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意境优美、内涵深刻,适合诵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由于古诗文字凝练,讲究平仄、押韵,给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能激起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体验古诗蕴含的情感,同时还能拓展课外的学习之路。这样,使学生自觉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习兴趣;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43-02
古诗语言凝练,寓意深邃。正因为这样,它给学生的理解和领悟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教师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通常只注重講解注释,从而使得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而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加上网络“班班通”的建成,为古诗教学引入多媒体手段提供了便利条件。曾经灰色的古诗教学天空,如今增色不少。
一、巧用多媒体,激古诗学习之趣
由于古诗的难懂难悟,所以不少学生已经谈诗色变了。如何让他们不再有畏惧感?教师不妨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导人新课。情景导人有多种方法,如精彩的画面导人、奇特的问题导人、优美的音乐导人等。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随着一句句诗句在屏幕上出现,画面也紧随着变化。特别是当黄鹂呜叫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一行行白鹭飞上青天的画面在屏幕上定格时,我看到学生的表情是那么愉悦和轻松,眼睛里充满了继续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知道我抓住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这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自然很不错。
二、巧用多媒体,破古诗理解之难
古诗里的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其含意之深不是学生一读就能懂的。在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串讲法,即从字词人手,逐个讲解,然后连词成句、连句成诗去理解全诗的意思。看似教学密度很大,教师每个环节都注意到了,殊不知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同时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陌生、疏远,使得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脱节,他们课堂上听得很辛苦,且效果不佳。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视听文字,特别是能够抓住诗眼或含义深刻的词语,利用声、形、色、光等形式予以展示,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如,古诗《草》中,“离”“枯”“荣”等词的理解是难点,而“野火烧不尽”一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巧妙突破呢?课前,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四幅画。
第一幅:如大海一般美丽宽广的草原,风儿吹过,牛羊忽隐忽现。我问学生:“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画面中的草?诗人在这首诗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通过逼真的画面,学生理解了“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第二幅:秋天的草原,小草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这个季节小草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是为什么呢?播放第三幅画。
第三幅: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烈火在熊熊燃烧,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裸露出来。教师指着这片裸露的土地问:“草儿的叶被烧掉了,那它们的根在哪呢?”学生恍然大悟:学生原来,小草的叶儿虽然被大火无情地烧掉了,但它们的根却深深地埋藏在泥土里而没有被烧死。它们吸收着泥土的营养,聚集着力量,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而重新发芽。”“野火烧不尽”这句诗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完全明朗了。
第四幅:春风送暖,大地苏醒,小草慢慢钻出泥土,在微风吹拂下一节一节地往上伸,原来光秃秃的土地又慢慢变绿了。一幅“春风吹又生”的喜人景象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巧用多媒体,悟古诗蕴含之情
古诗的内容,多是诗人对所处那个年代的景色、人物或者事件的描述和感悟,因相隔久远,如果没有一定的铺垫与辅助,其所蕴含的情感很难为学生所体会。如,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自主学习,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并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地图,让他们对黄河、华山等所在的位置心中有数。随后,我又播放了一段从网络下载的视频,重现了当时祖国山河支离破碎、中原地区沦落敌手、百姓惨遭蹂躏的悲惨画面。这样,学生的心被紧紧抓住了,他们离诗人的心境越来越近了。当他们再次打开书本朗读这首诗时,我明显感觉到他们语气的凝重与深沉,知道他们对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得更准确了。
当然,有些写景的古诗,其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是可以找寻到的。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形象地描绘了春风吹拂细柳摇摆的迷人姿态,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学前,我和学生一起带上数码相机,去户外拍摄柳叶新发的景象。由于有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经历,近距离地感受过柳叶在风中摇曳的美姿,再学《咏柳》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人那份愉悦的心境自然就好领会了。
四、巧用多媒体,拓课外延伸之路
教材为教学提供的古诗毕竟有限,如果学生学习古诗仅限于课堂和课本,那效果是一般的。语文学习要课内外相结合。古诗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向课外迁移与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比较轻松地做到这一点。
如,在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见学生意犹未尽,便巧妙地用多媒体课件推出了课外的延伸阅读活动:
——学完了李白的这首诗,你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再做点什么吗?(如诗配画、诗配乐、改编为课本剧)
——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选择你喜欢的背给同学或父母听。
又如,学完王安石的思乡诗《泊船瓜洲》后,我告诉学生:“古诗中蕴含思乡之情的还有很多,比一比谁知道得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这方面的古诗。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一次思乡古诗搜集、诵读活动。这样学生诵读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绝句》、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李白的《静夜思》等。我把他们收集到的古诗做成图、文、声并茂的课件,保存在教室里的电脑上。每天中午,我会准时打开电脑,播放给学生欣赏。这样的课后拓展,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学生文学修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总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古诗教学,古诗内在的韵味得到更好的挖掘。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提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水平,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多实践、多研究、多改进。相信,随着古诗的不断积淀,学生对真、善、美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民族文化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责编韦雄)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习兴趣;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43-02
