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曾几何时爱上了央视节目《赢在中国》,每每听到它的主题歌《在路上》,心中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如果说那是创业者的人生感悟,那么我们这些教师呢,每天行走奔波于课堂,是否也应该“赢在课堂”?
新课改对高效课堂只有两个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自己也上网学习了有关新课改理论,在高一开校之后就尝试着改变授课模式,试图改变自己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从而提高授课的效率。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赢在课堂呢?
一、赢在学生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精神与力量源泉。学生对这们课缺乏兴趣,任你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他缺少了一种学习的内驱动力。但兴趣是不能强求的,要顺其自然、着力培养。兴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强化和积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为了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要求一个大的演讲话题,让学生在此话题内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演讲,可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讲笑话,进行成语接龙,讲身边的故事,校园新闻,说绕口令,即兴讲故事(随便找几个词语,编一个完整的故事)等。学生演讲充满个性而富有创造性,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很好的舞台,实践证明,学生们也恰恰找到了这种感觉,使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一种满足。
配乐朗诵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有時,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反复去读、还不若配一曲与文本格调一致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去朗读、领会、理解毕业论文范文。如教授巴金的《小狗胞弟》这篇文章时,可配一曲略带哀伤的背景音乐,浓郁的伤感氛围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那种无奈、自责与忏悔的情感,进而去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
二、赢在教材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
“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上课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出现语文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师生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老师该强调的不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不该强调的大讲特讲,没有突出重点的策略,学生没有消化重点的方法,导致师生将时间和精力分散,不能有效的学习。学习的重点常常成为学习的盲点,知识体系不完整。“蜻蜓点水”式的肤浅和面面俱到的强调,是导致低效课堂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摘要言不烦,切中肯綮,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包身工》这篇课文,篇幅很长,我们可抓“双线结构”“点面结合”两点来讲;李白《蜀道难》可抓住“难”这一字,从“怎样写?”“为什么写?”来讲。杜甫《咏怀古迹》可从“怨恨”二字切入。
如何才能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潜心研究教学”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坚强后盾,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知有也。教学是一门学问,有一种魂隐含其中,不深入研究是掌握不了它的真谛的、抓不住它的精随的。教师课前应该大量占有资料,潜心研究教材,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了然于胸,上课才能做到自信激情、驾驭有度、收放自如。
三、赢在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边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与参与;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忘却了民主与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未必听的带劲,人的注意力有强有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太少的话,难免思想开小差。
怎样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原则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如何操作?这是每一个老师上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老师考虑的不是上课时自己讲些什么,而是考虑如何让学生手、脑动起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如读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课外阅读时,难道会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吗? 李商隐《锦瑟》一诗,表意隐晦、含蓄,主题具有多向性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探究。
我们教师只有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想象力,以收到“柳暗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教师以课堂为主要作战阵地,我们这些已经走在新课改路上的一线老师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获得最高的产出,让我们的课堂人生走向一片蓝天,还需要我们以爱心为拐杖,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曾几何时爱上了央视节目《赢在中国》,每每听到它的主题歌《在路上》,心中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如果说那是创业者的人生感悟,那么我们这些教师呢,每天行走奔波于课堂,是否也应该“赢在课堂”?
新课改对高效课堂只有两个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自己也上网学习了有关新课改理论,在高一开校之后就尝试着改变授课模式,试图改变自己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从而提高授课的效率。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赢在课堂呢?
一、赢在学生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精神与力量源泉。学生对这们课缺乏兴趣,任你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他缺少了一种学习的内驱动力。但兴趣是不能强求的,要顺其自然、着力培养。兴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强化和积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为了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要求一个大的演讲话题,让学生在此话题内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演讲,可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讲笑话,进行成语接龙,讲身边的故事,校园新闻,说绕口令,即兴讲故事(随便找几个词语,编一个完整的故事)等。学生演讲充满个性而富有创造性,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很好的舞台,实践证明,学生们也恰恰找到了这种感觉,使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一种满足。
配乐朗诵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有時,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反复去读、还不若配一曲与文本格调一致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去朗读、领会、理解毕业论文范文。如教授巴金的《小狗胞弟》这篇文章时,可配一曲略带哀伤的背景音乐,浓郁的伤感氛围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那种无奈、自责与忏悔的情感,进而去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
二、赢在教材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
“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上课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出现语文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师生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老师该强调的不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不该强调的大讲特讲,没有突出重点的策略,学生没有消化重点的方法,导致师生将时间和精力分散,不能有效的学习。学习的重点常常成为学习的盲点,知识体系不完整。“蜻蜓点水”式的肤浅和面面俱到的强调,是导致低效课堂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摘要言不烦,切中肯綮,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包身工》这篇课文,篇幅很长,我们可抓“双线结构”“点面结合”两点来讲;李白《蜀道难》可抓住“难”这一字,从“怎样写?”“为什么写?”来讲。杜甫《咏怀古迹》可从“怨恨”二字切入。
如何才能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潜心研究教学”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坚强后盾,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知有也。教学是一门学问,有一种魂隐含其中,不深入研究是掌握不了它的真谛的、抓不住它的精随的。教师课前应该大量占有资料,潜心研究教材,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了然于胸,上课才能做到自信激情、驾驭有度、收放自如。
三、赢在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边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与参与;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忘却了民主与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未必听的带劲,人的注意力有强有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太少的话,难免思想开小差。
怎样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原则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如何操作?这是每一个老师上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老师考虑的不是上课时自己讲些什么,而是考虑如何让学生手、脑动起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如读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课外阅读时,难道会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吗? 李商隐《锦瑟》一诗,表意隐晦、含蓄,主题具有多向性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探究。
我们教师只有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想象力,以收到“柳暗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教师以课堂为主要作战阵地,我们这些已经走在新课改路上的一线老师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获得最高的产出,让我们的课堂人生走向一片蓝天,还需要我们以爱心为拐杖,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