思维,他们把这个漂亮都指向自己班里的某个方面,如墙面、花纹等细节。这说明,老师为孩子们创设的环境的美感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审美观。第4条像家一样温馨,反映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这三点老师们操作起来基本没有问题。通过今天的梳理,我们也知道了哪些环境对孩子是有重大影响的。现在请大家重点看第3条,思考:从中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感悟?
教师A:我们在创设环境时,要投放丰富的玩具,让孩子们可以尽情操作。
教师B: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在追问这个问题时,有孩子说,希望教室就是个迷宫,我开始不知道玩什么,需要我自己去探索,越玩越开心。这说明孩子还是喜欢有自主探索空间的、自由的、没有老师操控的游戏环境。
教师C:我班里也有几个孩子说到类似的问题,从中我也反思,是不是我们游戏中的规则、限制太多了,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可探索的、有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孩子需求的材料和空间。
主持人:老师们都发现了丰富的自主游戏、材料在环境创设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儿童的视角审视创设的环境,做一个富有游戏精神的教师。
问题二:在区域游戏现场,幼儿喜欢的自主、探索的环境有较好体现吗?
主持人:在去现场观摩的过程中,不知老师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区域环境更多地展示着游戏操作的步骤或者规则,这说明了什么?这点与孩子们描述的喜欢未知的、充满探索的环境一致吗?
教师A:的确,我们在创设区域环境时布置了很多规则和操作步骤图,但如果不这么做,孩子们在游戏时会毫无目标,这如何提升能力呢?
教师B:区域环境中的规则和操作步骤图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这样便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建立有序的游戏环境。
教师C:这应该提示了我们,材料与幼儿之间要不断地进行有效互动,而非只是静态的规则呈现。
主持人:感谢老师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也明白大家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自主游戏难道就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去玩、掌握这些玩具操作的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给孩子创设能够自主操作、探索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同伴互助等方式探索。材料呈现应是多元的、充满变化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欲望!
问题三:观摩中,你发现了幼儿喜欢的游戏环境了吗?请举例说明。
下面是邵老师“美工区画五官”的案例介绍,很好地反映了材料与幼儿的有效互动,给了大家很多启发。
(一)区域中的发现
幼儿有画人的浓厚兴趣,但从诸多作品中发现,孩子画出的人物五官几乎雷同,眼睛要么是圆圆的,要么是眯眯笑的。近期总有小朋友跑来问老师:调皮的样子怎么画?坏人的样子怎么画?此时老师意识到:幼儿对画不同表情或五官的人感兴趣,但技能缺乏。直接教他们画吗?这肯定不行。但怎样才能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提高呢?
(二)教师的策略
1.投放材料
有不同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的可翻页五官图卡,每个部位有6张图卡,并用白点按个数标注;一个布骰子。
2.玩法
从眼睛开始分别掷骰子,每个五官掷到几就画出图卡上的图形。两个孩子可以分别用一套图卡和骰子共同玩,画好后根据自己画的内容和同伴玩相应的表情游戏。
(三)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因为五官各不相同,游戏中充满不确定性,每次掷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五官就不一样,这让幼儿对此充满期待,喜欢不断去操作。游戏也充满了趣味性,孩子们画好后,和同伴根据自己画的五官做出相应的表情,体验自己绘画的表情,玩得不亦乐乎。
(四)再次发现 游戏进行了半个月以后,孩子们对画五官的游戏热情仍然高涨,但教师发现了幼儿的能力、兴趣和需求出现了不同。绘画能力弱的孩子仍然满足于掷骰子照图卡画五官的游戏,绘画能力强的孩子则开始给不同的五官加上身体、服装和动作等,有个别孩子开始创编出与图卡不同的内容。
(五)材料的再次调整
1.将每个五官图卡中的一页变成空白页,骰子掷到此页时就自由发挥想象,自画表情。
2.由幼儿制作与教师不同的五官图卡。
3.制作并投放除五官外幼儿喜欢的其他主题内容的图卡,如房子、树叶等。
主持人:从邵老师的案例中,大家能够深刻感受到材料与幼儿之间不断发生互动,这说明教师的观察极其重要,只有观察清楚了幼儿的需求和状况,才知道如何投放材料、调整材料。这个案例里不是用绘画的步骤做规则,而是有玩骰子的游戏规则,内容是充满无穷变化的,所以孩子们对结果充满了期待,每一次都不一样,这激发了他们想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方式和单纯地教孩子画五官截然不同。
问题四:(教师提问)《指南》强调要给幼儿充分的自主,但每个班的建构区都是积木,怎样能体现出我们创设的环境是有意义的呢?
主持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普适性。为了帮助大家理清楚,我们就从老师的疑惑点出发——以建构区为例谈论这个问题。不知老师们在观摩时有没有发现,同样都是建构区,有些老师只投放单一的积木材料,有些老师则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投放多种低结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可以丰富游戏内容,有的可以解决幼儿在搭建过程中的衔接难点……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低结构材料投放与教师的儿童观的关系问题。在现场,我看到了以下几个场景。
单一的同一形状的泡沫砖,孩子的作品呈现出的更多是围合与垒高的初级水平。没有投放多种低结构材料,不能满足大班幼儿的需求。
加入木质积木、薄板,在原有垒高游戏的水平上有一定的挑战,孩子们玩起了搭建高楼的挑战性游戏。
即使是单种材料,也需要材料数量、可变性空间较大,满足幼儿的搭建能力和挑战需求。例如,桌面空间小,多米诺骨牌只是摆好推倒,但当老师给予幼儿更大的空间时,幼儿把它当作建构材料,搭建出丰富的作品。
增加天然材料,丰富游戏情境的同时,将建构与数学等领域自然融合。
增加常见的纸箱、泡沫板等低结构材料,为幼儿的游戏难点做支架。
主持人:上面呈现了建构区的五个场景,大家从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A:有的老师只是投放了一种积木,其实在中大班,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相当数量的、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孩子们有想象、替代的能力,能够构建丰富的内容。
教师B:每个区域不是孤立的,只要材料投放合适,区域间可以发生互动,且内容往往更加精彩丰富。
教师C:在多米诺骨牌的建构游戏中我发现,老师提供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我们不能把一种材料固定玩法或者固定位置。
教师D:同意C的观点,把材料按类别在公共区域呈现,在幼儿需要时自己去选择材料,这样更有挑战,也符合幼儿自主使用材料的需求。
主持人:的确,低结构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的丰富和达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设置材料包、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的形式符合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我们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科学的儿童观,从幼儿的角度、需求创设或调整环境。
这个学期我们更多地带着老师们从教学现场找问题,又回到现场找答案。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老师们清晰地感受到了环境创设的要点和具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