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代科举施行的特奏名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特殊制度,从隋唐至明清,唯独只有宋代施行特奏名制度。该制度形成于宋太祖后期,很多在科举上屡屡失意的知识分子凭借这项制度成功步入官场,该制度也被认为是皇恩浩荡的一种表现。但是随着特奏名制度的不断深入,它的诸多弊端逐渐显露。本文将对宋代特奏名制度带来的弊端其历史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宋代;特奏名制度;弊端;影响
一、宋代特奏名制度的弊端
作为宋代科举制度的一项衍生制度,特奏名制确实在扩大科举入取人数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特奏名制度也给那些屡试不第的知识分子带去了功名的希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这一制度带给宋王朝的诸多弊端,总的来说,宋代特奏名制度的施行其弊端是主要的,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一)加剧冗官的严重性
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在录取人数方面已经远远超过隋唐前代。这对于人才选拔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也导致了宋代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再加上“官、职、差遣”的任官制度,有许多官员只享受俸禄,而无实际职事,宋代冗官现象严重。
对于宋代早已臃肿的官僚体系来说,特奏名制度无疑又是一大重压。那些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尚有一大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又哪里还有职位给与特奏名制度出身的进士呢?从这个方面来说,特奏名制度带给宋代官僚体系的只是更多的闲职官员和更庞大的财政支出,还有那徒有虚名的“皇恩浩荡”。
(二)录取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特奏名这个名词,《宋史》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 参其年而差等之, 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特奏名一般都是屡试不弟的知识分子,朝廷念其在科举上的积极性,便给与他们一个功名。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其中的部分人确实具有较好的素质,但是大部分通过特奏名制度进入官场的人,或垂垂老矣、或資质平庸、或能力一般,他们对于宋代政治建设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
(三)限制知识分子,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创新
对于那些屡试不第的读书人来说,特奏名制度就是他们的永恒的希望之灯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对于那些正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来说,特奏名制度就是他们的未来保障,即使他们这次科举落第了,他们还是有机会最终步入官场的。特奏名制度就是这样给与了无数宋代知识分子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被捆绑在科举这条大船上。不断的失败,又不断的去参加考试,他们似乎已经变成了考试机器,他们的人生仿佛就是为考试而存在。宋朝统治者通过这个制度,将知识分子牢牢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科举的囚笼里,社会或许会因此而稳定一些,而无数知识分子的人生却是那么的黯淡失色。
(四)特奏名制度并不能给与知识分子光明的前途
在很多时候,特奏名制度相对于正式的科举制度来说只能勉强算一个安慰奖,其录取缘由也大多是皇上念诸考生科举不易,便恩泽众人。纵观整个宋代,特奏名出身的进士其仕途发展始终不能与正式科举出生的进士相提并论。
朝廷对特奏名制度出身的进士授官都很低,对于部分人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1]正式科举第一甲第一名可以授予八品京官,而特奏名第一甲第一名却只能授予授予判、司、簿、尉( 从九品选人) 乃至试衔官,这在初始官职上就已经增加了特奏名升迁的难度。另外,那些正式科举出生的官员一般在一年以后都会照例升迁,而对于特奏名出身的官员来说,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升迁制度,或者说政府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升迁。以至于有人这样感叹:对于绝大多数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够成为选人已是幸事,此后的仕途前程则基本无望。
二、宋代特奏名制度的历史影响
(一)对宋朝的影响
最为宋代特有的科举衍生制度,我们还是无法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影响。它拓宽了入仕途径,践行着宋代重文抑武、优待士大夫的国策;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以皇恩为大旗,使本朝的知识分子都能为自己所用;它也带动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对于国民文化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特奏名制度不断冲击着早已不堪重负的宋代官僚体系和财政体系,带给宋朝更多的是压力和无所事事的官员。它同时也束缚住了知识分子的思维,使得宋代的文化始终无法像唐朝那般百花齐放。它只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的安慰,一个埋藏在皇恩下的祸端。
(二)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的特奏名制度是对科举制度的一次大胆创新,让后世之人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扩大科举录取人数的利弊,为后世建立健全科举机制提供了借鉴。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许多特奏名制度出身的进士,他们虽然在官场上难有展现的机会,但是他们在地方政治和文化上的贡献却不容小觑。他们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地方上的兴学、救灾、维持社会治安、主持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不可否认,他们中的有些人还是想要为国家进步,体制完善,穷尽一生的努力,却最终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尘埃,但是他们努力过,奋斗过,甚至动摇过,他们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在黑暗中照亮的,也许是千百年之后的人的心。
总之,特奏名制度作为宋代的一个特殊的取士制度,其对宋代的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分析这一制度时,应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制度的弊端,又要看到制度的合理性和在制度下某些个体身上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选举二之一二至一三.
