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3+X”方案下划线困局的形或及破解办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c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广东高考采用3 X方案后划线困局的形成
  
  1 1999~2001年,高考科目地位平等问题及解决
  1998~1999学年度,广东高考实行较大改革,采用了“3 x 综合”方案(其中,3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x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考生至少选其中一科,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合成综合科)。那一年,有关专家在各地介绍高考改革方案时,到会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高考如何划线,专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这预示着,“3 X 综合”方案下,高考划线将成为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1999年高考放榜时,高考划线以三线呈现:语数英总分,x科,综合科目分别划线,以语数英总分划线为主。X科,综合科相当于达标线,在各批次中分数划得较低。2000年高考继续采用此划线方案。此方案的优点在于语数英为公共科,划线有可比性,统一划线比较公平,缺点在于X科、综合科在各批次中分数较低,学科地位下降,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X科和综合科教学,特别是X科。那时高三备考一线的教师有点不知所措:不认真教吧,显然不是一个敬业、负责任的教师所为:认真教吧,x科和综合科各批次的划线分数较低,成绩考得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且平时备考复习抓得紧还会挤占时间,影响学生的语数英等学科的学习。这样,x科和综合科教师教学抓得紧,考出好成绩,不但没有意义,而且会成为妨碍语数英总分提高的“罪人”。X科和综合科教师该如何把握分寸呢?真是左右为难!这种情况显然对中学x科和综合科教学会产生消极影响。
  2001年开始,高考划线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把语数英、x科和综合科都计入总分,以五科总分划线,此方案一举解决了高考科目地位不平等问题,并继承了原来方案中所有科目组统一划线的原则。
  2 2001~2006年,标准分制弊端的暴露及对策
  2001年划线方案出现时,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它解决了当时高考各科地位不平等的问题,至于各不同科目组的统一划线问题,人们认为标准分制可使不同学科有可比性,因而质疑不多,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首先,考生选考时易投机。由于标准分是在全体考生中比较得出的分数,这也使得考生在报考时容易投机取巧备考。比如,物理单科要进入标准分500分以上是非常困难的,而报读政治、历史、牛物、地理等科,要取得标准分单科成绩550分,甚至600分以上是相当容易的,故而造成不少普通考生投机取巧,哪科容易得高标准分就报哪科,造成一些考生放弃了特长兴趣。其次,一人分出错万人要改分。标准分是以顺序或名次为主体的,当若干考生的成绩修改后,要影响很多其他人的名次和标准分,可能涉及几千或几万人的成绩。再次,复杂的统计让人不知所措。由于标准分统计十分复杂,考生、家长面对分数往往不知所措,每年考试完后,考生都会对自己的成绩进行估分,但是由于标准分是在所有考生的分数下参照给分,所以英语科的90分在标准分里到底是多少分,谁也说不清楚。
  标准分制下统一划线方案的弊端引起了广泛关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2006年结合高中新课标改革,广东高考进一步改革,并决定着手解决划线困局,提出文科理科分开划线,并废除标准分制,各科以实际卷面分数呈现。这一划线方案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快刀斩乱麻,矛头对准标准分弊端,并力图扼制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组猛烈扩张势头,保护理科。这一方案得到广泛认可,因为保护物理、化学科目组毕竟是有利于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好事。
  3 2007年,不同科目组的不可比性与统一划线的矛盾亟待解决
  2007年,文理科分开划线,文理科再现划线困局。在理科科目组中,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为公共科,物理、化学、生物为不同的X科目,不具可比性,如果理科以“3 x 理科基础”5科加总分,统一划线,其合理性会遭到质疑。同理,文科科目组中,也有政治、历史、地理不同的x科目不具备可比性的困局。2001各科目组以5科总分统一划线,之所以没有立即受到群起质疑,是因为有标准分作掩护,当时人们误认为标准分具有可比性,而现在却是在赤裸裸地把根本没有可比性的各X科的高考成绩加进总分统一划线,显然无法令人信服。2007年高考放榜后,文科中政治科目组、历史科目组、地理科目组统一划线,理科中,物理科目组、化学科目组、生物科目组统一划线受到广泛关注、讨论和质疑。人们又开始“研究”报哪一科目组较有利的问题,弄不好又将重现几年前的尴尬局面,为了给考生以公平,为了稳定中学教学秩序,人们在积极探讨合理的解决办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办法。
  
