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苏教版五下)教学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i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受和积累描写二泉风光、乐曲旋律的词语,能从凝练的词语中触发想象、联想故事、体会情感,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
  3.能从文本信息中获知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缘由,结合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阿炳的苦难生活,以及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一、音乐卡片串全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板贴:一首曲子)
  生:这首曲子听起来很优美。
  生:还带有一点忧伤。
  生:仿佛是一个人在叙述他坎坷的人生。
  师:这首曲子就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板贴)。你对这首曲子有哪些了解呢?(出示)
  《二泉映月》音乐卡
  作者: 地位:
  创作缘由:
  旋律特点:
  情感主题:
  生:《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他是盲人,所以人们也叫他瞎子阿炳。
  生:阿炳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擅长拉二胡和弹琵琶。
  生:我知道《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很有地位。
  师:我們来看课文是如何介绍这首曲子的地位的。(出示)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师: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二泉映月》的地位,你会用哪个词呢?(生:享有盛誉。)“享”是本课的生字。跟老师一起在田字格中写一写,请注意第一横退让稍短,“子”字长横不能丢。
  师:这首曲子到底享有怎样的盛誉呢?
  生:2007年,《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被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带到了太空。
  生:《二泉映月》还是二胡考级的九级必考曲目呢!
  师:(出示)
  这样伟大的音乐,只能跪着听。——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这是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英国音乐家
  师:乐坛大师们对《二泉映月》有这么高的评价,足可见它——(生齐:享有盛誉。)
  二、一首曲子一道景
  师:这样伟大的曲子是怎样诞生的呢?谁能简要说说它的创作缘由?
  生:阿炳两次来到二泉边,第一次除了流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后来他双目失明,又来到二泉边,从泉水中听到了很多声音,就创作了《二泉映月》。
  师:这首曲子跟一处著名景点有关,这处景点就叫——二泉映月。
  (生再次齐读课题。师板贴:一道景。)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这一道风景的句子和词语。
  (生读、画,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找到了第1小节。(师出示)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我们如果将这段描写二泉映月中的四字词语提炼出来,那便是——(出示)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师:同学们接下去交流的时候,能否也像这样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美景的四字词语?
  生:我还找到了“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我还想补充一个“淙淙的流水”。
  师:变成四字词语就是“流水淙淙”。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流水声吗?
  生:很细,很清,很好听的声音。
  师:是啊,而且这种声音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泉水十分干净、清澈。把大家找到的这些四字词语整理一下,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尽量读出每个词语给你的感觉来。(出示)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 流水淙淙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这里的每个词语都可以想成一幅画。比如,读着“静影沉璧”,你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板书: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面灰色的墙壁倒映在水中。
  师:同学们,“静影沉璧”的“璧”可不是墙壁的“壁”,它的下面是个“玉”字,猜一猜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璧”也是“完璧归赵”的“璧”,它的意思是美玉。
  师:而且是一种什么形状的美玉呢?
  生:是圆形的。
  师:在这个词语中,那沉在水中的、圆形的、洁白无瑕的美玉指什么呢?
  生: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师:好啊,就请你来读一读,这次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在静静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明月,那明月倒映在安静的池水中,就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璧玉。
  师: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这些凝练的四字词语里都藏着一幅画,如果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你脑海中又会出现一幅怎样的二泉映月全景图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
  藤萝摇曳树葱茏,
  一泓清泉月如银。
  水波映月影成璧,
  茫茫月夜水淙淙。
  师:将这些凝练的词语化为诗行,慢慢地读,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二泉映月图。(板书:凝练)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你觉得这幅完整的二泉映月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这里十分安静。
  生:有一种很优美的感觉。   师:把你们的感觉结合起来,那就是——
  生:安谧静美。
  师:(板书:静美)难怪乾隆下江南时御笔亲题“天下第二泉”。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读出这“天下第二泉”的美好来。
  (生读)
  三、一首曲子一人生
  师:按常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曲子也应该是优美的感觉。可我们分明在曲中还感受到了悲凉、感受到了哀伤,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阿炳小时候很天真,无忧无虑,长大之后双目失明,生活艰难,所以他就把自己的苦难用二胡表达出来。
  师:是啊,艺术的创作总是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一首曲子也是一段人生啊!(板贴:一首曲子一人生)
  师: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中秋月夜,二泉边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谁来读读课文第4小节?
