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化学新课程与紫砂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da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在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里,尤其是在学生心目中,化学总是与概念、性质、方程式等联系在一起,枯燥乏味、难学难教一直成为阻碍学生学习化学的绊脚石。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化学知识的灌输、化学技能的重复训练,无视化学本身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实质,轻视化学与自然、历史和人文等领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尝试扎根于家乡紫砂文化这片沃土,以“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谋求化学课程与紫砂文化艺术的最佳结合点,进而将二者进行最优化的整合,建立具体化的课堂操作样式,引领学生感悟化学课程与紫砂文化融合后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我们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紫砂文化的脉络,深入研读了化学新课程标准,并且将二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比对研究,我们似乎找准了几个重要的切入点,并且将其置于校本活动课程的视野下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的关键词是“渗透”与“融合”,因此,对于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求教师做到精心设计、周密安排,从课的导入到展开直至课的总结,何时教师讲解,何时组织学生讨论,何时演示,坚决反对“走过场”和“贴标签”。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一个课堂教学的案例作说明。
  【教学内容】紫砂原矿(即紫砂泥)的组成元素。
  【教学准备】紫砂原矿10g,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可供选择的试剂(任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研磨桌面上的紫砂泥,使学生零距离感受紫砂泥的颜色、质地、光滑度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启发学生自主提出下列问题:从元素的角度分析,紫砂原矿的组成成分主要有哪些?你有哪些猜想?又准备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紫砂泥对于宜兴人来讲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从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既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认知情境,又十分自然地切入课题,并且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灵,很自然地调整学生的心理意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探求结论的状态,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组织学生讨论
  由4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通过同伴合作、生生互动,学生们激烈地相互争论着,思维的火花剧烈碰撞,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突跃到一种极不平衡的“耗散结构”。
  三、提出猜想或假设
  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了解了有关铝土矿、粘土的组成等知识,各小组提出的猜想基本一致,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陶土中大致含有:S、O、Na、K、Ca、Al、Fe、Mn、Mg、Ti、Si等元素。
  四、验证猜想或假设
  在中学化学允许的条件下,虽然无法完成对紫砂泥所有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测定,但要证明紫砂泥组成的主要元素还是可行的。为此,学生们设计了较多的方案,这些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动,主要有下面几种。
  方案1:将10g原矿的粉末溶于20mL10.0mol·L-1的硫酸,过滤后观察滤液的颜色,再将滤液等分成10份,分别检出Al3 、K 、Na 、Fe3 、Ca2 等离子。
  方案2:将10g原矿的粉末溶于20mL5.0mol·L-1的NaOH溶液,过滤后将滤渣洗涤,再用10mL1.0mol·L-1硫酸溶解,再过滤,从两次的滤液中可以分别检出更多的元素。
  方案3:有学生提出观点——不同的紫砂泥,譬如红泥和绿泥,其色泽的差异极有可能与Fe元素的价态有关,红泥中主要含有Fe3 ,而绿泥中主要含有Fe2 。学生通过硫氰化钾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别得到了证实。
  (认知弹性理论也认为,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一种“高级学习”,它要求学习者具有更高的思维深度、力度和容量。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创设鲜活逼真的认知情境,设置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得到有效的保证。)
  五、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绿色化学”的理念,评价各种方案的科学性、简约性,同时教师再予以精彩的点评,最后由学生自主地给出最优化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学生的思维则由发散状态得到了有效的收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动态的生成。)
  总之,紫砂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要全面解读其深刻的内涵,需要各学科协同参与。利用化学新课程的独特视角审视紫砂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化学的学科特征,在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创意】  《我的第一本书》是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结合童年生活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我对本课教学的独特创意在于“利用课文本身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线索”。  这节课的教学线索我抓住了课文第1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全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身影。  找准教学线索后,整节课围绕这一教学线索中的
【摘 要】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让学生通过鉴赏接触人类文化遗产和艺术创造,走进艺术,对比走进人类文明,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江苏省邗江中学王佳曦老师“展手卷 品夜宴”一课的教学,从氛围营造、创设情境到分层次鉴赏很好地还原了我国古代的赏画方式,可为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艺术;鉴赏;氛围;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要在师生“抛”与“接”的互动中见“真义”。要让学生在“读”中赏景、体情、悟理。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的曹华老师正是以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的,这节课在教师自己“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了音乐美、读出了散文美、读出了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地“读”进了语文世界,促进了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  【关键词】文本阅读;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
【摘 要】评析英国著名诗人叶芝《当你老了》一诗的教学,认为这堂课是“三方的语文”,是情感发生的语文课。而只有当课堂学习的是语文,课堂发生了与语文内容相应的情感体验,“情感类文本”教学才能引发学生真正的学习。  【关键词】情感类文本;“三方的语文”;情感体验;真正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03-02  【作者简介】冯卫
【摘 要】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应抓住高中学段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学习金字塔”为理论支撑,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综合使用多种感官;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师角色;课堂上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引入、关注课堂生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与评价。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习金字塔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
【关键词】听泉;朗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49-03  【作者简介】曹华,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105)教师,一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教学新秀,无锡市锡山区优秀班主任。  【教学理念】  曾有人这样评价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单一了,学生的发展就会单一;这个过程丰富了
【摘 要】基于用语言去完成任务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近年来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延伸,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对“任务型教学”的本土化应用存在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即“唯任务”和“伪任务”。本文在界定了“任务型教学”的定义的基础上,指出了“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唯任务”和“伪任务”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设计;高中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75-03  【作者简介】王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教师,一级教师。  【教学理念】  Widdowson认为,文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英语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
【关键词】读写教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78-04  【作者简介】朱婧,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二级教师。  【教学理念】  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阅读作为一种语言输入形式,是理解技能;写作作为一种语言输出形式,是表达技
【摘 要】讲评课与新授课、复习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课型。高质量的高中历史讲评课,不但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与素质的重要步骤,可目前高中历史讲评课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在讲评目标、讲评内容和讲评策略上进行充分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讲评课 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  一、目标的优化设计  1.准确定位。  审视每一堂优质的历史讲评课,不难发现都有其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