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走进文本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本乃是教学的根本依托,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读高尔基的《海燕》时,反复诵读,仔细品读课文,随作者一起赏海燕雄姿。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思考结构特点,充分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品味修辞妙用。引导学生以“暴风雨来临时”为题拓展练笔。
  关键词:文本;品读;鉴赏语言;拓展练笔
  文本乃是我们教学的依托,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然而,有的教师在授课中,一节课下来,既没有让学生默读,也没有让学生朗读,只是提出几个问题,学生没有回答,自己却滔滔不绝地一味脱本(教师没带教本)讲解,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不但没有得到充分训练,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是与目前的素质教育不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把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权利还给学生。适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亲近文本。
  下面就以执教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为例,谈谈让文本走进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一、反复诵读,感悟文本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2]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3]这足见“读”对感悟文本的重要。我在教学时注重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美感和深刻性作探究性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影响深远的散文诗,是经典名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诵读。
  1.读准读顺。把握准生字词读音,扫除阅读障碍,把课文读顺。
  2.模仿,美读。《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海燕》配乐朗读,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模仿练读,提示学生要读出节奏,定下本文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并感受散文诗紧迫急促的节奏。
  3.结合背景,读出时代心声。《海燕》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我适时向学生介绍当时背景,当时革命风暴来临时的状况,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文末两次大声疾呼——“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临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练读体会,指名学生读,我予以点拨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快速进入作者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是全诗最强音,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读出革命者对暴风雨来临的迫切渴望,随时投入战斗的激情,唤醒时代人们期盼战斗的最强心声。
  二、仔细品读,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随作者一起观大海巨变,赏海燕雄姿。
  1.梳理文章结构,观大海变化。学生读课文,思考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充分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2.分析人物形象,赞海燕雄姿。这场暴风雨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紧张形势,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发展更加鲜明,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探究海燕形象。
  3.鉴赏本文语言,品味修辞妙用。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勾画出来文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并作分析,画出句中关键词,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4.归纳技巧,总结写作特色。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总结:(1)象征手法的运用。(2)形象的对比、烘托。
  三、拓展练笔,学用文本
  教育的本能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这样拓展:同学们生活中常会有“暴风雨”的出现,正是一次次的“暴风雨”,使我们变得坚强勇敢。请用你的笔记录下那一次次动人的经历,写出生活带给你的感悟。
  请以“当暴风雨来临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要求:(1)结构清晰。(2)立意新颖。(3)重点突出。(4)借鉴《海燕》写作技巧,锤炼自己语言,妙用修辞。学生写后,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篇,读给全班同学听,与同学们交流。一组推荐赵瑞同学,他以“暴风雨”象征自己学习中遇到的艰难挫折。描写他如何战胜自我,告别网吧,勤奋好学,由一名后进生,成为尖子生的曲折经历。他那清丽流畅的语言,赢得同学们赞叹的掌声。二组推荐孟涛同学(这位同学在一次车祸中右腿截肢),他以“暴风雨”象征自己成长过程的艰辛历程,他述说了自己如何面对命运的打击,自强不息,战胜病魔,身残志坚,重返校园的动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帮助过他的亲友、同学、老师的深深谢意。在他哽咽的朗读声中,同学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不禁发出:“孟涛加油!”的呼声。
  通过这一拓展训练,学生把阅读文本所学习的方法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文本学习中得到提高,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晋)陈寿.三国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宋)朱熹.童蒙须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简介:周艳生(1965— ),男,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改革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重要的学习内容。名著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作品的语用规律,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建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展开深度学习。以初中阶段必读书目《朝花夕拾》为例,谈一谈梳理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梳理;名著阅读;有效运用  新课标提出:“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言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注重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教学中呈现出“随意性”和“低效性”的倾向,将翻转课堂引入名著教学可突破此困境。导读课、研读课、分享课都可以采取“翻转”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形成名著阅读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019年秋季全国开始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相较于以前的教材增加古诗文和课外名著整本书阅读是最显著的变化。虽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很早就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下面结合最近几年在语文第二课堂方面的实践,谈谈对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几点看法:  一、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和多样性统一  建构语文第二课堂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而且也应该只有一个,就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就这一点而言,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在于,因为第二课堂在课
相传,有一位未婚的姑娘,因患了乳痈,胸部红肿痛痒,但又羞于开口。姑娘的母亲知道后,嘀咕道:“一个未婚姑娘怎么会染上乳痈呢?”姑娘有口难言,烦闷抑郁,趁午间母亲熟睡后,便来到河边投河自尽。此时,河边正好有位姓蒲的渔翁在捕鱼,发现姑娘投河后,急忙救起姑娘。渔翁问清姑娘自尽的缘由,便叫自己的女儿蒲英去后山采了一种草药,捣烂后敷在姑娘的患处,连敷一段时日后,姑娘的乳痈痊愈。后来,她将治好自己乳痈的草药种在
“哇!妈妈你怎么把头发染成了红色?”我怀着激动而又好奇的心情问。  妈妈说:“漂亮吗?宝贝!你看我有没有一种淑女风范?现在流行染头发,所以我特地把头发染成了红色。”  我正想回答时,爸爸这时插了一句:“好看什么呀!还淑女风范呢,简直就是一个‘红毛鬼’。咱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的样子,好好的黑头发染成什么红色。难看死了!你没有听刘德华说:‘黑头发,中国货!’对吧,邓许伊?”说着还向我使了使眼色。  妈妈
摘要:近年来,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青睐,但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同,教师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拟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自主阅读,再从情感体验、阅读方法、外部平台三个方面分析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阅读;整本阅读;广泛阅读  1941年叶圣陶先生第一次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理念,表达了“把整本书作主
摘要: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实践,从文言文文体特征、文本特色和文化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言文的三个基本点,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文体特征;文本特色;文化特点;《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存在偏差。以《五人墓碑
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写完主要内容后,都应该如行云流水般地自然收束全文,而不是刻意地去设计,去雕琢,正如苏东坡所言:“止于所当止。”  一般来说,自然结尾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顺其自然,干净利索  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随之自然结束了,这样可以使文章显得干净利索、朴实无华。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摘 要:以李仁甫老师的课例为依托,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强调培养学生儒雅大气、善辩之能,着力提升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到高效生成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生成教学;语文素养;善辩;自主  近来,有幸观摩了一节以“生成教学理论”为指导的语文课。该课由生成语文理论创始人、高级教师李仁甫老师执教,课题为《金岳霖先生》。现就这节课,谈谈个人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认识。  一、涵养儒雅之气  学生人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