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15-02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那么语文的基础性究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语文的基础性指的是,它是我们学习、传播母语的媒介,也是一个人立身为人的根本。其次指的是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的长期性和语文知识的包容性。但在应试教育导引下的现时语文教学,却没有注重其基础性,而是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从而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魅力,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我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中,当前的语文教学,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而教,为了高考而学,从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陷入了一个“舍本求末“的怪圈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都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如高考文学常识,教师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只能在课堂上指导字词,从而形成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局面。一篇优美的文章,依据高考要求,拆开来讲析,拆的七零八落,面目全非,从而失了整篇文章的美感。在高考应试的要求下,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得到的是一些有效解题的方法以及枯燥字词,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这种教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厌恶语文,越来越逃避语文,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借助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依靠语文学习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踏遍”天下,这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需,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改进关系,提升情感。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指要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语文教学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是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俗话说,为其师则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生动的授课方法,以获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共鸣,才能为授课和交流提供感情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积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教师应通过调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来唤起许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只有这样,语文才可能成为最灵活、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学科,语文老师也才可能成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成绩,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求真务实,注重理性思考。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近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很热闹,很煽情,学生也很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但教师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语文教学公开课,很多就是“作秀”,“自主、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公开课的“招牌”。
语文课堂上漠视学生独特的思考,语文教学上忽视对学生独特才能的培养和引导,语文教学无视本地教育现状和本校生源特点盲目地赶潮流,等等。这种语文教学把活生生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当成了机械的相同的可批量生产的“物”,泯灭了人性;无视地区特点和现状,是盲目的教学,是功利性的“泡沫教学”的体现。这正是语文无效教学的体现 。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语文教学,开展真正适合高中教学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式语文探究课。
最后,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应试教育面前,一切教学围绕高考要求展开,从而使许多学生越来越害怕语文,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效果是不太明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情感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长处并及时予以鼓励,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鼓励其勇于尝试,对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委婉的提醒,要多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同时还要着重表扬进步者,树立榜样,来促进学生信心的树立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信心的提升,才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几点,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就笔者本身而言,在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语文教学不逐步改变这种现状,那语文学科将永久的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焕发青春和生机,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写在后面的话:
当代的我们,站在教育的第一线,所承担的不应只是“才”的培养,更重要的应是“人”的培养,我们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应力争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一撇一捺这一“人”字的重大分量,使他们认识自我,提炼自我,成为一个彻底的支撑我们民族更好发展的支柱,因为他们应该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语文传承文明的精神不应就此而已,而应更加的意气奋发;不应在艰难中求生存,而应给它开创一条阳光大道,使其积极而又健康的发展下去。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那么语文的基础性究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语文的基础性指的是,它是我们学习、传播母语的媒介,也是一个人立身为人的根本。其次指的是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的长期性和语文知识的包容性。但在应试教育导引下的现时语文教学,却没有注重其基础性,而是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从而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魅力,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我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中,当前的语文教学,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而教,为了高考而学,从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陷入了一个“舍本求末“的怪圈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都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如高考文学常识,教师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只能在课堂上指导字词,从而形成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局面。一篇优美的文章,依据高考要求,拆开来讲析,拆的七零八落,面目全非,从而失了整篇文章的美感。在高考应试的要求下,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得到的是一些有效解题的方法以及枯燥字词,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这种教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厌恶语文,越来越逃避语文,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借助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依靠语文学习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踏遍”天下,这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需,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改进关系,提升情感。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指要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语文教学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是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俗话说,为其师则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生动的授课方法,以获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共鸣,才能为授课和交流提供感情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积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教师应通过调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来唤起许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只有这样,语文才可能成为最灵活、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学科,语文老师也才可能成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成绩,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求真务实,注重理性思考。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近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很热闹,很煽情,学生也很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但教师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语文教学公开课,很多就是“作秀”,“自主、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公开课的“招牌”。
语文课堂上漠视学生独特的思考,语文教学上忽视对学生独特才能的培养和引导,语文教学无视本地教育现状和本校生源特点盲目地赶潮流,等等。这种语文教学把活生生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当成了机械的相同的可批量生产的“物”,泯灭了人性;无视地区特点和现状,是盲目的教学,是功利性的“泡沫教学”的体现。这正是语文无效教学的体现 。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语文教学,开展真正适合高中教学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式语文探究课。
最后,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应试教育面前,一切教学围绕高考要求展开,从而使许多学生越来越害怕语文,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效果是不太明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情感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长处并及时予以鼓励,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鼓励其勇于尝试,对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委婉的提醒,要多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同时还要着重表扬进步者,树立榜样,来促进学生信心的树立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信心的提升,才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几点,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就笔者本身而言,在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语文教学不逐步改变这种现状,那语文学科将永久的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焕发青春和生机,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写在后面的话:
当代的我们,站在教育的第一线,所承担的不应只是“才”的培养,更重要的应是“人”的培养,我们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应力争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一撇一捺这一“人”字的重大分量,使他们认识自我,提炼自我,成为一个彻底的支撑我们民族更好发展的支柱,因为他们应该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语文传承文明的精神不应就此而已,而应更加的意气奋发;不应在艰难中求生存,而应给它开创一条阳光大道,使其积极而又健康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