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不仅是数学教材设置的内容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练习设计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及时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练习题必须整合例题内容来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同时,经过两年多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课题的实践研究发现,“练习”设计巧妙,学生的学习兴趣犹如破竹一般势不可挡,教师的教学也就轻松自如了。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练习”设计与教学,現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精辟讲解,凸显练习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题学生都能理解编者的意图,很多题目,学生都会被表面现象迷惑。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精辟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理解题意,还能对学生的思维开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练习前必须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弄懂题目的意思,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60平方厘米,它的长不变,宽由原来的8厘米增加到24厘米,求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讲解前,我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学生基本上使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先求出长,再用“长×宽”求出面积。这样,学生能解答这道题,但不能达到本节课巩固新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我打破常规,采用与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明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题。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精心设计,注重“导”得精彩、学得轻松
适时点拨,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例如,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下与“速度、时间、路程”有关的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发展。
如学生说:“我家离学校有2000米,我每分钟走80米,多少分钟到校?列式为2000÷80=25(分钟),因为路程÷速度=时间。”
“我和妈妈去超市,每分钟走80米,走了6分钟,我家到超市有多远?列式为80×6=480(米),因为路程=速度×时间。”
“短跑比赛,明明跑100米用了20秒,他每秒跑多少米……”
……
在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灵活训练,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加透彻,并能熟练地解答这一类型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虽然有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列出算式并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但是他们也用心在思考了,付出了努力,也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三、练习的设计要“巧”开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指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因而,我们设计练习,不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因此,巧设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性,会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能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笔者曾在一次观课活动中看到,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餐厅里,妈妈给了小明80元钱,要他去买3份早餐。汉堡一份16元,面包一份22元,营养早餐一份39元。小明不知怎么买,你能帮他思考一下有几种买法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明白三个关键点:一要控制好总价,不能超标;二要明白数量,即具体的份数;三要注意品种的单价。这种综合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教师设计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情境——模拟餐厅,学生兴趣浓厚,为了解决问题,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学生之间有了合作交流、探讨的机会,每一小组都很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实践证明: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能为学生的思维培养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平台,学生在开放的平台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四、灵活处理,步入练习的奇思妙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景的学习。教师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习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也应该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情景,既要达到教学目的又要使设计层次清楚、鲜明,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又要让学生对活动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一位教师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让学生们微闭双眼,专心听自己在计数器上播下珠子时发出的声音。教师一颗一颗地拨下6颗珠子,2颗放在十位,4颗放在个位,随后把计数器放到桌子下面,再让学生们睁开眼睛。教师问:“你们能猜出我拨的是几吗?它是否是3的倍数?”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答案有:6,60,600,15或51,411或2400……课堂气氛热烈,答案越来越多。学生在交流中得出:只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6的数都有可能,当然这些数也是3的倍数。类似这种练习,新颖独特,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看计数器来练习的话,看到的就只有“24”这一个数,而闭上眼睛,显然“看”到的更多。在这次练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
五、练习的设计在课堂中延伸升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练习的应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时,笔者设计了几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工程问题:①一段路长2000米,甲单独完成需要20天,甲每天完成这段路的几分之几?②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20天,乙单独完成需要30天,甲乙合作,每天完成总工程的几分之几?③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8天,乙单独完成需要12天,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仅知道了工程应用题的特点,还能根据工程应用题联想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合作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总之,数学练习的教学与设计应在课堂教学中升华,是集生活内容、思想方法和思维创造于一体,反映现代技术、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观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在设计练习教学时,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情感态度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一、精辟讲解,凸显练习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题学生都能理解编者的意图,很多题目,学生都会被表面现象迷惑。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精辟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理解题意,还能对学生的思维开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练习前必须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弄懂题目的意思,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60平方厘米,它的长不变,宽由原来的8厘米增加到24厘米,求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讲解前,我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学生基本上使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先求出长,再用“长×宽”求出面积。这样,学生能解答这道题,但不能达到本节课巩固新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我打破常规,采用与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明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题。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精心设计,注重“导”得精彩、学得轻松
适时点拨,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例如,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下与“速度、时间、路程”有关的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发展。
如学生说:“我家离学校有2000米,我每分钟走80米,多少分钟到校?列式为2000÷80=25(分钟),因为路程÷速度=时间。”
“我和妈妈去超市,每分钟走80米,走了6分钟,我家到超市有多远?列式为80×6=480(米),因为路程=速度×时间。”
“短跑比赛,明明跑100米用了20秒,他每秒跑多少米……”
……
在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灵活训练,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加透彻,并能熟练地解答这一类型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虽然有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列出算式并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但是他们也用心在思考了,付出了努力,也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三、练习的设计要“巧”开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指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因而,我们设计练习,不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因此,巧设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性,会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能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笔者曾在一次观课活动中看到,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餐厅里,妈妈给了小明80元钱,要他去买3份早餐。汉堡一份16元,面包一份22元,营养早餐一份39元。小明不知怎么买,你能帮他思考一下有几种买法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明白三个关键点:一要控制好总价,不能超标;二要明白数量,即具体的份数;三要注意品种的单价。这种综合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教师设计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情境——模拟餐厅,学生兴趣浓厚,为了解决问题,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学生之间有了合作交流、探讨的机会,每一小组都很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实践证明: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能为学生的思维培养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平台,学生在开放的平台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四、灵活处理,步入练习的奇思妙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景的学习。教师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习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也应该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情景,既要达到教学目的又要使设计层次清楚、鲜明,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又要让学生对活动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一位教师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让学生们微闭双眼,专心听自己在计数器上播下珠子时发出的声音。教师一颗一颗地拨下6颗珠子,2颗放在十位,4颗放在个位,随后把计数器放到桌子下面,再让学生们睁开眼睛。教师问:“你们能猜出我拨的是几吗?它是否是3的倍数?”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答案有:6,60,600,15或51,411或2400……课堂气氛热烈,答案越来越多。学生在交流中得出:只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6的数都有可能,当然这些数也是3的倍数。类似这种练习,新颖独特,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看计数器来练习的话,看到的就只有“24”这一个数,而闭上眼睛,显然“看”到的更多。在这次练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
五、练习的设计在课堂中延伸升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练习的应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时,笔者设计了几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工程问题:①一段路长2000米,甲单独完成需要20天,甲每天完成这段路的几分之几?②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20天,乙单独完成需要30天,甲乙合作,每天完成总工程的几分之几?③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8天,乙单独完成需要12天,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仅知道了工程应用题的特点,还能根据工程应用题联想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合作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总之,数学练习的教学与设计应在课堂教学中升华,是集生活内容、思想方法和思维创造于一体,反映现代技术、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观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在设计练习教学时,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情感态度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