  二、解决划线困局的几种不合理办法
  
  1 平衡平均分办法
  以理科为例,在理科中,物理、化学、生物3科不具备可比性,给统一划线造成困扰,有人设想,让3科平均分趋近。这就是平衡难度拉齐平均分办法。这种设想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各科目学生的素质不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理科生中有最优秀的1万名报考物理,最不优秀的1万名报考生物,由于1万名物理考生素质很高,即使试题难度很高,仍会考出较高平均分,而那素质较低的1万名生物考生,即使试题难度再低,平均分也不会很高。这当然是极端的假设,但毋庸讳言,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目组考生素质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凭公共科的平均成绩高低对各科目组考生素质的不平衡性作出公正的判断)。因此,平衡难度,拉齐平均分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2 评卷场补救办法
  即在高考后,发现某学科试题难度较高,另一学科难度较低,在评卷时采取倾向性行动,对于难度较高的学科,评卷时相对宽松,“可给分可不给分时,给分!”相反,对于难度较低的学科,评卷时严格一点,“可给分可不给分时,不给分!”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理,因为它势必留下很大主观性。那么多的评卷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统一吗?谁来监督?既然在两可之间,他不按照你的指令,违规吗?因此,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即使真的实行,也难以实现公平,“十补九不足”。
  3 只按公共科划线
  理科按语数英和理科基础4科总分划线,文科按语数英和文科基础4科总分划线。这样做会摧毁X科的教学,不利于学生选择和发挥x科特长,在1999年一2000年,以公共科为主线,X科为达标线已被否定,这个回头路万不能走。
  4 考前下达各科招生计划数,各科目组分别划线
  这种办法类似文理分开划线办法,但其实未必适应理科内部或文科内部解决划线问题,因为 很多理工科类专业可以面向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组考生,很多文科类专业可以面向政治、历史、地理科目组考生。那么,各专业招生人数应该如何分割,简单的一分为三吗?是按考生质量还是按考生数量?考前对各科招生人数的分配难免引起争议,并且还有考试院和高校招生权限的平衡问题,以及中学科目组的正常设置与高考招生的协调问题。听任考试院在考前确定各科目组招生人数,会影响高校招生自主权。听任高校自行确定各科目组招生人数,可能会导致科目组失衡,一些科目组可能会因招生人数太少而遭遇淘汰命运,影响到中学的科目组设置。
  5 扩大高校自主权,淡化划线意义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也是高考改革目标之一,但是淡化划线意义,高校权限过大,失去制约,招生秩序将会发生混乱,也不利于考生公平竞争。
  6 恢复大文大理考试方案
  既然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不具备可比性,那就干脆让理科生都考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生都考政治、历史、地理。此方案不好,第一,它否定了十年来广东高考“3 X”的改革成果。第二,它违背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改革初衷。第三,现有的高考方案既重基础,又重特长,既顾全面,又顾重点,不失为一个很好方案。因此,回头路绝不能走。
  