关键词:宋代;特奏名制度;弊端;影响
一、宋代特奏名制度的弊端
作为宋代科举制度的一项衍生制度,特奏名制确实在扩大科举入取人数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特奏名制度也给那些屡试不第的知识分子带去了功名的希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这一制度带给宋王朝的诸多弊端,总的来说,宋代特奏名制度的施行其弊端是主要的,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一)加剧冗官的严重性
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在录取人数方面已经远远超过隋唐前代。这对于人才选拔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也导致了宋代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再加上“官、职、差遣”的任官制度,有许多官员只享受俸禄,而无实际职事,宋代冗官现象严重。
对于宋代早已臃肿的官僚体系来说,特奏名制度无疑又是一大重压。那些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尚有一大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又哪里还有职位给与特奏名制度出身的进士呢?从这个方面来说,特奏名制度带给宋代官僚体系的只是更多的闲职官员和更庞大的财政支出,还有那徒有虚名的“皇恩浩荡”。
(二)录取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特奏名这个名词,《宋史》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 参其年而差等之, 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特奏名一般都是屡试不弟的知识分子,朝廷念其在科举上的积极性,便给与他们一个功名。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其中的部分人确实具有较好的素质,但是大部分通过特奏名制度进入官场的人,或垂垂老矣、或資质平庸、或能力一般,他们对于宋代政治建设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
(三)限制知识分子,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创新
对于那些屡试不第的读书人来说,特奏名制度就是他们的永恒的希望之灯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对于那些正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来说,特奏名制度就是他们的未来保障,即使他们这次科举落第了,他们还是有机会最终步入官场的。特奏名制度就是这样给与了无数宋代知识分子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被捆绑在科举这条大船上。不断的失败,又不断的去参加考试,他们似乎已经变成了考试机器,他们的人生仿佛就是为考试而存在。宋朝统治者通过这个制度,将知识分子牢牢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科举的囚笼里,社会或许会因此而稳定一些,而无数知识分子的人生却是那么的黯淡失色。
(四)特奏名制度并不能给与知识分子光明的前途
在很多时候,特奏名制度相对于正式的科举制度来说只能勉强算一个安慰奖,其录取缘由也大多是皇上念诸考生科举不易,便恩泽众人。纵观整个宋代,特奏名出身的进士其仕途发展始终不能与正式科举出生的进士相提并论。
朝廷对特奏名制度出身的进士授官都很低,对于部分人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1]正式科举第一甲第一名可以授予八品京官,而特奏名第一甲第一名却只能授予授予判、司、簿、尉( 从九品选人) 乃至试衔官,这在初始官职上就已经增加了特奏名升迁的难度。另外,那些正式科举出生的官员一般在一年以后都会照例升迁,而对于特奏名出身的官员来说,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升迁制度,或者说政府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升迁。以至于有人这样感叹:对于绝大多数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够成为选人已是幸事,此后的仕途前程则基本无望。
二、宋代特奏名制度的历史影响
(一)对宋朝的影响
最为宋代特有的科举衍生制度,我们还是无法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影响。它拓宽了入仕途径,践行着宋代重文抑武、优待士大夫的国策;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以皇恩为大旗,使本朝的知识分子都能为自己所用;它也带动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对于国民文化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特奏名制度不断冲击着早已不堪重负的宋代官僚体系和财政体系,带给宋朝更多的是压力和无所事事的官员。它同时也束缚住了知识分子的思维,使得宋代的文化始终无法像唐朝那般百花齐放。它只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的安慰,一个埋藏在皇恩下的祸端。
(二)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的特奏名制度是对科举制度的一次大胆创新,让后世之人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扩大科举录取人数的利弊,为后世建立健全科举机制提供了借鉴。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许多特奏名制度出身的进士,他们虽然在官场上难有展现的机会,但是他们在地方政治和文化上的贡献却不容小觑。他们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地方上的兴学、救灾、维持社会治安、主持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不可否认,他们中的有些人还是想要为国家进步,体制完善,穷尽一生的努力,却最终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尘埃,但是他们努力过,奋斗过,甚至动摇过,他们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在黑暗中照亮的,也许是千百年之后的人的心。
总之,特奏名制度作为宋代的一个特殊的取士制度,其对宋代的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分析这一制度时,应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制度的弊端,又要看到制度的合理性和在制度下某些个体身上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选举二之一二至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