  (生读)
  师:此刻,静谧美好的天下盛景已经看不见了。(投影上隐去描写“二泉”美景的诗行)他的眼前只有无边的黑暗,他只能倾听,倾听淙淙的泉水声,他只能回想,他回想起了——回想起了——(引读课文,在 “师父说过的话”“坎坷的经历”上标着重号。)
  师:谁来读第2小节幼年时师父对他说的话?
  (生读)
  师:谁来读第3小节坎坷的经历?(生读)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他坎坷的经历你会选什么呢?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师:这里只有寥寥8个字,但你能想象到他的坎坷吗?
  生:我能想到阿炳虽然生了病,但是家里没米下锅,他只能强撑着病体外出卖艺度日。
  生: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时,阿炳在街头卖艺,没有挣到什么钱,却冻得瑟瑟发抖。
  生:我还想到中秋佳节家家团聚的时候,阿炳一人在墙角拉着二胡,没有人陪伴他,甚至没有人理他,摆在他前面的破盆子里还没有一个铜板。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凝练的词语中想到了一些画面,可是阿炳的经历远比你们想象的更加坎坷,这凝练的词语中还包含着多少辛酸的故事啊!(板书:故事)请同学们速读资料《不幸的一生》(600字左右,大约给两分钟时间)。
  师:我看到同学们在读阿炳的故事时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紧闭双唇,有的在暗自叹息,当我们了解了阿炳苦难的人生故事后,读起这两个词语来会更有感觉!齐读“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起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引读课文)
  师:此时此刻,阿炳听到的还只是泉声吗?
  生:不是的,这时的泉声已经变成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不是的,这些其实是阿炳的心声。
  师:你们都听懂他的心声了吗?同桌选择一句,结合刚才你在资料上读到的阿炳的故事《不幸的一生》,相互说一说。(出示)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叹息……
  伤心的哭泣,哭泣……
  激愤的倾诉,倾诉……
  倔强的呐喊,呐喊……
  ( )的( ),( )……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叹息自己4岁丧母,虽然还有父亲,但因为父亲是道士,只能无奈地喊“师父”,不能叫一声“爸爸”。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伤心的哭泣,哭泣父亲去世后,自己被坏人欺骗,瞎了眼睛,又被亲戚夺了财产,流落街头。
  生:阿炳似乎聽到了激愤的倾诉,倾诉在街头卖艺时受尽了别人的冷嘲热讽,有一次还因为拒绝了军阀的堂会而被毒打,身受重伤。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倔强的呐喊,呐喊我虽然瞎了,可是不能没有做人的尊严,人穷志不穷,卖艺不卖国。
  师:还有仿照课文的句式创造的吗?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悲愤的控诉,控诉族人逼死了自己的母亲,控诉恶霸欺人太甚,汉奸卖国求荣,控诉命运是多么不公!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痛苦的嘶吼,嘶吼老天为什么不给穷人一点活路啊,为什么不给双目失明的人一点生的希望啊!
  师:此时此刻,阿炳真是百感交集,太多的心声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都化作了省略号,都凝结在这四个短语中了,这凝练的短语不仅隐藏着苦难的故事,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啊!(板书:情感)把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四、再赏乐曲学表达
  师:(引读)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他的手指——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师:(对照板书)二泉美景不得见,坎坷人生诉不清。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唯将心事付月夜。真可谓:一首曲子一道景,一首曲子一人生。(播放音乐,剪辑成3段:“前缓”“高潮”“后缓”。)
  生:(个别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生:(全体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生:(女生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出示音乐卡)如果把这首乐曲的旋律特点凝练成几个四字词语,你能圈画出来吗?
  生:(默读圈画后反馈)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师:谁能上黑板用曲线画出这些词语表现的旋律特征?
  (一生在黑板上画旋律曲线,其他学生练读这些词语。)   师:这位同学画完了,你们看他画得是否准确?对照曲线齐读这些词语,读出词语所表现的旋律特征来。(指导学生带上手势,循着曲线走势读好词语。)
  师:短短几个词语就勾勒出了乐曲的旋律特征,如果我们也能将这些凝练的词语联系起来化作诗行,就可以把《二泉映月》整体的旋律特征表现出来了。试着写一写。注意写在横线上的字要行款整齐,大小间距要匀称。
  (生自由书写,师巡视指导。)
  生:委婉连绵出幽谷,升腾跌宕渐高昂。舒缓起伏动人心,恬静激荡久回响。
  师:他把“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凝练成“升腾跌宕渐高昂”,妙哉!