  三、解决划线困局的比较合理可行的办法
  
  1 解决方案
  以公共科高考成绩总分统一划线分配各科目组上线名额数,再以各科目组内5科高考成绩总分分别划线。
  第一,以公共科高考成绩总分统一划线分配各科目组上线名额数。
  理科以语文、英语、理科数学、理科基础4科高考成绩总分划线,文科以语文、英语、文科数学、文科基础4科高考成绩总分划线,这是一次面向科目组而不是面向考生的模拟划线,根据文理科各自的招生计划,以公共科总分分别划出文科和理科的一批线、二批A线、二批B线、三批A线、三批B线,然后统计出各批次中各科目组的人数,这些人数就是各科目组在各批次中分得的上线名额数,操作起来很简单。
  第二,各科目组分得上线名额数后,各自以科目组内5科高考成绩总分分别划线。
  各科目组由第一步得到的上线名额数后,根据名额数,各自以科目组内五科(“3 X 文基或理基”)高考成绩总分分别划线,这是面向考生的正式划线,尽管各科目组由于x科成绩不同而导致各批次分数可能不同,但文科或理科的各科目组考生在相同批次的公共科档次却是相同的,这较易为高校教师、考生、家长、社会各界所接受。
  2 新方案的意义
  第一,新方案继承和兼容了广东3 X方案下历次划线改革的优点,近十年的划线困局有望终结。
  1999年取公共科(语数英)为主线的划线原则,一条线统一6科目组是令人信服的公平。2001年5科总分划线,克服了X科、综合科被边缘化的危险,有利于各X科在中学教学中的正常开展。2007年文理科先定计划指标,然后分别划线,剑指中学各科目组选报的无序、失衡的乱局。新方案兼容了这些优点,强调公平、公正精神,遵循科学合理原则,符合规范、直观的要求,有望给划线困局画上句号。
  第二,新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正常成长环境。
  2001~2006年间,在标准分制下,每个科目组上一批、二批高端分数线的人数取决于所在科目组的人数。因此,很多中上层生的命运就控制在广大下层生手中,如果广大下层生转移集中到个别科目组,那么其他中上层生在下层生较少的科目组中,高考上线竞争的激烈程度会大增,很多中上层生常常“逐水草而居”,随下层生的转移而转移。2007年以前,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政史生的人数不断增多,不少中上层生带着“投机”的目的或在教师的怂恿支持下,跟着转移到政史生科目组,许多学生尽管感兴趣的科目是物理和化学,但高考分数为重,他们被迫放弃物理或化学而选择其他科目组。2007年文理分开后,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不彻底,人们又开始。“研究”报生物会不会比报物理、化学更有利的问题,每一届新生都会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而调整报考方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
  新方案克服上述弊端,一个公共科占优势的上层生到哪一个科目组,就会为该科目组带去一个上线名额,上层生越多的科目组,上线名额就会越多,这是开放性的。上层生选报科目组再也不需先培养“田忌赛马式”的战略思维,或依赖于幸运地遇到有“战略眼光”的老师。他们只须选择最擅长和最有兴趣的一个科目就行了。新方案是一种以考生素质定上线名额的方案,摒弃了简单地以数量定上线名额的弊端,极大地便利了广大中上层生选报科目组,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正常成长环境。
  第三,新方案为各科目组的正常发展留下了空间,为中学教学的正常开展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新方案实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新方案用统一的标准划线,有利于高校准确甄别人才,考生们在公平的划线标准下,为了获得最大优势,必须认真选择最有优势的X科目,因为考生公共科高考成绩优秀可为该科目组争得上线名额,但如果X科高考成绩差,仍有可能落榜或下降批次。这使高校能最大限度地录取到有专业兴趣和优势的X科特长生。
  第五,新方案有利于巩固十年高考改革的成果,为高考改革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划线是高考关键的一环,划线困局的长期存在成为高考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为它事关千家万户,涉及面广,不可不慎。划线困局的存在使高考其他环节的改革也受影响,而且为了解决划线困局,出现了否定高考“3 X”新方案,走回头路的设想,十年高考改革成果有被颠覆的危险。新方案继承了十年改革成果,顺应高考改革潮流,结束了划线困局,为高考改革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责任编辑 王 昭
其他文献
她的故事,在一部分人眼中是不务正业、甚至是离经叛道;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十分酷炫,相当牛逼。然而,这些争议与崇拜,都不是于音做这些事的理由与初衷。  其实,她的出发点跟所有户外人一样:让生活有光芒。  “10年前的你,会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极少有人能不假思索地作答,但于音一秒也没耽搁:“那必须的!”  这位“85后”中国女孩,用10年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亲眼看看珠峰。特别的是,她用了绝大多数人都没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师生之间的互动日益加强,但另—方面,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还是鲜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是过分追求“动”的频率,忽视“动”的内在品质,教师屡屡提问,学生频频回答,在课堂形式上逍遥地打着“水漂”;二是过分追求“动”的形式,一节课下来活动不断,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辩论,忙得不亦悦乎。凡此种种,看似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其
一、教育创新源于将“问题”当“课题”    2005年暑期,正是江苏省启动整体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局之年。暨阳高级中学针对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停留在粗放型的“应试教学”层面、师资队伍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德育工作成为形式和装饰、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满堂灌等现实问题,组建了“暨阳高中学校文化管理工程”专家组,经过反复探讨、论证,制定了2005—2015年学校发展规划,出台了“文化立校,文化兴
正如葛剑雄先生在一篇演讲中所说,“读书”与“行路”,按照目的的不同,可以有“娱乐”、“求知”和“研究”,以及“娱乐”、“考察”和“实践”之别。  为了娱乐而读书或行路,只要无害且能致乐,可随兴之所至,兴起而来,兴尽而归。否则,就失却了调节身心、怡养神识之意义。此事专为趋乐避苦而设,人人皆可为之,不必属之业于读书者。  然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则专为求知、研究之读书人而设,意有所属,不可不
“节外生枝”语出朱熹《答吕方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是指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1]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学生的思想与教学内容产生碰撞,认识和体验的不断加深,就有可能产生与教师预设所不同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这些问题会导致课堂教学预定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纯属“节外生
儿童问题是教育世界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观可以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教育观。当前,面对我国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漠视儿童甚至压制儿童的现象,儿童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及至全社会的重新关注。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山东师范大学丁海东博士的《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作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之一,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作者对于儿童精神世界及其人文文化之品性的观
2020年对我国妇女权益保障而言,是进步之年。这一年,党和国家统筹规划,于上层建筑中宏论叙事——  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全球妇女事业支持力度;中共中央建议十四五规划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系列立法建设,对妇女民事权益平等保护的同时加以特殊保护,加大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力度;国务院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出台通知意见,给予孕产妇特别关爱……  2020年妇女权益保
培养学生获得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教学创新领域。北京市于2007年借助高中课程改革契机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启动了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力量的“翱翔计划”。  “翱翔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突破现
大学教育是纯粹功利性吗?大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吗?大学精神遗失了吗?这些问题似乎司空见惯、老生常谈,但是当我们对大学教育寄予无限期望而又不得不直面当下的教育实践时,对于这些问题,除了深刻思考和反躬自省,我们别无选择。    一、作为问学过程的大学教育    冲过拥挤的高考独木桥进入大学之后,该以怎样的姿态过好大学生活?这是莘莘学子必须认真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因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人生未来的发展。
校长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最高领导者,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就表明了校长在学校办学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校长加上‘现代’,这一定语,表明它具有时代性的概念,具有新的含义。现代校长正遇上社会变革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校本管理等使学校管理具有新的内涵。在学校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现代校长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全面扎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