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的理论支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探索社会工作“全人”视角在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与理论支撑,不断总结社会工作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中的途径与方法,并得出社会工作在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个结论。
  关键词:社会工作;干预;同伴欺凌
  一、 研究焦点
  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与数量在不断地扩大,随之其流动青少年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他们经历了从留守儿童到流动儿童、流动青少年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亲职教育的缺失、家庭关系的断裂以及同伴群体的不良影响,导致了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问题十分突出,进而阻碍流动青少年人格健全发展,甚至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乃至犯罪问题。因此,教育与保护流动青少年,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问题,主要是站在“全人”的视角,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针对流动青少年欺凌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与介入。首先要肯定流动青少年个体的价值与尊严,每一个流动青少年都有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以及与生俱来改善生命质量的权利;其次,肯定每一个流动青少年在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生活中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与其所生活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再次,肯定每一个流动青少年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社工所需要做的是连接家庭、学校以及社区资源,帮助他们将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针对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问题,通过社工为流动青少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使流动青少年了解同伴欺凌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其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危害,了解同伴欺凌行为发生的家庭背景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肯定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发生与其家庭、学校及其社区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并肯定流动青少年具有改变和预防同伴欺凌现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协助流动青少年提升处理欺凌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联系,改善资源系统内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帮助他们提升人际沟通和处理人际冲突的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生活的质量,促进其向“全人”发展。
  二、 理论构架
  (一) 社会化历程理论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个体走向群体、步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并逐步转变成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社会化历程与个体社会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人需要清楚认知和掌握社会各项技能,学习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完成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家庭是个人最早社会化的场所,在家庭的最初生活中,个人通过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彼此了解和规范生存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家庭的早期社会化过程,包括家长教育的态度与方式,都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流动青少年在早期家庭社会化过程中,大多数缺失了父母的直接管教,当他们随父母迁移后,父母又没有能力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管教方式,家长往往通过打骂的方式宣泄自己在流动过程中遇到的压力。早期社会化的失败,加剧了一些流动青少年愤怒与怨恨的负面情绪,当这种负面情绪自身无法调节的时候,便会以同伴欺凌的方式呈现出来。可见,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产生受早期家庭社会化影响极大。
  学校作为正式的社会化机构,为青少年学习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提供场所与平台。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群体进入再社会化阶段,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也必须遵守社会共同的价值、态度与行为规范。在学校社会化中,老师和同伴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初步与船房社区的流动青少年谈话得知,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普遍缺失预防青少年犯罪等心理课程,学校老师们将重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学业层面,对于青少年的心理与社会层面关心少之又少。甚至学校里也没有一个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小组活动室来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更谈不上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情感支持。正是由于缺乏学校正规的心理和行为引导,使流动青少年群体在面对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更是加大了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
  当然,同伴欺凌行为中,流动青少年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整个成长过程中,对其认知、态度、情感、自我概念、人格发展以及社会适应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自我评价日渐增强,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开始渴望并追求同伴群体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关系,比如通过建立同伴互助与支持小组或工作坊,通过相互倾诉、相互宣泄,来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缓解同伴之间的冲突。然而正是由于频繁的流动导致了流动青少年群体在建立同伴关系上缺乏安全感,不能建立一个持久的伙伴关系,往往以同伴欺凌的方式出现,通过暴力的手段來处理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的冲突,来掩饰流动青少年内心的不信任感、自我评价低和消极情绪等。
  (二) 社会互动理论
  乔治·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主要参照社会互动理论中比较重要的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来进行论述。角色理论强调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角色中的互动。流动儿童同伴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就是欺凌者的角色失调,使欺凌者与被欺凌者正常互动中断。角色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就无法成为实际的角色行为。流动青少年欺凌行为发生过程中,欺凌者有可能是一个人,也有可能是多个人,那么在多个欺凌者中间,次欺凌者便将主欺凌者作为参照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作为评价自身的标准,并将其模仿到的行为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从而产生了欺凌者将被欺凌者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发生的互动行为。在流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欺凌行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断裂,使流动青少年并没有从同伴关系中获得稳定感和归属感,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流动青少年并没有产生符合社会角色期望的互动行为,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从社会工作“全人”的视角进行介入,在流动年青少年班级中以主题小组、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帮助流动青少年重新树立对同伴欺凌行为的认知,帮助他们认知同伴欺凌的特点、危害和影响,并且学会如何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帮助他们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端正社会交往的行为方式,促进他们健全的发展。   (三)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假定人们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有相应的角色。角色是与其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相关联的一整套期望或行为。米德使用“角色”的概念皆在说明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来说,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但是在发生社会行为时,人们没有按照期望履行最初所规范的角色,导致了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和冲突,进而妨碍了角色扮演的有序进行。流动青少年群体的欺凌行为往往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上的差别以及他们没有按照角色规则来行事所引起的。因此,社工干预过程中主要探索流动青少年欺凌行為背后的角色冲突本质,重新对流动青少年角色进行定位,包括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社区互动中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同伴交往中的角色定位。帮助流动青少年重新认知不同角色背后的意义与社会期望,并重新对自己在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社区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帮助他们树立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减少他们在流动过程中角色之间的冲突,促进流动青少年健全发展。
  三、 预期效果
  第一,主要研究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尤其是同伴直接欺凌行为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流动青少年造成的影响;
  第二,充分了解流动青少年同伴直接欺凌行为发生的家庭背景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特别要深刻了解“流动性”对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影响;
  第三,探索社会工作“全人”视角在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问题行为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第四,探索社会工作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中的途径与方法,如何帮助流动青少年提升处理欺凌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提升人际沟通和处理人际冲突的技能,并探索社会工作在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卢勤.个人成长与社会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3][英]A.肯顿.行为互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何雪松.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郭一建,助教,云南省曲靖市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大学生是祖国的脊梁,只有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对当前高职生的思想现状方面进行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以期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有所启示,使其顺利步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现状;思想政治
摘 要:古语有云:“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种教学理念历时了上千年的锤炼,确实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较多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应用,一个现实摆在教师面前:知识本身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广,这就造成其知识本身的获取不是最重要的,其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尤其是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解决了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必须坚持创新性、规范性与示范性的统一,科学
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及时保养、视情维修、经济核算,以更
期刊
摘 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源自西方的大学教育理念,现代通识教育的论述大多是基于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使得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成为阶段性重大课题。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批苏联式的专业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全面教育重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基调,大学生、研究生“
cass 7.0软件在测量内业的应用,给测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在施工放样内业中的应用却大大简化了放样内业计算的复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期刊
摘 要:中学教育,面对很多问题有待老师去解决。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行业需求量日益增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也日益明显,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变更在转变。这就需要老师们对学生多层面多方位给予正确的教导指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老师也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多元化;个性特长;适应形势;适时转变;教育  作为从教多年的老教师,面对中学教育教学,我们基于自身的性格、喜恶、能力以及经验去应对各
摘 要:随着十三五“一带一路”经济区的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加密切,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常见的“文化休克”现象对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本文就在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教育对策,进一步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教育对策  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留学目的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