  生:委婉连绵忆二泉,升腾跌宕诉苦难,步步高昂勇抗争,舒缓激荡爱满腔。(生不约而同鼓掌)
  师:这位同学写的跟刚才那位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他把每一种旋律表达的意思也写进去了。
  生:他突出了中间段的旋律,把“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强调出来了。
  师:我们巧妙地化用四字词语,把旋律特征和阿炳的人生联系起来,就可以写出一首咏《二泉》的小诗了。看这两位同学的字写得如何。(投影出示)
  生:第一位同学的字单个看起来挺好的,但我建议他在写一行诗句时,字与字的间距可以稍微宽一点,不要把字挤在一起。
  生:我觉得第二位同学的字大多写得很工整,但是“委婉连绵”的“婉”写得太宽了,和其他字比起来不够匀称。
  师:同学们,从刚才两位同学处受到启发,请进一步修改你的诗句,注意把字写得整齐、匀称、美观。
  师:这乐曲中除了蕴含着阿炳人生的苦难,还能表达出他怎样的情怀呢?(板贴:一首乐曲一片情)这段乐曲描绘的文字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进一步走近阿炳,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语言。
  【评析】
  更贴近文字的语文教学——评任丽芳《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围绕这篇课文的研究层出不穷。珠玉在前,任丽芳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突破在何处呢?我认为除了其“大气睿智,充满灵气”的教学风格外,最值得咀嚼的莫过于“此课教学”与“此篇文章”的高度契合了。
  首先,教者解读出了“此篇文章”的独特。《二泉映月》是一篇情质兼美的课文,从内容来看,全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了阿炳前后相隔十多年两次來到二泉的不同境遇,并因此而创作《二泉映月》的故事。教者准确地把握了“二泉优美的景色,阿炳坎坷的人生,《二泉》曲子的创作经过”三者之间的联系,以曲为核心,巧妙勾连“景物”和“人生”。
  从语言来看,课文多用四字词语来表达,显得凝练整饬,读来朗朗上口,如果能调动阅读者的想象与体验,必能让感人至深的情感从文字间流淌出来。因而,教者巧妙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凝练的四字词语来描写景色,述说人生,表达情感的。这样,既把握了文本推进的序,又凸显了文字所抒的情。
  其次,教者设计了与“此篇课文”相契合的教学活动。一是体现为教学内容的恰当取舍。教者对文本课时划分准确,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既符合初读的基本规律,体现从读到悟,又敢于突破,重点突出二泉美景和阿炳人生的体悟;第二课时则重点品读描写音乐的片段,升华出阿炳在苦难的煎熬中仍怀有“热爱”的可贵,自然生出读写迁移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安排,可以体现出教者对行文内在关联性及语言独特性的准确把握。
  二是体现为教学板块的结构清晰。教者由题入手,用“音乐卡”撬动全课,提炼出“一首曲子一道景,一首曲子一人生,一首曲子一片情”这条教学主线,由景到人,由人到曲,层层递进,每一板块内部亦是目标明确,环环相扣。
  三是体现为教学手段的适切有效。显而易见的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教者相机采用浏览、默读、朗读、合作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而在体会文本凝练的语言时,如何让学生再现其中的“画面”“故事”“情感”呢?教者采用的手段是启发想象,补白画面;阅读故事,加深体验;迁移表达,体会情感。手段与目的高度一致,保证了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三,每个教学细节都力求贴近文字。本课教学最大的特色是对文字的推敲。在进行“赏美景”“悟人生”“知旋律”三个重点板块的教学时,教者始终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培养学生的词感,发展学生的语感。比如教学“静影沉璧”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出现“误差”时,及时给予纠正,帮助学生顺利打开了想象的闸门。这样,再将词语连缀成诗,学生便形成了对美景的整体感知。再如教学乐曲旋律的四字词语时,用画曲线图的直观形象、朗读时声音高低节奏的变化来感知词义,让学生尝试模仿连词成诗的方法,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乐曲的整体特征。这样,学生既感知到了文本语言的凝练之美,又通过语用实践丰富了凝练表达的经验。
  更须关注的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者也非常重视“生成语言”的准确运用。比如,在教学“淙淙的流水声”时即体现了词语教学精确性的要求;在模仿课文用排比句式说话的过程中,又体现了将刚摄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即时内化和再创造的意图;在最后“连词成诗写旋律”的环节,则通过差异资源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构思和“炼字”功力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像这样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教学细节使课堂充满了浓郁醇厚的“语文味”。
