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指出,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情景式朗读、批注式阅读、合作式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真正地和文本、和作者对话,收获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的理念也逐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有人说:“一个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学困生,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优等生。”这句话也许说得过于绝对化,但是,根据几年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与把握,我确实发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能力的高低。可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把课文阅读的讲解肢解成字音字形、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学生被动接受的是一篇篇支离破碎的文章,缺少自己深入其中的“悟读”。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在阅读的天空中自在飞翔。下面我在领会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设想。
一、情境式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阅读真理。朗读不该是仅仅读出声来,读完之后却脑袋空空,而应该成为理解文章、体悟情感的一种最好的手段,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收获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不该是一个局外人,而应该首先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根据不同文章的类型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这比单纯枯燥的朗读更能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当然这种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朗读的进行不断扩展。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关于生命、关于母爱的文章。文章本身写得真切感人,但是如何让学生深入其中,完全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这是个问题。我决定化繁为简,找来和文章内容极其贴合的一首钢琴曲,然后安排学生做好预习,在上课时让学生主动示范朗读,我不作过多的讲解,看学生能不能感受到文章的感人魅力。上课铃响,简单地导入,音乐声起,一个男生用他低沉的嗓音开始为大家示范朗读。听着学生的朗读,我暗暗叫好,显然,他经过了充分的预习,整个人已经完全沉入其中,随着音乐的高潮,也进入到了文章的高潮,同学们伴着朗读已经跟随他沉浸在史铁生深沉的情绪中。课文读完,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学生都泪流满面,我让大家开始谈对文章的感受,对母爱的感悟。有那么多的孩子,站起来都泣不成声,声音断断续续地和大家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有关母爱的点点滴滴。我深受触动,和学生这节课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母爱的感恩。这种感恩不是通过教育得出的,而是师生对文章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流露出的,且这种自然的流露恰恰就是情境式朗读的功劳。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这需要教师做足功课,和学生一起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而更好地理解一篇文章。
二、批注式阅读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批注式阅读正是强调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强调的是理解的多样性和意义生成的不确定性。借助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阅读由“教学”状态进入“真实的阅读”状态。批注式阅读教学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预设性,知识积累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采用批注式阅读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其积极自信地投入课堂。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可以让学生使用批注式阅读法。事先我给他们介绍了金圣叹批注的《水浒》,让他们对批注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并逐步激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给他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要他们利用好自己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字词、句段等,都可进行自由批注。接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班级内交流,我和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都积极地想要表达自己在文章上所作的批注,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但是批注式阅读如果只停留在学生自主个性阅读的层面上,学生很容易只关注“细枝末节”,而忽略文章重点、难点,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所以,我还是确定了课文中对贾府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作为学习这篇文章的中心,根据学生情况和课堂情况来适时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课后再让学生对批注笔记进行整理,这样就为这次批注式阅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所以,开展批注式阅读,可能最终会实现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
三、合作式阅读
合作性学习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显得尤其重要。斯坦福大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生所学知识,有50%是从其他同学那儿学来的。”在以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最没有收获的应该是两头的学生,使他们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而课堂讨论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因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采用如小组合作学习阅读等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学会自主交流与合作探究。
小组式阅读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有所得,所以分组不应该是随意散乱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合理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处在一个组内,实现学生间的互助合作。
如在学习老课文《守财奴》时,我和学生共同确立了学习重点:走近人物,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开始各自的讨论合作阅读,我走下讲台,聆听学生的发言,适时予以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习目标基本贴近每个学生,因此学生们个个都有事干,课堂气氛显得有序而热烈。在接下来的展示环节中,学生给了我更多的惊喜,各个小组各具特色,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朗读,有人负责分析,有人负责点评,有人负责补充总结;有的小组观点鲜明独特,有的小组善于发现细节。所有的小组发言完毕后,一个特点鲜明的守财奴形象就共同展示在我们师生面前,并且学生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这样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
这种学生共同合作的阅读方式,当然是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的,它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怎样学习的知识;不仅由点到面地拓宽了语文阅读空间,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更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或许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有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更愿意交流彼此的感受,也更愿意接受彼此的影响,从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也会有自己的独有见解,这就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时,内心就会涌动成功的喜悦,从而会产生更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下一次的合作和交流打下基础,最终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因此,课堂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间合作交流和联系的开放性方式,使他们通过语言、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往互动活动,实现自我的主动发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读也是无定法的,还有更多更好的阅读方式需要我们去摸索去探究,让他们真正自主自由地飞翔在阅读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陶志强.新课改,呼唤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