古诗语言凝练,寓意深邃。正因为这样,它给学生的理解和领悟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教师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通常只注重講解注释,从而使得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而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加上网络“班班通”的建成,为古诗教学引入多媒体手段提供了便利条件。曾经灰色的古诗教学天空,如今增色不少。
一、巧用多媒体,激古诗学习之趣
由于古诗的难懂难悟,所以不少学生已经谈诗色变了。如何让他们不再有畏惧感?教师不妨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导人新课。情景导人有多种方法,如精彩的画面导人、奇特的问题导人、优美的音乐导人等。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随着一句句诗句在屏幕上出现,画面也紧随着变化。特别是当黄鹂呜叫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一行行白鹭飞上青天的画面在屏幕上定格时,我看到学生的表情是那么愉悦和轻松,眼睛里充满了继续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知道我抓住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这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自然很不错。
二、巧用多媒体,破古诗理解之难
古诗里的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其含意之深不是学生一读就能懂的。在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串讲法,即从字词人手,逐个讲解,然后连词成句、连句成诗去理解全诗的意思。看似教学密度很大,教师每个环节都注意到了,殊不知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同时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陌生、疏远,使得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脱节,他们课堂上听得很辛苦,且效果不佳。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视听文字,特别是能够抓住诗眼或含义深刻的词语,利用声、形、色、光等形式予以展示,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如,古诗《草》中,“离”“枯”“荣”等词的理解是难点,而“野火烧不尽”一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巧妙突破呢?课前,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四幅画。
第一幅:如大海一般美丽宽广的草原,风儿吹过,牛羊忽隐忽现。我问学生:“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画面中的草?诗人在这首诗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通过逼真的画面,学生理解了“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第二幅:秋天的草原,小草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这个季节小草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是为什么呢?播放第三幅画。
第三幅: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烈火在熊熊燃烧,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裸露出来。教师指着这片裸露的土地问:“草儿的叶被烧掉了,那它们的根在哪呢?”学生恍然大悟:学生原来,小草的叶儿虽然被大火无情地烧掉了,但它们的根却深深地埋藏在泥土里而没有被烧死。它们吸收着泥土的营养,聚集着力量,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而重新发芽。”“野火烧不尽”这句诗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完全明朗了。
第四幅:春风送暖,大地苏醒,小草慢慢钻出泥土,在微风吹拂下一节一节地往上伸,原来光秃秃的土地又慢慢变绿了。一幅“春风吹又生”的喜人景象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巧用多媒体,悟古诗蕴含之情
古诗的内容,多是诗人对所处那个年代的景色、人物或者事件的描述和感悟,因相隔久远,如果没有一定的铺垫与辅助,其所蕴含的情感很难为学生所体会。如,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自主学习,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并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地图,让他们对黄河、华山等所在的位置心中有数。随后,我又播放了一段从网络下载的视频,重现了当时祖国山河支离破碎、中原地区沦落敌手、百姓惨遭蹂躏的悲惨画面。这样,学生的心被紧紧抓住了,他们离诗人的心境越来越近了。当他们再次打开书本朗读这首诗时,我明显感觉到他们语气的凝重与深沉,知道他们对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得更准确了。
当然,有些写景的古诗,其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是可以找寻到的。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形象地描绘了春风吹拂细柳摇摆的迷人姿态,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学前,我和学生一起带上数码相机,去户外拍摄柳叶新发的景象。由于有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经历,近距离地感受过柳叶在风中摇曳的美姿,再学《咏柳》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人那份愉悦的心境自然就好领会了。
四、巧用多媒体,拓课外延伸之路
教材为教学提供的古诗毕竟有限,如果学生学习古诗仅限于课堂和课本,那效果是一般的。语文学习要课内外相结合。古诗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向课外迁移与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比较轻松地做到这一点。
如,在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见学生意犹未尽,便巧妙地用多媒体课件推出了课外的延伸阅读活动:
——学完了李白的这首诗,你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再做点什么吗?(如诗配画、诗配乐、改编为课本剧)
——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选择你喜欢的背给同学或父母听。
又如,学完王安石的思乡诗《泊船瓜洲》后,我告诉学生:“古诗中蕴含思乡之情的还有很多,比一比谁知道得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这方面的古诗。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一次思乡古诗搜集、诵读活动。这样学生诵读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绝句》、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李白的《静夜思》等。我把他们收集到的古诗做成图、文、声并茂的课件,保存在教室里的电脑上。每天中午,我会准时打开电脑,播放给学生欣赏。这样的课后拓展,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学生文学修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总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古诗教学,古诗内在的韵味得到更好的挖掘。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提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水平,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多实践、多研究、多改进。相信,随着古诗的不断积淀,学生对真、善、美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民族文化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