  正因如此,如果要找一个最凝练的句子来形容这堂课,那便是“更贴近文字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结构,重建了语文目标的序列,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那么,统编本教材对语用的凸显,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广东刘艳老师执教  的《我是一只小虫子》做了很好的  阐释。  一、目标定位凸显语用  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编排了《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我是一只小虫子》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本单元的教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品味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言,并展开想象,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设疑,激情导趣  1.通过预习,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2.像丝瓜、葡萄这样的攀援植物是靠搭架子往上生长的,爬山虎也是攀援植物,它是靠什么往上生长的呢?(
文本解读  《夜色》是一首儿歌,采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很怕黑。后来“我”和爸爸出去散步,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从此不再怕黑了。儿歌分两个小节。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童趣。  怕黑的天性使儿童看不到夜的美丽,阻挡了儿童探索的视野。夜晚的星空是怎样璀璨,夜晚的花草是怎样微笑,夜晚的大地又是怎样唱着无声的歌。柯岩的《夜色》正是捕捉到儿童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
教学目标:  1.创设“戏迷”的趣味情境,并通过学习了解京剧,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2.借助语言文字,结合阅读经历、生活体验等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结合课前关于“京剧”的问卷调查,用饼状统计图出示其中两题:你了解京剧吗?你对京剧的印象?学生分享答题体会及从图表中获得的信息。  2.交流后出示资料,说说京剧爱好者的不同称呼。  京剧爱好者分为不同层次:喜爱京剧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译宏富,如《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朱先生的研究推动了中国美学以更加系统化、逻辑化的现代学科的形态向前发展。1983年,朱先生在访问香港中文大学答记者问时对自己的学术道路作了这样的评价:“我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
不久前,我在山东威海参加了一场《小学生小散文100课》的小读者见面会。见面会不仅有小学生的经典美文朗诵展示、阅读体会交流,还有几位同学的仿写作文展示。其中有个女孩的作文模仿杨朔的《泰山画卷》,描绘出威海当地的山水美景,其构思独特,文辞清雅,语言极富诗意与灵性,再加上她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了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  交流互动时,有个小男孩举手提问:“林老师,我怎样才能写得跟她一样好?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
各【gè】甲 金 篆  会意字。从夂,从口。“夂”是“止”字的倒写,俗称折文头。甲骨文写如“”,是朝下的脚趾形;下部的“口”表示家门口(古人穴居,亦可视为洞口),会意为人回到居住之所,走进家门。本义是回到。“出”的甲骨文写如“”,上面的“”是朝上的脚趾形,隶变后写成“屮”(“止”的变形),下“凵”(kǎn)也是表示所居的家或洞穴,意为脚走出家门,“出”()与“各”()一出一进,表义相反。“各”现代
一、抓住题眼明主线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黄山奇石》。  师:从课题你知道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很奇特。  师:如果要表达黄山石很奇特,怎么读呢?  生:黄山奇石。(朗读侧重“奇”字)  师:你看,朗读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了。  二、连词成句练语言  师:课前预习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生:很多遍。  师:那老师要检测一下,看看课文中带生字的字词你们是
李斌老师提出的“为思维而教”,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他的这一教育主张,与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直觉和实践经验不谋而合。我为他超凡的实践勇气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这项宏大的研究感到忧虑。好在他聚焦到“小学思维写作教学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这样便有了开展规范性科学研究的可能。本文是我所了解到的李斌老师及其团队已有的实践,同时也对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随文阅读、做动作、拓展等方法,在语境中学习“酪、捡”等12个生字,理解“奶酪、小哥儿俩、拌嘴”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写“奶”等4个生字。  2. 能借助关键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聚焦故事起因和结果中的语言和动作感知狐狸的狡猾,初步感知熊哥儿俩的斤斤计较。  3.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桌互读等形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并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