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建设是当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虽内涵不同,但在内容、功能上有所交叉,存在着共融性和互动关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都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人格的塑造发挥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相互渗透和大学文化的德育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共融性关系。
关键词:大学文化;高校德育;共融性
着眼于高校全面育人的目标,探索新形势下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建设的共融性,发挥大学文化的作用,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相互渗透和大学文化的德育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共融性关系。
一、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相互渗透
1.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在目标方面存在一致性,也就是两者发展的目标从本质上看是相互统一的。大学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帮助、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大学文化建设是以“育人”为核心目标,更强调自觉的“育人”功效。大学文化建设重在营造有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氛围,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保障,精神文化为旨归,行为文化为依托,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质,进而达到“育人”的核心目标。
2.层次的对应性
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在内涵及层次方面,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大学文化中的大学精神文化与高校德育中的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存在对应性,两者都是强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及精神,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引导其行为。大学文化中的大学制度文化与高校德育中的政治素质教育在要求上也存在一定的对应性,都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引导、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并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引导,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来引导、培养大学生。
3.内在的凝聚性
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具有内在的凝聚性,这也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基础。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影响学生的主观思想来发挥作用。大学文化是价值观念的外化,可以促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师生形成共同认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就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4.鲜明的时代性
伴隨社会的发展,大学文化与德育处于不断变化中,它既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文化是大学师生的文化,高校德育的对象也是大学生,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作为其主体的青年大学生富有时代性、探索性、创造性、革新性的特点使然。大学师生是一个思想高度活跃的群体,他们继承思想、传播思想、创新思想,使大学成为思想的乐园、精神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 更加独立、多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大学文化的德育功能
1.教育和导向功能
大学文化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共同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可以有效地促使全校师生把思想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奋斗方向,自觉地为实现大学设定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目标而不断努力。大学文化既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也能对大学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等起到导向作用。大学中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融入大学师生的意识,内化为习惯和品质,对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上起到导向作用。
2.管理和规范功能
在大学中,大学生既会受到有明文规定的、有形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又会受到隐性的、无形的精神氛围的影响。大学文化正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刚柔并济,管理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隐性的、无形的舆论氛围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精神因素,促使大学生自觉地规范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3.凝聚和激励功能
大学文化是由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精心创造的,通过师生的习惯、信念、动机等来沟通思想情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折射出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并且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广大师生员工对大学办学理念和宗旨的认同和为大学办学目标而奋斗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4.陶冶和塑造功能
大学文化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价值追求,深深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大学文化影响的学生,会无意识地、耳濡目染地受到大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对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精神依恋。高校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塑造的过程,它需要大学文化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刘青.德育概念综述[J].知识经济,2011(8):35-39.
[2]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J].华东师范大学,2006(3)28-30.
作者简介:
王茜(1987—),女,山东省烟台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文化;高校德育;共融性
着眼于高校全面育人的目标,探索新形势下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建设的共融性,发挥大学文化的作用,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相互渗透和大学文化的德育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共融性关系。
一、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相互渗透
1.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在目标方面存在一致性,也就是两者发展的目标从本质上看是相互统一的。大学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帮助、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大学文化建设是以“育人”为核心目标,更强调自觉的“育人”功效。大学文化建设重在营造有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氛围,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保障,精神文化为旨归,行为文化为依托,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质,进而达到“育人”的核心目标。
2.层次的对应性
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在内涵及层次方面,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大学文化中的大学精神文化与高校德育中的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存在对应性,两者都是强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及精神,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引导其行为。大学文化中的大学制度文化与高校德育中的政治素质教育在要求上也存在一定的对应性,都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引导、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并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引导,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来引导、培养大学生。
3.内在的凝聚性
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具有内在的凝聚性,这也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基础。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影响学生的主观思想来发挥作用。大学文化是价值观念的外化,可以促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师生形成共同认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就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4.鲜明的时代性
伴隨社会的发展,大学文化与德育处于不断变化中,它既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文化是大学师生的文化,高校德育的对象也是大学生,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作为其主体的青年大学生富有时代性、探索性、创造性、革新性的特点使然。大学师生是一个思想高度活跃的群体,他们继承思想、传播思想、创新思想,使大学成为思想的乐园、精神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 更加独立、多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大学文化的德育功能
1.教育和导向功能
大学文化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共同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可以有效地促使全校师生把思想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奋斗方向,自觉地为实现大学设定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目标而不断努力。大学文化既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也能对大学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等起到导向作用。大学中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融入大学师生的意识,内化为习惯和品质,对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上起到导向作用。
2.管理和规范功能
在大学中,大学生既会受到有明文规定的、有形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又会受到隐性的、无形的精神氛围的影响。大学文化正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刚柔并济,管理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隐性的、无形的舆论氛围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精神因素,促使大学生自觉地规范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3.凝聚和激励功能
大学文化是由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精心创造的,通过师生的习惯、信念、动机等来沟通思想情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折射出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并且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广大师生员工对大学办学理念和宗旨的认同和为大学办学目标而奋斗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4.陶冶和塑造功能
大学文化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价值追求,深深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大学文化影响的学生,会无意识地、耳濡目染地受到大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对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精神依恋。高校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塑造的过程,它需要大学文化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刘青.德育概念综述[J].知识经济,2011(8):35-39.
[2]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J].华东师范大学,2006(3)28-30.
作者简介:
王茜(1987—),女,山东省烟台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