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教师除要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形势,使其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同时历史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加强督促检查工作,使课堂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把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历史教师对此要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要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增强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观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 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本精神的回归,是引领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创新的体现。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教学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在具体实施教学时,不能将三维目标截然分开的,要统筹考虑,融为一体。历史较其它学科有所不同,历史是贯穿着时间、人物、事件、中外史交错等因素,教师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感受历史,增强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历史学科是最能激起学生情感的,蕴涵历史人物、事件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都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我将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得到意志、信念的培养,增强历史的德育教育观念。
1.课前的精心准备——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要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走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感态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将为课堂提供了课堂教学的资源。这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抛弃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的偏向知识目标,而应该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改变历史教学中,为了取得好成绩,保证升学率,教师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机器,从头讲到底,不给学生留余地,结果是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时,还要注重对教材本身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和创新。学生也要更新分数至上的旧观念,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能力上来。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条件、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应喧宾夺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忽视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条件,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内容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初中历史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应付考试,完成任务,往往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如今,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实施素质教育,初中历史中考再次实行开卷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外,还要在挖掘教材、设置情境、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求异好创新等方面下工夫。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在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通过课后教师的指导,布置开放性的题目,考虑到不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练习应少而精,并以开放性题目为主。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中有关新航路开辟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但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形成新的思维。教师能适时调整教学,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实现生成。例如,图片《南京大屠杀》提问:“如果生活在20世纪的30年代,你会支持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吗?”法西斯灭绝人性的行为让我们每个学生都深恶痛绝,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上,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只是暂时的、肤浅的。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结合现在国人对日本觊觎钓鱼岛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思维,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初中历史教师除要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形势,使其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同时历史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加强督促检查工作,使课堂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把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历史教师对此要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要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增强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观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 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本精神的回归,是引领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创新的体现。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教学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在具体实施教学时,不能将三维目标截然分开的,要统筹考虑,融为一体。历史较其它学科有所不同,历史是贯穿着时间、人物、事件、中外史交错等因素,教师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感受历史,增强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历史学科是最能激起学生情感的,蕴涵历史人物、事件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都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我将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得到意志、信念的培养,增强历史的德育教育观念。
1.课前的精心准备——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要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走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感态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将为课堂提供了课堂教学的资源。这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抛弃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的偏向知识目标,而应该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改变历史教学中,为了取得好成绩,保证升学率,教师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机器,从头讲到底,不给学生留余地,结果是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时,还要注重对教材本身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和创新。学生也要更新分数至上的旧观念,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能力上来。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条件、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应喧宾夺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忽视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条件,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内容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初中历史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应付考试,完成任务,往往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如今,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实施素质教育,初中历史中考再次实行开卷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外,还要在挖掘教材、设置情境、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求异好创新等方面下工夫。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在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通过课后教师的指导,布置开放性的题目,考虑到不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练习应少而精,并以开放性题目为主。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中有关新航路开辟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但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形成新的思维。教师能适时调整教学,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实现生成。例如,图片《南京大屠杀》提问:“如果生活在20世纪的30年代,你会支持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吗?”法西斯灭绝人性的行为让我们每个学生都深恶痛绝,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上,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只是暂时的、肤浅的。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结合现在国人对日本觊觎钓鱼岛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思维,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初中历史教师除要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形势,使其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同时历史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加强督促检查工作,使课堂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把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历史教师对此要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要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增强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