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何太“囧” 教学亦有“道”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love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面对无趣、无序、无效的复习窘况,教师应设法消除学生的复习倦怠,让其主动复习;引领学生整合梳理,温故而知新;通过有序的检测评讲,让学生查漏补缺。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习教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67-02
  复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查漏补缺、梳理整合,能够达到巩固强化、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然而,纵观当下小学语文的复习教学,的的确确存在着无趣、无序、高耗低效的诸多尴尬。
  一、复习“囧”状
  无趣:复习成了枯燥的重复昨天的故事,成了写写默默一统天下。众所周知,复习课课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整理复习课,另一种是检测评讲课。由于时间短、任务重,许多整理复习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大容量、高密度,全然不顾学生的差异,全然不顾重点与否。试想,不能给学生新鲜感的复习课自然味同嚼蜡。学生被牵着走马灯似地温习旧知,听着那似曾相识的话语,定是索然无味、兴趣全无的。检测评讲课则形成了“学生默默、做做、改改,教师看看、批批、评评”的既定模式,再加上多节语文课连上,学生连可怜的课间十分钟都被侵占了。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环境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会与日俱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到复习阶段,学生便如入牢笼,焦头烂额,苦不堪言;教师则如临大敌,声嘶力竭,嗓子冒烟。没有兴趣的复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无序:复习成了抓哪儿是哪儿的盲人摸象,成了哪黑哪住的随性而为,复习备课已经被几张试卷所替代。到底如何上复习课呢?听过许多教师上的复习课,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致是,讲讲课文,讲讲试卷;讲累了就默默生字,默默课文……尽管是按一定顺序去完成任务,但仍是零散的、单一的处理,没有做到系统复习,无法使知识的梳理和内在的联系融合起来。
  高耗低效:复习成了无休止的“题海战”,成了无差别的作业“一刀切”。首先,试题有量无质,许多教师在试题选择上采取拿来主义,不去精心设计试题,不去用心筛选试题,而让学生一味地做做做,大有“宁可多做一千,不可少做一题”的气势。其次,作业布置缺少针对性,不能区别对待、因生设练,所有学生一个样,常常是“一个不会,全体遭殃”,“课余作业做不完,晚上做到十几点”的现象比比皆是。可叹的是,多半的作业还是做了无用功……凡此种种,导致复习的高耗低效,学生真正收获到的微乎其微。
  二、习之有“道”
  (一)“乐习”:唤醒记忆,点燃复习热情
  复习不要累学生,苦自己,要讲究方法;复习不要耗时间,加强度,要经济高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三千多年前的孔子尚且追求这种温习的环境,何况是现代的我们呢?教得轻松,学得愉悦,考得理想,这并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事在人为。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这个目标呢?教师在貌似单调乏味的复习过程中要善于“调味”,运用幽默风趣的过渡语、引导语、评价语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将复习内容艺术地嵌入教学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乐在其中”的功效。
  比如,一位教師在开设复习公开课时活学活用课本知识,巧妙切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一进入教室便说:“来到这个教室的都是我的老朋友,我心里很高兴。请同学们用一句古话替我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师接着说:“嗯,今后见到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你们就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投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现实情境中,先由优生引出名句,进而让全体学生重温这句名言,复习效果自然天成。教师接着说:“见到老朋友的确是让人高兴呀!其实今天是双喜临门呢。还有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整理温习第七单元。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投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次读那标点、那文字、那篇章,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满眼都是‘熟人’,怎能不高兴呢?”学生在听教师说的时候,心情是不断变化的,由双喜临门的期盼到整理复习的失落,再到遇到“熟人”的言之有理,这种心情的跌宕起伏自然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复习了孔子的两句语录,达到了教学双赢的效果。
  当然,复习的快乐不仅要靠教师语言的激活,还要借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通过导学单、汇报交流、比赛检测、合作互助等多种样式激起学生的复习热情。
  (二)“温故”:梳理关键,聚焦核心要义
  “温故”不同于新授,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更不是浪费有限的时间枯燥地“烫剩饭”和重复地做习题,而是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入手,紧扣每一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难点、易错易混点进行巩固强化,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将以往读厚的书再次读薄,强化重点,把握精髓。复习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即查一查重点知识是否漏听、漏记、漏背了,把缺失的知识要点补上来。
  “温故”时,教师要善于筛选,精于提纯。引领学生梳理时,一定要关注文本的基础知识点,加以巩固积累;着眼文本要义的重要生发点,进行强化理解;围绕文本的主要价值趋向,提升情感热度。例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课重在感知步步为营的写作三步法“勤于观察—仔细观察—善于观察”,22课重在明晰刘老师彰显人格魅力的三件事“笑谈腿疾—巧写板书—争放风筝”,23课则重在第二、第八自然段的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学会做人,24课是真情告白,感恩图报,口语交际),复习时,不求面面俱到,还原新授时的原貌,但求点点落实,习得“得意,得言,得法”的语言精髓。
  汇报与引导相结合,围绕重点设计复习学案,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参与起来,这总比教师声嘶力竭的强调更高效,能使学生形成阅读概括、理解归纳、分析判断等语文能力。
  (三)“知新”:整合勾连,促成融会贯通   “知新”即在复习中把平日里习得的孤立分散的诸多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横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将孤立的篇章或分散的知识点重新组合、建立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使学生从中受到新启发,获得新认知,发现新规律。
  1.单元整合,知识链接。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有特点的,单元内课文互有关联,自成系列。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选取了古(孔子)今(刘老师)中(孔、刘)外(福楼拜)的实例,分别塑造了“善施教化”“乐观坚强”“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复习时就可以融会贯通,让学生回顾人物各自的精神品质与人格魅力,再引领学生思考课文分别是如何写的,领悟“言语行为,体现人物精神;对比反衬,体现个性品质”等不同的表达方法。再如,《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等课文组成了一个名人单元,复习时要引领学生发现巴金的奉献与博爱、钱学森的爱国与执着、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林肯的爱人与睿智等核心品质及“爱”之异同,之后教师再进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产生新的学习体验。