[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的理念也逐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有人说:“一个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学困生,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优等生。”这句话也许说得过于绝对化,但是,根据几年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与把握,我确实发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能力的高低。可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把课文阅读的讲解肢解成字音字形、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学生被动接受的是一篇篇支离破碎的文章,缺少自己深入其中的“悟读”。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在阅读的天空中自在飞翔。下面我在领会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设想。
一、情境式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阅读真理。朗读不该是仅仅读出声来,读完之后却脑袋空空,而应该成为理解文章、体悟情感的一种最好的手段,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收获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不该是一个局外人,而应该首先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根据不同文章的类型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这比单纯枯燥的朗读更能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当然这种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朗读的进行不断扩展。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关于生命、关于母爱的文章。文章本身写得真切感人,但是如何让学生深入其中,完全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这是个问题。我决定化繁为简,找来和文章内容极其贴合的一首钢琴曲,然后安排学生做好预习,在上课时让学生主动示范朗读,我不作过多的讲解,看学生能不能感受到文章的感人魅力。上课铃响,简单地导入,音乐声起,一个男生用他低沉的嗓音开始为大家示范朗读。听着学生的朗读,我暗暗叫好,显然,他经过了充分的预习,整个人已经完全沉入其中,随着音乐的高潮,也进入到了文章的高潮,同学们伴着朗读已经跟随他沉浸在史铁生深沉的情绪中。课文读完,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学生都泪流满面,我让大家开始谈对文章的感受,对母爱的感悟。有那么多的孩子,站起来都泣不成声,声音断断续续地和大家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有关母爱的点点滴滴。我深受触动,和学生这节课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母爱的感恩。这种感恩不是通过教育得出的,而是师生对文章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流露出的,且这种自然的流露恰恰就是情境式朗读的功劳。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这需要教师做足功课,和学生一起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而更好地理解一篇文章。
二、批注式阅读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批注式阅读正是强调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强调的是理解的多样性和意义生成的不确定性。借助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阅读由“教学”状态进入“真实的阅读”状态。批注式阅读教学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预设性,知识积累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采用批注式阅读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其积极自信地投入课堂。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可以让学生使用批注式阅读法。事先我给他们介绍了金圣叹批注的《水浒》,让他们对批注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并逐步激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给他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要他们利用好自己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字词、句段等,都可进行自由批注。接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班级内交流,我和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都积极地想要表达自己在文章上所作的批注,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但是批注式阅读如果只停留在学生自主个性阅读的层面上,学生很容易只关注“细枝末节”,而忽略文章重点、难点,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所以,我还是确定了课文中对贾府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作为学习这篇文章的中心,根据学生情况和课堂情况来适时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课后再让学生对批注笔记进行整理,这样就为这次批注式阅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所以,开展批注式阅读,可能最终会实现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
三、合作式阅读
合作性学习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显得尤其重要。斯坦福大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生所学知识,有50%是从其他同学那儿学来的。”在以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最没有收获的应该是两头的学生,使他们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而课堂讨论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因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采用如小组合作学习阅读等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学会自主交流与合作探究。
小组式阅读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有所得,所以分组不应该是随意散乱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合理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处在一个组内,实现学生间的互助合作。
如在学习老课文《守财奴》时,我和学生共同确立了学习重点:走近人物,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开始各自的讨论合作阅读,我走下讲台,聆听学生的发言,适时予以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习目标基本贴近每个学生,因此学生们个个都有事干,课堂气氛显得有序而热烈。在接下来的展示环节中,学生给了我更多的惊喜,各个小组各具特色,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朗读,有人负责分析,有人负责点评,有人负责补充总结;有的小组观点鲜明独特,有的小组善于发现细节。所有的小组发言完毕后,一个特点鲜明的守财奴形象就共同展示在我们师生面前,并且学生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这样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
这种学生共同合作的阅读方式,当然是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的,它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怎样学习的知识;不仅由点到面地拓宽了语文阅读空间,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更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或许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有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更愿意交流彼此的感受,也更愿意接受彼此的影响,从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也会有自己的独有见解,这就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时,内心就会涌动成功的喜悦,从而会产生更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下一次的合作和交流打下基础,最终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因此,课堂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间合作交流和联系的开放性方式,使他们通过语言、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往互动活动,实现自我的主动发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读也是无定法的,还有更多更好的阅读方式需要我们去摸索去探究,让他们真正自主自由地飞翔在阅读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陶志强.新课改,呼唤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
[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