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充分概括了教师的职业职能,即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可以理解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授业”可以理解为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解惑”可以理解为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不再困惑。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按照“传道、授业、解惑”而进行的。
下面只就在语文教学中的“解惑”这个话题谈谈我的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这一教学方式,可以肯定地说提问这一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取到的积极的效果。因为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提问的多,学生提问的少,甚至是老师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老师不妨转变一下观念,变教师的提问为学生的提问,这无疑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为学生的思维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任学生的思维在这天地中自由驰骋。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乐于提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情感兴趣时,才会去注意它,研究它,才会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呢?
(一)用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例如通过对学生讲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李四光儿时发现家乡的地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孤零零地躺在那里,他对这快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这块石头的周围再也没有第二块巨石了。他对这块石头的来历产生了疑问,他问老师、问家长、问同学都没有得到答案。这个谜一直留在他的心中,直到留学后学到了关于冰川时期的漂砾的知识时才认为这可能是冰川时期从远处来的石头——漂砾。他回国后经过考察和研究,得出了家乡这块打石头就是漂砾。经过进一步研究,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从而推翻了外国专家认为中国没有冰川运动的结论。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知道发现问题并不难,你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二)对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表扬、鼓励,从而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习惯于教师提问,自己思考解答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学生认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的差距,学生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要么十分幼稚肤浅,要么不着边际。如在教学《麋鹿》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自己设计几个问题来理解课文,结果有一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麋鹿是哺乳动物吗?”当这个学生这样一提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这时我及时制止了大家的哄笑,还表扬了这个学生:“高恒聪的表现不错,他能提出问题来了,大家应该给予掌声,而不是笑声。”这样的表扬保护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不能提得过于简单,因为太简单的问题就没有提问的意义了。”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二、授之以渔,善于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更要使学生善于提问。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一)看课题提问法。所谓“看课提问法”就是学生看了课题,把想知道些什么成为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本身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引起思考,从而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帮助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如在《麋鹿》一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了课题后把想要知道的知识设计成几个问题,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问题来阅读课文,在课文或资料中找答案。如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麋鹿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它生长在哪里?它的习性是什么?它珍贵吗?它跟鹿是同一家族吗?从这些问题来看学生是经过一番思考的。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一定会积极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二)抓矛盾提问法。“抓矛盾提问法”就是在一些课文里,有些地方看上去是有矛盾的,而这正好是学生提问的突破口,也是学生阅读理解的突破口。而学生往往对矛盾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里特征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如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可以启发学生找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八路军为什么要在战火中奋力救出这两个日本小姑娘?聂将军还要亲自精心照料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呢?可见问题切入文章主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就对聂荣臻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找关键提问法。“找关键提问法”就是通过找到课文中的关键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在书上要题上“学会生存”?可以说这个学生找到了课文的关键之处,《鲁滨逊漂流记》正是教育当今的孩子学会生存的极好教材。因为我们的孩子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也正是编写这篇教材的目的之一,让我们的孩子学到生存的本领,以适应当今社会。
(四)探结果提问法所谓“探结果提问法”,就是通过探究故事的结果,去追根求源,然后达到阅读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螳螂捕蝉》一文的教学时,通过第一小节的阅读,然后引导学生直接从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再结合课文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当学生探究出问题的答案的同时,也就基本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需要我们教师像浇灌幼苗一样精心地呵护。
下面只就在语文教学中的“解惑”这个话题谈谈我的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这一教学方式,可以肯定地说提问这一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取到的积极的效果。因为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提问的多,学生提问的少,甚至是老师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老师不妨转变一下观念,变教师的提问为学生的提问,这无疑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为学生的思维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任学生的思维在这天地中自由驰骋。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乐于提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情感兴趣时,才会去注意它,研究它,才会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呢?
(一)用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例如通过对学生讲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李四光儿时发现家乡的地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孤零零地躺在那里,他对这快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这块石头的周围再也没有第二块巨石了。他对这块石头的来历产生了疑问,他问老师、问家长、问同学都没有得到答案。这个谜一直留在他的心中,直到留学后学到了关于冰川时期的漂砾的知识时才认为这可能是冰川时期从远处来的石头——漂砾。他回国后经过考察和研究,得出了家乡这块打石头就是漂砾。经过进一步研究,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从而推翻了外国专家认为中国没有冰川运动的结论。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知道发现问题并不难,你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二)对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表扬、鼓励,从而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习惯于教师提问,自己思考解答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学生认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的差距,学生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要么十分幼稚肤浅,要么不着边际。如在教学《麋鹿》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自己设计几个问题来理解课文,结果有一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麋鹿是哺乳动物吗?”当这个学生这样一提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这时我及时制止了大家的哄笑,还表扬了这个学生:“高恒聪的表现不错,他能提出问题来了,大家应该给予掌声,而不是笑声。”这样的表扬保护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不能提得过于简单,因为太简单的问题就没有提问的意义了。”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二、授之以渔,善于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更要使学生善于提问。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一)看课题提问法。所谓“看课提问法”就是学生看了课题,把想知道些什么成为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本身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引起思考,从而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帮助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如在《麋鹿》一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了课题后把想要知道的知识设计成几个问题,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问题来阅读课文,在课文或资料中找答案。如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麋鹿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它生长在哪里?它的习性是什么?它珍贵吗?它跟鹿是同一家族吗?从这些问题来看学生是经过一番思考的。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一定会积极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二)抓矛盾提问法。“抓矛盾提问法”就是在一些课文里,有些地方看上去是有矛盾的,而这正好是学生提问的突破口,也是学生阅读理解的突破口。而学生往往对矛盾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里特征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如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可以启发学生找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八路军为什么要在战火中奋力救出这两个日本小姑娘?聂将军还要亲自精心照料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呢?可见问题切入文章主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就对聂荣臻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找关键提问法。“找关键提问法”就是通过找到课文中的关键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在书上要题上“学会生存”?可以说这个学生找到了课文的关键之处,《鲁滨逊漂流记》正是教育当今的孩子学会生存的极好教材。因为我们的孩子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也正是编写这篇教材的目的之一,让我们的孩子学到生存的本领,以适应当今社会。
(四)探结果提问法所谓“探结果提问法”,就是通过探究故事的结果,去追根求源,然后达到阅读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螳螂捕蝉》一文的教学时,通过第一小节的阅读,然后引导学生直接从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再结合课文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当学生探究出问题的答案的同时,也就基本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需要我们教师像浇灌幼苗一样精心地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