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知识都来源于阅读,人生如此,小孩子尤其如此。特别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求“以读为本,读中积累”,“读出情,读出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又不尽入意。学生有时表现出的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被迫要求地读。因此,教学总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自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风吹进以来,我便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师的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观念投入教学。
我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没有创设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况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地参与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现出在做这件事,那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迫不得已。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很有研究价值。
一、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努力激活课堂,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要下雨了》这一课时,我有意选择了一个要下雨的日子。课上,我叫所有孩子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对他们说“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天空,并把你们看到的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我要看看谁观察得最细心。”孩子们一个个仰起可爱的小脸,我心里也有几分快乐。观察完走进教室同学们很快就安静下来了。“孩子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刚才看到燕子都差点儿挨着我的头了,我以前很少看到燕子飞这么低的。”“你有一大发现,真不错。”我表扬道。“老师,我刚才还看到了池子里的鱼啦!还好像在吐泡泡呢。”一个学生这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天黑沉沉的,是不是要下雨了啊?”我微笑着答道:“是的,那是要下雨了。”他疑惑地坐下了。我赶紧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要下雨了》,指导学生读课题,然后说:“孩子们,请你们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情景一样。”此时,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都想在文中去找到自己看到的情景。看到学生认真读书的样子,让我感到特别愉快。
二、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发动机。每个人都是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把事情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我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多方推测、假想、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了解了《乌鸦喝水》的课文内容后,我这样对孩子们说:“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你们一定还能帮乌鸦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吸管像我们喝娃哈哈那样,就能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翅膀当作手使用,将瓶子抱起来喝。”有的说:“乌鸦可以把旁边那些草摘一片下来,制作成一把小勺子的模样使用。”还有的说:“找块大一点的石头将瓶子砸烂,反正乌鸦又喝不了好多水呀,流出来赶紧喝点也就够了。”听着孩子们的想象,我格外开心。
四、设计开篇谈话,诱发阅读兴趣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老师的启发、诱导。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需设计优美精彩而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有一个因山清水秀而闻名于世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我们学习的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将会把大家带到驰名天下的桂林,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桂林山水那秀丽多姿的风景吧。”几句意境开阔的导语,形象鲜明的把桂林山水推到学生面前,使他们恨不得马上飞到桂林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学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语言的同时,必定直觉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激起情感共鸣,形成阅读兴趣。
五、挖掘教材,提供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运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榜样形象以达到人文统一的教学目标。如学生了解了《称象》中的曹冲,这个有趣的故事和有趣的人物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曹冲为什么这么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他读了很多书,并且在读书时一边勤奋地思考,他把读书当成饭吃了,并且是当作最香的饭来吃。这样,一天天过后,他就越来越聪明,怪不得他就能找到称象的办法了。如果我们也像他一样爱读书,爱思考,明天,我们也能找到称象的办法,而且,可能是比他那办法更好的更先进的更轻便的办法来。在读了王二小等人物后,我会讲一些与王二小相关的那个时代的一些励志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得到一定的启迪,通过他自己的思考,让这些主人翁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烙印,还能把这些榜样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融入学习和生活中。
阅读,并不只是限于书本,我告诉孩子们,我们了解一件事,知道一件事,其实都是对这件事阅读的结果。我们一生,离不开阅读,就像我们一生离不开吃饭一样。阅读就是吃饭,吃饭使我们长胖长高,阅读使我们长得更聪明更懂事。老师的作用,不是教给孩子们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阅读,特别是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这种“激趣”教学法,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吸取了以前填鸭似教学的失败教训后,总结出来并取得有效成果的。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更多更深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需要“激趣”;“激趣”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我们只要激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他们就会在阅读中终生受益。
自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风吹进以来,我便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师的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观念投入教学。
我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没有创设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况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地参与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现出在做这件事,那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迫不得已。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很有研究价值。
一、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努力激活课堂,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要下雨了》这一课时,我有意选择了一个要下雨的日子。课上,我叫所有孩子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对他们说“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天空,并把你们看到的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我要看看谁观察得最细心。”孩子们一个个仰起可爱的小脸,我心里也有几分快乐。观察完走进教室同学们很快就安静下来了。“孩子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刚才看到燕子都差点儿挨着我的头了,我以前很少看到燕子飞这么低的。”“你有一大发现,真不错。”我表扬道。“老师,我刚才还看到了池子里的鱼啦!还好像在吐泡泡呢。”一个学生这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天黑沉沉的,是不是要下雨了啊?”我微笑着答道:“是的,那是要下雨了。”他疑惑地坐下了。我赶紧抓住时机板书课题《要下雨了》,指导学生读课题,然后说:“孩子们,请你们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情景一样。”此时,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都想在文中去找到自己看到的情景。看到学生认真读书的样子,让我感到特别愉快。
二、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发动机。每个人都是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把事情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我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你喜欢文中的小松鼠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多方推测、假想、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了解了《乌鸦喝水》的课文内容后,我这样对孩子们说:“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你们一定还能帮乌鸦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吸管像我们喝娃哈哈那样,就能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翅膀当作手使用,将瓶子抱起来喝。”有的说:“乌鸦可以把旁边那些草摘一片下来,制作成一把小勺子的模样使用。”还有的说:“找块大一点的石头将瓶子砸烂,反正乌鸦又喝不了好多水呀,流出来赶紧喝点也就够了。”听着孩子们的想象,我格外开心。
四、设计开篇谈话,诱发阅读兴趣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老师的启发、诱导。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需设计优美精彩而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有一个因山清水秀而闻名于世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我们学习的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将会把大家带到驰名天下的桂林,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桂林山水那秀丽多姿的风景吧。”几句意境开阔的导语,形象鲜明的把桂林山水推到学生面前,使他们恨不得马上飞到桂林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学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语言的同时,必定直觉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激起情感共鸣,形成阅读兴趣。
五、挖掘教材,提供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运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榜样形象以达到人文统一的教学目标。如学生了解了《称象》中的曹冲,这个有趣的故事和有趣的人物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曹冲为什么这么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他读了很多书,并且在读书时一边勤奋地思考,他把读书当成饭吃了,并且是当作最香的饭来吃。这样,一天天过后,他就越来越聪明,怪不得他就能找到称象的办法了。如果我们也像他一样爱读书,爱思考,明天,我们也能找到称象的办法,而且,可能是比他那办法更好的更先进的更轻便的办法来。在读了王二小等人物后,我会讲一些与王二小相关的那个时代的一些励志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得到一定的启迪,通过他自己的思考,让这些主人翁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烙印,还能把这些榜样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融入学习和生活中。
阅读,并不只是限于书本,我告诉孩子们,我们了解一件事,知道一件事,其实都是对这件事阅读的结果。我们一生,离不开阅读,就像我们一生离不开吃饭一样。阅读就是吃饭,吃饭使我们长胖长高,阅读使我们长得更聪明更懂事。老师的作用,不是教给孩子们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阅读,特别是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这种“激趣”教学法,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吸取了以前填鸭似教学的失败教训后,总结出来并取得有效成果的。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更多更深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需要“激趣”;“激趣”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我们只要激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他们就会在阅读中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