  2.全册贯通,活学活用。整册知识点其实也有内在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适当的链接,使前后知识互为参照,相辅相成。如陆游的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分别安排在两个单元里,复习时则可以将二者进行联系,帮助学生弄明白两首“示”诗表达感情的不同,一个体现拳拳爱国之心,一个教子求得真知之法。当然,还可以同类相连,将全册写人的、描景的、状物的、说理的文章分类进行融会贯通,使分散的篇章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复习梳理阶段应让学生学会做整理笔记,让记忆定格起来。
  三、检测:分类综合,练评改三结合
  1.分类突破,各个歼灭。如果说以“课—单元—全册”为序的复习是一个“蚕食”的过程,那么分类突破则是一个集中“围剿”的过程。教师可以集中整块时间,分别对字词的巩固积累、段篇的强化记忆、阅读的能力培养、习作的审题立意等进行专项复习。单就字词来说,就得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地毯式扫荡”,可以先采取“撒网式”的全面默寫,然后捕捉多数学生易错易混的字进行“集中歼灭”,最后通过“百字竞赛”来强化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积累。阅读理解与习作表达则主要通过专项训练,让学生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2.综合检测,实战演练。在单项梳理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易错易混点”和“文本重难点”精心设计综合检测习题,并在教研组内进行资源共享,然后发放给学生尝试完成。如果要使用配套试题,也要认清版本,依据学情,精选精练,不必逐题去做,务必“做必批,批必评,评必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临考冲刺阶段,教师可以将以往的试卷拿来模拟考试,一是通过必要的题型解读,探得命题的规律,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让学生进行实战体验,积累经验,消除心理恐惧,增加应战信心。纵观历年小学语文试题设计和双向考查细目表,比较容易发现命题原则、难易的比例、试题的类型和辨识度等基本特点。我们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也要有指向靶心的精准意识,将大容量的复习与小容量的检测合理结合起来,让学生建立信心,找到胜利的感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因生而异,集结疏漏。将错误集结起来,是很多学霸的成功经验之一。复习时教师要设置“纠错笔记本”,一方面使历次检测的错误集结归整起来,做到缺有所补、知错能改、学有所得。这是一笔“个人财富”,有助于最后阶段的集中再突击。另一方面,不同学生纠误补缺的内容不同,数量不一,完全是因生而异,“笨鸟”在这儿多飞一会儿,优生则能将富余的时间放到其他“短板”上。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文复习大有学问,有趣、有序、有效的语文复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天睛了的时候》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查资料、析语句、诵诗文、补空白,使学生领悟、体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现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拥有诗一样的人生。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例谈;查资料;补空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
[摘 要]现代诗歌是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江之歌》这篇文本既有现代诗歌深邃性、简练性、情感性的特质,又有歌词彼此关联、相互对仗的艺术手法。教学《长江之歌》要通过资料介入、对比感知、拓展补充等途径,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内涵,最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资料介入;对比;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要]遵循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不同要求,让语文学习和学生素养的形成循序渐进,是我们教师的共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识字教学的学段差异,理解感悟的学段差异,语用指导的学段差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语文学习中扎实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语文;阅读教学;学段意识;核心素养;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
[摘 要]统编教材比以往的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比较人教版与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同一课文的课后习题,我们发现统编教材更注重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具体分析,我们能真正找准教学方向,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教材课文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感知与理解的层面上,作为语文学习就需要穿越现象看本质,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洞察作者是如何写的,为学生搭建有效地训练平台助力。借助《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提出要巧妙地开掘与统整资源,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强化品析;积极仿说;拓展资源;有效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材料式话题作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较重的比例,但实际的材料式话题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师“教”与学生“写”的效率和质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2《我的动物朋友》选取材料(冯骥才《感谢生活》片段)为例,探究其细节描写方法,以期摆脱“仿写无情感”的尴尬。  [关键词]材料式话题作文;细节描写;情感表达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小学生特点,大部分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抓住关键点予以点拨,运用“微训练”强化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文题、抓住文眼、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由浅入深地展开逐层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微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6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微训练”中获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文字能够真实地、具体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与感受。一篇好的作文,题材的选取至关重要,只有材料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才能使学生将写作当作是情感的宣泄,真情流露,从而真正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训练学生观察和捕捉材料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不断创新构思,增强学生实践体
[摘 要]预测阅读单元对学生的阅读方向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这需要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树立起整体的目标意识和整体教学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注重阅读策略的迁移运用等,从而把预测单元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预测单元;关注整体;层层递进;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意境优美、内涵深刻,适合诵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由于古诗文字凝练,讲究平仄、押韵,给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能激起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体验古诗蕴含的情感,同时还能拓展课外的学习之路。这样,使学生自觉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