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既有基础的概念知识,还有综合性的地域文化,涉及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空间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知识联系要求更高。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从基础的地理知识入手,从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特点、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要素、地理知识的空间变化规律等角度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把握与全面了解,更好的完善学生的地理认知,给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综合认知体系做好指导。
【关键词】高中 地理 空间联系 学生 认知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19-01
总体而言,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高三处于学生基础知识整理、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汇总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认知能力,为备战高考打好基础、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认知做好铺垫。
一、善于运用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是一项规律性极强的学科,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都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于典型案例的分析、通过对于相关案例的解析来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而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理论基础,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地理知识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任何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最终都会落实到一定的地域内,而一定地域内的地理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这就导致地域内的地理事物具有强烈的地域烙印,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例如寒带的针叶林景观。离开地域的特定条件分析,就脱离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正确认识。唯有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地域性,才能避免用一般的结论代替具体分析,才能理解制定“因地制宜”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于地理知识地域特色的讲解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构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认知观念。例如讲解全球气候类型时,可在黑板上先画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全球分布,再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沿岸洋流的分布、山脉走向和海陆轮廓讲解具体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最后明确赤道到两极、沿海到内陆的变更,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气候的成因各异。还可以比较不同位置同类气候的分布差异(如西欧与北美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面积大小、东西延伸等)。通过这样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对于气候的重要影响。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透彻分析。
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认知入手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如我国农业区位讲解中,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西北的瓜果、东北和西南的林业等,分布不同农业类型和特点也不同。可见地理事物是依赖于空间存在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学习中只有抓住了空间分布特点,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地理认知,为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二、善于运用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要素,完善学生地理综合认知
高中地理知识不仅仅涉及了基本的全球气候、环境特点,还有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是由多项因素制约的,即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受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影响。空间联系是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的,不仅表现在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而且表现在不同类地理事物之间,不仅表现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而且表现在不同时间的同一空间。对地理事物空间联系的方式、程度和过程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要发挥地理科目的重要作用,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以便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地理学科与社会、与大自然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能力,成为思维活跃、心胸开阔的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目认知、丰富学生的综合技能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
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地理知识之间的空间联系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完善学生的学习认知。例如阅读“世界洋流模式图”时,可以对照阅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两幅图叠加分析,较容易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再如,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时,可以叠加“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图”,从而分析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密切关系。这些例子不断说明地理教学中空间联系观点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地理科目综合认知。
三、善于运用地理知识的空间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知识体系
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地理知识太过于复杂,知识点多、涉及范围广,既有数学推理,也有人文景观,还有跨地域、跨时段的地理事物分析,比任何科目的跨度都要大。其实地理知识的空间变化有着极强的规律性,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其特点,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以及教学大纲的调整,地理教学己从原来的静态描述转向动态研究与创新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了解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关注变化的结果,探寻不利于变化的控制措施和有利于变化的实现途径,是地理学科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大陆东岸中低纬度主要是季风气候,但由于由低纬度向高位的过渡中,纬度变高,温度变低,依次出现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空间上纬度的升高使得温度降低。再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而对该气候分布区域交替控制,最终形成相应气候。另外,在工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工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受相应的地理知识空间变化规律制约的。只要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这些变化的规律、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就能够进行有效的解题,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进行科学的运用。
总之,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地理文化五彩缤纷。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综合认知体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与掌握,以便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高度与深度。让学生对于地理现象、地理原理有一个更为深刻、更为明确的认知,最终实现学生地理技能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空间联系 学生 认知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19-01
总体而言,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高三处于学生基础知识整理、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汇总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认知能力,为备战高考打好基础、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认知做好铺垫。
一、善于运用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是一项规律性极强的学科,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都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于典型案例的分析、通过对于相关案例的解析来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而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理论基础,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地理知识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任何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最终都会落实到一定的地域内,而一定地域内的地理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这就导致地域内的地理事物具有强烈的地域烙印,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例如寒带的针叶林景观。离开地域的特定条件分析,就脱离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正确认识。唯有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地域性,才能避免用一般的结论代替具体分析,才能理解制定“因地制宜”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于地理知识地域特色的讲解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构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认知观念。例如讲解全球气候类型时,可在黑板上先画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全球分布,再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沿岸洋流的分布、山脉走向和海陆轮廓讲解具体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最后明确赤道到两极、沿海到内陆的变更,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气候的成因各异。还可以比较不同位置同类气候的分布差异(如西欧与北美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面积大小、东西延伸等)。通过这样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对于气候的重要影响。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透彻分析。
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认知入手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如我国农业区位讲解中,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西北的瓜果、东北和西南的林业等,分布不同农业类型和特点也不同。可见地理事物是依赖于空间存在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学习中只有抓住了空间分布特点,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地理认知,为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二、善于运用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要素,完善学生地理综合认知
高中地理知识不仅仅涉及了基本的全球气候、环境特点,还有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是由多项因素制约的,即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受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影响。空间联系是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的,不仅表现在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而且表现在不同类地理事物之间,不仅表现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而且表现在不同时间的同一空间。对地理事物空间联系的方式、程度和过程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要发挥地理科目的重要作用,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以便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地理学科与社会、与大自然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能力,成为思维活跃、心胸开阔的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目认知、丰富学生的综合技能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
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地理知识之间的空间联系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完善学生的学习认知。例如阅读“世界洋流模式图”时,可以对照阅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两幅图叠加分析,较容易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再如,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时,可以叠加“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图”,从而分析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密切关系。这些例子不断说明地理教学中空间联系观点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地理科目综合认知。
三、善于运用地理知识的空间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知识体系
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地理知识太过于复杂,知识点多、涉及范围广,既有数学推理,也有人文景观,还有跨地域、跨时段的地理事物分析,比任何科目的跨度都要大。其实地理知识的空间变化有着极强的规律性,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其特点,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以及教学大纲的调整,地理教学己从原来的静态描述转向动态研究与创新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了解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关注变化的结果,探寻不利于变化的控制措施和有利于变化的实现途径,是地理学科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大陆东岸中低纬度主要是季风气候,但由于由低纬度向高位的过渡中,纬度变高,温度变低,依次出现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空间上纬度的升高使得温度降低。再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而对该气候分布区域交替控制,最终形成相应气候。另外,在工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工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受相应的地理知识空间变化规律制约的。只要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这些变化的规律、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就能够进行有效的解题,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进行科学的运用。
总之,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地理文化五彩缤纷。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综合认知体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与掌握,以便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高度与深度。让学生对于地理现象、地理原理有一个更为深刻、更为明确的认知,最终实现学生地理技能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